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民国:我真不是败家子啊 > 第54章 请君入瓮,才德过人

第54章 请君入瓮,才德过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徐家祖上明清两朝,历代都有人做官。

    唯独有清一代,连出三进士,并且三名进士是亲兄弟。

    而后在康熙朝起,屹立两朝,夺得一门三翰林的美誉。

    三兄弟中,唯有一位得以告老还乡,回到这县城,带回不少的财富,并重新开枝散叶。

    除开认祖归宗,外附姓徐的人也不在少数。

    传到徐福贵爷爷这辈时,读书种子已经不多,只有付贵爷爷一人而已。

    老徐太爷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可皓首穷经,再也没能奋起,夺得多大的功名,一辈子也就是个秀才。

    但他不甘心,家财万贯,竟散出去大半,用以接济县里一心向学的学子,甚至是有心向学的农家少年。

    不理解他的县人纷纷嘲笑他是败家子。

    他也很荣幸地成为了人们口中徐家的第一个败家子。

    好在受过徐家恩惠的学子们纷纷长大,当他们也逐渐拥有了一些力量的时候,也开始回馈徐家,明里暗里帮助他家的生意。

    徐老爷是个不晓事的,压根不知道自己这么些年胡搞而没出事的原因,是受了父亲徐老太爷的恩惠。

    等到了付贵这一代,那败家之象更是溢于言表。

    三代不祭祖,早年得了徐家恩惠的人也逐渐淡忘了徐老太爷的功绩,只有茶余饭后的只言片语,还能让大家想起徐老太爷,曾经舍家办学的好来。

    这年的三月三,付贵站了出来。

    身为徐老太爷嫡亲孙子,徐福贵,当仁不让地扛起了徐家宗亲的大旗。

    一个月前,当徐福贵决定听从刘师爷的建议,返乡祭祖的时候起,刘老爷便被付贵驱赶着去找寻各种叔伯、旧相识等。

    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明确要来共同祭拜徐老太爷的人竟然多达五百四十七人。

    徐家祠堂旁,本来也只住着两户徐福贵家的堂叔叔,在徐老爷那辈就已经不怎么来往,但为了祭祖,也都给了数百大洋,让他们提早重新修缮祠堂。

    付贵现在最不缺的便是钱,为了达成目的,他直接撒出一万大洋,只为把这次祭祖办得风风光光,从里到外,都无比体面。

    刘师爷知道付贵如今的财力后,竟直接辞去了师爷现在明面上的公职,来到了付贵身边为他操持各种杂务。

    待到三月三时,付贵盛装出席,以徐家少主的名义,领着众位家人,按照刘师爷指定的祭祖仪式,庄严肃穆的祭祀、扫墓。

    众多宾客也跟着有样学样,为逝去的徐老太爷寄托哀思,仪式在下午举行,读完祭祀词告之后,便开始了流水席。

    徐家祠堂此时已经修得光洁如新,堂里堂外宾客满座,付贵招待众人用的都是上好的汾酒,酒肉管够。

    而且来者不拒,只要对徐家祠堂拜一拜,都能在酒席上找到一个位置,大块吃肉,大口喝酒。

    为了维持秩序,付贵还特意将龙二手下的那一群打手以及县里一半的巡警请来,最后一切井然有序。

    经此一番,县里大部分人都知道徐家再次兴旺起来,徐福贵的名字响彻全县。

    徐家的几个布匹行和皮革行的商铺也变得生意兴隆,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而在来参与流水席当中有几位来客,就是意外之喜了。

    “福贵兄弟!”一身军装的杨爱元难掩喜色,端着酒杯从席间走来。

    付贵看到杨爱元,眼前也是一亮,也从叔伯们的席间站起身来,端着酒杯道:“杨爱元哥哥,你怎么也来了?”

    杨爱元拍了拍付贵的肩膀道:“叫我星如兄就行,祭祀徐老太爷这事,怎么能少得了我呢!我们可都是受过你徐家恩惠的!”

    付贵微笑道:“什么恩惠不恩惠的,我爷爷那时候,也没想过后来的事情,纯是心善而已。”

    杨爱元叹道:“他老人家泉下有知,看到儿孙辈里出了个你这样有出息的子孙,也会欣慰的吧?”

    付贵笑道:“哈哈,不聊这个了,星如兄不是有军职在身,怎么今天……”

    杨爱元突然压低了声音,往付贵耳旁轻声道:“今天,为兄是陪一位大人物回乡扫墓……”

    付贵眼中精光一闪,轻声道:“是那一位……”

    得到杨爱元肯定的点头后,付贵心里也不由得小小兴奋起来。

    这确实是意外之喜,那一位也回来祭祖的话,在这个场合,是最适合结交的时机。

    “不过他此时只是低调回乡,不便在你这抛头露面,你要想见见他吗?为兄可以带你去跟他混个眼熟。”

    杨爱元心里十分地想帮助付贵,他是个感念恩惠的人,不然也不会向上级请示,无论如何也要来一趟付贵这里喝上一杯。

    付贵想了想,这个机会不能错过,便向席间的众人告了个罪,和杨爱元一起穿过酒席,一路来到了酒水席的最末尾之处。

    只见那人低调地与旁边几名老人攀谈着,一脸圆滑世故,完全没有任何的架子,同时又眼观六路,随时警惕。

    见到杨爱元带了一个端着酒杯的年轻人过来,那人也只是微微点头,便指了指旁边空着的座位,向杨爱元和付贵道:“星如啊,还有那位小兄弟,一起坐着聊会儿吧!”

