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招聘押送护卫队
大姐也是对他很好的,他不想大姐和二姐吵架,准确的来说,他不想任何一个人吵架,他想让家里变得和以前一样,就算是没有银钱,也是幸福的。
“二姐。”
“我们能和以前一样吗?”
沈杏没有回答。
沈梨含着泪咬了一大口包子,他讨厌那些人。
以前他被人喊过是没爹没娘的孩子,那时候他总是想,如果自己有爹娘的话,一定也和别的孩子一样幸福。
可是现在他恨不得自己爹从来没回来过。
他错了,他不想要爹,也不想要娘,不想要爷爷奶奶,他只想和大姐二姐一起好好生活。
哭着哭着,沈梨突然觉得自己的牙被咯了一下,咯的有点严重,牙疼的难受,一下子没忍住眼泪又掉下来了。
一边哭唧唧的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一边看。
随后眼泪滴到一半都僵住了。
“二姐……”
“嗯?”
“银子……”
“什么银子?”沈杏一回头,就看到沈梨吐出来的包子碎屑里,有一个小拇指肚大小的银豆子。
沈杏顿时瞪大了眼睛。
将沈梨手里的包子翻过来,就看到被咬的地方,有一个小圆洞,这个银豆子,就是这么塞进去。
“我知道了,一定是景仁哥哥放的。”
“景仁哥哥也是舍不得我的。”
这时候沈梨不知道怎么的,又想起来走的时候,林嘉禾拍了拍沈梨的肩膀的事情,随后心头一动,摸向沈梨的口袋。
随后竟然从沈梨的口袋里摸出了几个铜板。
“是嘉禾姐姐,是嘉禾姐姐给的。”
沈梨鼻头一酸,就又想哭了。
他想回家。
回河山村,那就是他的家,他从有记忆开始,就居住的地方。
沈杏叹了一口气,将沈梨揽在怀里。
“阿梨,以后不管怎么样,你要记得,河山村不欠我们的。”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姐弟三个早就死了。”
“沈大石死了,是他活该。”沈杏的语气显得有些低沉。
“我知道了二姐。”
“林家人也是我们的大恩人,将来你要是有机会,要报答他们。”
“嗯嗯。”
沈杏什么也没说,就把这一个小小的银豆子和几个铜板收了起来,沈桃刚才走的时候,把两个人的工钱都拿走了,本来沈杏都打算带着沈梨露宿街头了,现在却峰回路转。
这可能是他们唯一剩下的钱了,沈杏也不可能拿去住客栈,得想想怎么花,才能养活自己和沈梨。
“吃饱了吗?走吧?”
“好。”这一瞬间,沈梨擦干净了眼泪,一下子好像是成长了许多。
他没有家了,他只有二姐了。
两个小身影越走越远。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另一边的河山村,一直到了中午,才开始冒起炊烟,大家才开始热闹起来。
林家作坊的大门口,新贴了告示。
一是统计了所有物资的总金额,和大家每个人分得的金额,让大家下午没事,就可以排队兑换物品了。
其次是还有一张告示上写着。
林家要招林家运输护卫队了。
是雇佣模式,不是奴隶模式,所以不影响后代科考。
高薪,且高风险。
林家的货物越来越多,经常发向周边的各个省城,年景不好,各地都有土匪猖獗。
林家的货物前段时间还差点被截了一次。
家里虽然买了些下人,但人手还是不够,所以向村民们招募。
其实林嘉禾就是打着押送货物护卫队的名义,打造林家军。
年龄限制十六至四十五岁,身体健全无残疾的男性,都可报名。
管吃不管住,因为训练加大,伙食跟不上的话,士兵身体素质会不行,这是林嘉禾综合考虑的结果。
训练项目包括且不限于出去剿匪,真枪实战和各种真正的战斗。
月钱底薪为一个月三两银子,若是有在战斗中伤残,或者是伤亡,有补贴。
试用期一个月,一个月不合格的话,将会被刷掉,但工钱照常结算清楚。
三两只是底薪,如果出去剿匪,或者是战斗,缴获物资,可得分红。
一则告示惊起轩然大波。
大家看到这个告示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三两银子,昨天这个三两银子的横财已经让大家欣喜若狂了。
但现在,林家告诉大家,一个月三两!
一个月三两是什么概念,一年就是三十多两,县城的一个小铺子,做点小生意,一年能赚个三十多两,就已经很不错了。
加上还有分红?
出去干活了,那多少再分一点。
一年整个四五十两!
嘶!!!
盖一个房子需要多少两?
买一亩地才多少两银子?
只要在护卫队上一年,家里就能买好多亩地了!
都能当个小地主了。
可以盖起一栋气派的青砖大瓦房了。
家里的孩子也可以吃得起肉,读得起书了!
如果是放在以前的话,大家一看到要出去战斗,要剿匪可能还会觉得有些犹豫,感觉很危险。
一不小心也是要死人的。
现在大家依旧觉得可能会死人。
但是已经经历过两次战斗的他们,对战斗也有了点底。
对自己的战斗实力和对土匪的战斗能力有了相对清晰的认知。
他们不是强到无可匹敌,也确实是会死人,还会受伤,重伤,就比如这次,就有人重伤被抬回来的。
但告示上写明了,还会对她们进行统一的训练,会给他们配备武器,配备医师。
那有些觉得自己战斗能力还行的,就会考虑,是不是去干一下这个高薪工作。
一个月三两,一年几十两。
干上几年,安稳退休也是可以的。
因为这又和出去应聘县城的镖师或者是护卫队不一样。
去那里,你接触的都是陌生人。
可能会排外,也可能会在战斗的时候被当成炮灰,可是现在林家的护卫队,是村子里的人,是林家的下人,大家都是熟识的人。
可以以命相托的人。
安全系数又高了一大截。
“一个月三两啊?”
“就干几年,就不干了,也行啊。”
“干三年,比平时干十年。”
“干十年,比上干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