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朝贡
又是一年春来到,洪武三年张峰在皇家学院中的一番忙碌中度过,不过他也找到了分担负担了办法,他在甲部挑选了三名算学成绩优异的学子,替自己担任乙部的算学教师,每个月给他们两百文的酬劳。
青霉素的研究工作让张峰甩手丢给了戴思恭,老戴倒是像得到了宝贝一样,激动的不行。
洪武三年,朱元璋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往征沙漠。
洪武三年六月二十日,朱元璋颁平了定沙漠诏于天下,此次北征沙漠,迫使元朝残余势力从应昌、定西一线北撤,明朝北边防御相对稳定。
本来定于四月的分封皇子王号,因为大明皇家学院的成立,拖到了七月。
朱樉被封为秦王,第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第四子朱棣被为燕王,第五子朱橚被封为吴王,第六子朱桢被封为楚王,第七子朱榑被封为齐王,第八子朱梓被封为潭王,第九子朱杞被封为赵王,第十子朱檀被封为鲁王,从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
朱樉倒是可以如愿以偿的自称为本王,但是进了学院还是被李振为他们称作二哥,自己倒也没感觉什么不合适。
在过去的一年,朱元璋又恢复了科举制度,但是因为学院的存在,学院学子毕业将会举行另一场考试,朝廷按照这场考试的成绩,来学院进行招录。
朝廷中不少文官都十分反对,但是在朱元璋的强力威严下,这条政令还是执行了下去。汪广洋身为宰相,一改李善长之前的作风,对于朱元璋的命令,执行的一丝不苟。
洪武四年的正旦大朝会,要比以往更加威严奢华,因为今天是各藩国使臣来京进贡的日子。
张峰今日穿着一身新作的官服,嘴边也重新长出了薄薄的一层胡子,也倒有了些官员的威严。
在华灯的照耀下,奉天殿内金碧辉煌,大明的一众大臣倒是早已习惯,但是那群前来进贡的藩国使节哪里见过这种场面,这是大明建立以来,藩国的第一次进贡,气场必须得摆足,不能让这群蛮夷看轻了自己。
官员们一个个昂首挺胸,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尤其是文官那边,他们非常享受这种天朝上国的感觉,朱元璋脸上也十分的愉悦。
朱标站在一旁,口中每念到一个国名,便有一个国家的使节进入殿中。
“。。。。。。占城国使臣觐见!真腊国使臣觐见!高丽国使臣觐见!。。。。。。”
一个个身穿奇装异服的使节进入殿中,朝朱元璋行礼,千篇一律,看的张峰十分的困倦。
“吕宋国使节觐见!”
这是最后一个使节,朱标念的嘴里十分干渴,抿了抿嘴,打算下了朝,找张峰搞杯奶茶喝。
张峰半眯着眼,听着朱元璋在龙椅上对台下使臣的训话,突然间,他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睁大了眼睛。
“刚刚最后一个使臣是吕宋国的?”
张峰生怕自己听错了,连忙找身旁的大臣确认,得到肯定答复以后,张峰再也等不及了,走了出来,朝着朱元璋说道。
“陛下,臣有急事要询问吕宋国使臣,十分紧急!”
张峰这一突然的举动,打断了朱元璋的讲话,宰相汪广洋立刻走了出来,朝张峰训斥道。
“大胆张峰,胆敢打断陛下,你是不是目无君父,大逆不道!”
朱元璋脸上也有些不满的神色,但是还是摆手示意汪广洋退下,让张峰说说有什么急事要问吕宋国使臣。
张峰直起腰来,走到吕宋国使臣身旁,吕宋国使臣还不知道张峰要问自己何事,一脸惶恐。
张峰示意他不必惊慌,并告诉他自己是大明的文昌侯。
文昌两字已经分量极重,何况还是个侯爵,吕宋国使臣腰更弯了,一副恭恭敬敬的模样,表示自己绝不会隐瞒,请上国大臣提问。
高丽国使臣和其它使臣都纷纷朝他们看过去,十分好奇张峰会向吕宋国使臣询问什么事情。
“请问吕宋使臣,你们国家有没有一种叫做红薯的农作物,也叫作地瓜。”
张峰依稀记得红薯是在明朝晚期跟随商人从吕宋传入中国,红薯的推广使中原人民的肚子得到了饱腹,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也被后世称作“红薯盛世”。
当时吕宋统治者严禁中原商人将红薯带回大明,还是多亏了有一名商人聪明,将红薯秧苗编入麻绳里才带回了大明。
张峰想着还不如趁大明强盛的时候,利用天朝上国的威严,强迫吕宋将红薯献给大明。
吕宋使臣听了张峰的话,十分不解,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农作物叫做红薯。
张峰眼见对方不理解,便让人寻来纸笔,用毛笔在纸上画出红薯的模样,递给吕宋使臣看。
吕宋使臣接过张峰递来的纸,观察了一番,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但是随即又恢复平常,对张峰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农作物。
但是他一瞬间的神情变化被张峰看在了眼里,心里有了底,这小子是想吃点苦头啊。
朱元璋这时朝张峰问道。
“张峰,这红薯到底是什么东西,你为何要问吕宋使臣讨要。”
张峰等的就是朱元璋的这句话,准备给朱元璋和在场的所以大臣介绍这红薯为何物,但是必须得让其它藩国使节离开殿内。
朱元璋知道张峰如果不是紧急情况,是不会如此冒险,他清楚这小子有多么惜命。便吩咐太监带着藩国使臣先出去休息,把吕宋国使臣留了下来。
吕宋使臣眼见对方不按套路出牌,被吓得不行,浑身发抖,这下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
“陛下,这红薯是一种粮食作物,和咱们的小麦,水稻一样,但是亩产要比这两种粮食更加高,一亩地可以产出三千斤!”
张峰的话语刚落,周围的大臣脸色都十分惊奇,朱元璋也一样,不过这种反应十分正常,因为明代水稻和小麦的亩产也就四百斤左右,就连后世有了杂交水稻,亩产也刚刚超过了一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