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灾民的孩子
淮安府外,熙熙攘攘的逃难人群站满了城外的空地。
城内蒸汽腾腾,给灾民煮粥的几口大锅日夜不停的开火熬粥,但是依然满足不了城外那几万张嗷嗷待哺的嘴。
城外施粥摊子前排满了人,但是秩序却不混乱。
他们都是从河南或者更北边的地方逃难过来的,一直逃到了这淮安府,才喝上了一口热腾腾的米粥,朝廷的赈灾粮食正源源不断的从南边运来。
灾民们心里有底,自己这条命算是活下来了,都在静静等待米粥被熬好。
对于眼前的困苦,他们并不是很担心,更为担心的则是今后的打算。
对于全家只剩一个人的光杆来说,进城务工便能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对于拖家带口甚至家里孩子很多的家庭来说,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到来。
“哥,我饿。”
刚刚逃难到淮安的李家兄妹,没有赶上中午的施粥。
“宇宇别急,哥这就给你找吃的。”
李振为抬头看着漫长看不到头的领粥队伍,不知道排到自己兄妹俩得猴年马月了,两人已经四天没进一点粮食,自己还好说,妹妹再不吃东西,她这小身板是真的撑不住。
李振为低头温柔的抚摸着妹妹李澜宇的头,思索着有什么办法能快速填满妹妹的肚子。
李家兄妹两人本是河南人氏,自家在老家也算是家底丰厚,是个耕读世家,但是噩梦的到来是没有任何预兆的。
汹涌的黄河水,是在一个凌晨将自己本来美好的家庭冲毁的,李振为爹娘拼了命将兄妹俩推上了漂浮的门板之上,但是自己却沉进了滚滚的洪水之中。
再见到自己爹娘的时候,是在一片被洪水冲毁的树林边,树枝将他们爹娘的身体挡了下来,等到洪水退去,躺在一片淤泥之中。
李澜宇哭的很大声,她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龄,失去了自己的爹娘。
但是李振为没有哭,他是妹妹唯一的依靠,坚强,是他向妹妹必须展示出来的样子。
在将自己爹娘草草埋葬以后,李振为牵着妹妹的手,加入了浩浩荡荡南下的灾民之中。
。。。。。。
“有没有家里有孩子的?岁数要求是六岁到十二岁啊!”
一阵吆喝声传到了李振为的耳朵里,他转头看去,几个身穿官服的青年人将一个摊子搭起,一块木板立于一旁,上面写着收六岁到十二岁的孩童。
这阵吆喝声并没有引起特别多人的注意,和他们一样要买小孩的大户人家也特别多,城外的摊点特别多。
但是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卖给大户人家当奴隶,除非实在是活不下去的人。
“各位乡亲,我们不是来买孩子的,我们是来招生的!”
招生?这个词吸引了李振为的注意力,学院招生不去找大户人家的孩子来他们这群灾民堆里干嘛?
“当今陛下在应天府设立的大明皇家学院,因为是初次建立,学院没有选择公开招生,也为了体现陛下的仁德,学院要求收取五百名六到十二岁的灾民娃子进学院读书,学成还有可能进朝廷当官呢!”
这些有孩子的家庭依然不为所动,朝廷能对自己这些灾民的孩子这么好?不信。
那官员看见没人理睬他,但是并不气馁,而是依然继续往下说。
“有人可能问了?这种好事能轮到自己身上?我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向你们发誓,这是真的!因为学院教授的是不同于儒学的新学,所以朝廷没有选择去招纳那些读书人!”
有一个人可能读过书,心里有些动摇。
“就算你说的是真的,这学费我们也交不起啊。”
那官员听完,哈哈一笑。
“老兄,你们当然交不起啊,但是我也没说过要交学费啊,不仅不交学费,入学的娃子,每人还可以给家里面发放十斤小米,五斤白面!但是这不是买卖!娃子还是你的娃子,等娃子入了学,你们安定下来,去应天府都能见到!”
那人可能有些相信,狠了狠心牵着自己八岁的儿子走了过去,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将自己儿子交给那些官员后,孩子还以为自己爹不要自己了,不停的哭闹,但是那男人并没有回头,走到刚刚宣传的官员面前。
“去哪领粮食?”
“给你个木牌,朝南走有一队人马,找他们领粮食,这木牌可要留好了,上面有以后你娃子居住的地址。”
那男人小心翼翼的接过四四方方的木牌,将它放到了自己衣服的最内层,朝着南边走去。
见男人真领到了粮食,那些人身上还穿着官服,不少人都选择赌一把,带着自己的孩子围了上去,顿时热闹起来。
“你娃子不行,一看才三四岁,不要不要。”
“老爷老爷,您行行好,我娃子真六岁了,只不过是饿的,长得小。。。。”
“你长的都快二十了,来干什么?”
“老爷,我真的才十二啊,只不过从小就长得显老,八岁就和十八的一样。。。。”
李振为牵着妹妹的手,也朝那里走去,挤过了层层人群,终于来到了前面。
“多大了?”
“十二。”
招收的官员打量了李振为一番,点点头。
“你爹娘呢?”
“都死了。”
“就光剩你一个人了吗?
那官员对李振为有些可怜。
“我还有个七岁的妹妹,大人我能带着我妹妹一起去吗?求求您了,我妹妹吃的不多,我俩吃一碗饭就行。”
李振为祈求道,生怕招收的官员将他和自己妹妹分开。
“这。。。。”
那官员显得有些为难,他还没听说过女娃子进学院学习的事。
“老陈,怎么了?”
在一旁巡视刘孬看见他有些为难。
“这孩子倒还附和标准,但是他非得带着他妹妹。”
“他妹妹多大了?”
“七岁。”
“那就收着啊,侯爷又没说不要女娃子,再说了,他们兄妹俩一起还有个照应。”
“好嘞,那就听您的。”
那官员拿出一张崭新的表格,准备登记。
“你俩都叫什么啊?”
“李振为。”
“李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