    付贵心里明镜似的,不会错,这个人,应该就是阎老西了。

    跟照片上的阎老西没什么两样,不过此时的阎老西戴着一副文质彬彬的眼镜,看起来就像个教书先生。

    而他与旁边老人交谈的内容也是在说些孔孟之道、之乎者也之类的内容。

    待到付贵落座之后,他才停止了与老人的攀谈,转而为付贵倒了杯酒,付贵也一脸平静地将酒杯挪过去接酒。

    “徐家又起来了,是好事。说起来,我发蒙的私塾,也是徐家所资助的,徐老太爷在的时候,我算是第一批入学的孩童了。”

    阎老西出语惊人,付贵心中也是一惊。

    咱徐老太爷是有多牛逼啊,就办个私塾,还能教出这位大人物。

    阎老西自顾自地说道:“只可惜,家母早逝,在私塾,我也只是学了些圣人皮毛。但说起来,你老徐家的恩惠,我也是有受过些的。”

    付贵不卑不亢的笑道:“不敢不敢,当年我爷爷办学,就是为了惠及乡民,一不为积阴德,二不为索福报,只是回馈乡里。

    所以徐家才能散尽家财而不倒,传到我这辈,也是发誓要效仿先祖,保家卫民的。”

    阎老西眯着眼睛笑着,仿佛要看穿付贵的心思一般,道:“看来徐家是出了个好种子,口齿伶俐,徐家这一代有你,大概也能把诗书继续传下去吧!”

    阎老西将杯中汾酒轻饮一口,嘴里发出滋啦的声音。

    “那你本人有何意愿呢?”

    阎老西不爱喝酒,也不抽烟,不喜铺张浪费,更不爱声色犬马,这口酒,纯粹就是给老太爷的面子。

    当然,付贵是不知道的,知道了也不在乎。

    他对这类场景,早已有了腹稿:“我的意愿?自然是愿我华夏子民再次与汉、唐一般,人人如龙,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再不受外敌欺辱!”

    付贵说这话时,心里也隐隐动了几分真感情,代入到了情景之中。

    但他没说的下半句是:当然,我也得收获足够的好处。

    阎老西目光闪烁。

    他这一生,都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践行者,从最开始跟随孙先生时,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国者,在听到相同的理想时,即便他已经是山西都督一职,身居高位,也依然不忘初心,深受感动。

    “很好,这个理念很不错。但要实现起来,还需要许许多多的人,一起前行。

    人以生为原则,以结果为目的。做事是人生的结果;做的事多,此生的结果就大;做的事少,此生的结果就小。所以为人应当做事。

    若你有如此宏大之愿景,当砥砺前行,从小事做起,点滴积累,一人、一乡、再到一县,乃至全省之地,共同发力,直至天下大治,人人如龙。”

    阎老西越说越兴奋,虽是勉励付贵,却也像说给自己听一般。

    付贵点头赞同,两人一番开场白之后,又聊起了学术问题。

    没想到阎老西聊着聊着,发现付贵这小子看着年轻,腹中沟壑还真不少。

    而付贵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利用后世的见识以及脑中积累的各种知识,将阎老西一顿神侃。

    甚至还在对东洋政治体制与军队编制的神侃时,“不小心”展露了一口流利的日语。

    阎老西立即用日语与付贵进行了一番交谈,付贵对答如流,还告诉阎老西,自己不仅日语流利,德、意、英、法、葡萄牙语皆是精熟。

    阎老西顿时惊为天人,付贵表示自己的语言天赋举世无双,且记忆力惊人,所以才有如此成就,当然这是系统赠与的奖励,此时便高效的用上了。

    他还表示自己早年间之所以成为纨绔子弟,纯粹是因为生活过于简单。

    待到有一天,突然觉醒,去年时又去了一趟北平,在北平四处拜师学习,又在天津认识不少外国人,只是一段时间的攀谈与背诵他们的辞典,自己就已经完全掌握了他们的语言。

    而后付贵又透露出自己的武艺……阎老西这时看付贵的眼神,就是那种“生子当如徐福贵”的错综复杂的情绪。

    要是他有女儿,恨不得当场就要嫁给他。

    当下阎老西没有展现出过多的对付贵的惜才之情。

    但祭祖事件过去不久,付贵便接到了阎老西从省府太原发来的邀请函,请他去都督府中一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