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科举农家子vs皇商嫡长女(46)
一路经过乡试会试,直接来到殿试的学子,心理抗压能力都是一般学子比不了的了。
相比于那些心理不稳的学子来说,入围的这一批人算是本朝最为顶尖的人才了。
可当他们踏入金銮殿,瞥见那身着金黄龙袍,高高在上的皇帝时,内心还是不免有些慌乱。
一般殿试都是由礼部出题,几位大学士作为考官。
皇帝为了让中进士的人冠上天子门生的称号,只有到最后考完了才会来转上一圈。
怎么会有,还未开考皇帝就已经高高坐在上方的了先例了?
这无疑是给本来还算沉稳的学子们,猝不及防的一击。
有的人在看见皇帝的那一刻,明显的眼神有些飘忽不定,内心慌乱至极了,生怕等会写出的文章,皇帝不喜欢,会被排在最后一名。
殿试排的座位是按照会试成绩来排的,墨南作为头一名,自然是要坐在最前方的。
等他来到座位上坐下以后,距离高位上的皇帝就只有几步之遥了。
等他坐下以后,他的左右两方分别坐下了第2名与第3名,为了突出他的第1名,他左右两方的人分别落后了他半步。
等所有人都坐下以后,身着红袍的礼部尚书走到了最中央:“启禀皇上,学子们皆已落座,是否开考?”
其实殿试也是要答卷的,只是答的内容简短,一般在一个时辰内就能答完,随后当即交由皇帝来定夺排名。
为何会安排的如此紧促,自然是为了防止有的人徇私舞弊。
皇帝作为天地间最大的主宰,人们向来把他说的话都认为是对的。
当即由皇帝给出名次之分,底下家世贵重的学子们也不会有什么不甘。
还可当场分享一下头三名写的答案,让众多进士心服口服。
自从墨南落座了以后,皇帝的视线就一直落在了墨南的身上。
此时听到礼部尚书的话,皇帝这才悠悠把视线从墨南身上收了回来,扫了一眼满殿虚无空坐的学子们。
“恩,开始吧。”
有了皇帝的指令,礼部尚书当即就开始发卷子了。
等卷子发下来以后,又有宫人敲响了锣鼓,示意正式开考。
拿到卷子的学子们,也没有了刚才初见皇帝的紧张。
大家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一路爬滚过来的了,卷子在跟前以后,他们的注意力立马就被卷子吸引了。
随后也顾不得高位上的皇帝,拿起笔来开始奋奋提笔。
众多学子低头写字时,周围数百双眼睛也同时盯着他们。
皇帝在高位上坐了一会儿,随后就起身,负手走了下来。
他率先来到了墨南的桌前,低头看着墨南的卷子。
不看他的答案,光看这清风道骨的字,就足以让乾元帝吃惊了。
他有很多皇子,平时也算关注儿子们的功课,只是没有一个皇子的字,能比得上眼前这个年轻人的。
真不愧是次次得头一名的人,这字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
再仔细去看他的答案,越看乾元帝心里越惊喜。
明明只是一个20出头的少年郎,可给他的感觉却是比这满朝文武百官还要更懂百姓,更懂权谋。
若是这样的人才能入朝为官,此后必定能辅佐好君王,有一番大作为啊!
越看墨南的答案,乾元帝越满意,不知不觉就在墨南跟前驻足久了。
等看着墨南写完一篇策论后,乾元帝这才压住心里的惊喜,转头去看第二名与第三名。
现在金銮殿里坐着的学子,将会是下一个朝代的中流砥柱。
乾元帝没有含糊,挨个的转了一遍,随后这才回到了高位上,目光灼灼地盯着墨南。
若不是两人都是男子,乾元帝又有宠爱的后妃,礼部尚书都该认为皇帝对这会元是不是有感情了。
怎么皇帝看会元的眼神,像极了他看他最喜爱的小妾的时候?
一个时辰的时间很快就过了,随着钟鼓的响起,礼部尚书也开口:“时辰到,停笔!”
礼部尚书吱了声以后,立马就有周围的宫人来收笔墨了。
然后学子们的卷子也全收到了监考官的手中。
几个大学士坐成一排,有条不紊的拿着卷子纷纷看了起来。
等几个大学士评出了甲乙,再依次把好中差排列,呈给皇帝过目。
在批阅试卷的期间,殿里学子们的待遇也颇好,有宫人给他们上了茶和点心。
不过在天子眼皮子底下,第1次面圣的人都紧张的很,颇想给圣人留下好印象。
茶会抿上一两口,糕点那是不会动了。
墨南倒是不慌,也不会委屈自己看着桌上盛来的茶水和糕点,慢条斯理的喝着吃着。
这殿试当场就得批阅试卷,分出名次。
排出名次之后,皇帝还要一一提问,细细算下来,等他们回到家,天可能就黑了。
从早到晚,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不进食,可能等会皇帝提问的时候身体会撑不住,到时候发生一点小毛病,影响的可是今后的仕途了。
与他同样吃的自在的,还有边上的宁国府世子许昌顾。
二人相互对视了一眼,笑着点点头,随后又相互移开。
也不知是不是墨南和许昌顾起了带头作用,身后许多拘谨的学子肚子也饿极了,本来还不太敢动糕点。
但是瞧着前排的人都不惧怕皇帝,他们自然也没什么好怕的了。
有了人做带头鸟,吃糕点的学子也变多了。
等到皇帝看完试卷,把名次分好,再次抬头的时候,只见他的学子们都精神大好的坐在位置上。
看着精神面貌都比往界更好的学子们,乾元帝心中大悦。
接下来就到了皇帝亲自提问对策的时间了。
率先第一人,当然不让的就是墨南了。
“如今我朝频频被匈奴侵犯,明里暗里的挑拨边境百姓,我军蓄势待发,欲打他片甲不留,可匈奴变脸极快,我方稍有动静,他就派人来求和。”
“我朝每年需要大量购买他们的马儿来壮大军队,若是撕破脸,便会导致众边界百姓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仗是打也不打?”
乾元帝问出的这个问题,是当场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