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111章
当初,在战乱的消息传来之前、清和园贪赃案刚刚曝出时,他就问过林容一个问题。
“闽南海盗之事多年屡禁不止。朕要开海禁的国策遭到多方反对。他们都说,若是开了海禁,海盗会更加无所顾忌,在沿线形成难以捉摸的势力,沿海城池都会深受其害。甚至海盗被追逃时只需乘船海上遁走,我们就只能大海捞针。但你觉得,会不会另有隐情?”
林容想了想,回答他:“皇上不信任臣子们,怀疑真相并不是他们所说的这样,您的推断虽然有道理,但这样的思维太狭隘了。为什么一定需要一个‘隐情’呢?就算没有‘隐情’,他们阻止皇上的政令能得到好处,这里面有利益之争,这就够了。”
李弘笑道:“你这话虽然不俗,但你在闺中久了,对政事空有理论没有实践。如果你是我,你就会本能地生出我的感觉,并不遗余力地去追查。”
这话把林容噎住了。他不可能明白自己的身世由来,但他却猜得一点都没错——自己前世根本没有经历过一个国家的治理,自己拥有的是财阀斗争和商场决策的经验,然后套用在了当前。
她一时说不出话。
“我会找出真相。并且,我想和你打这个赌。”李弘很笃定地说道,那个时候他脸上写着胸有成竹。
林容只能笑他:“好啊。我们就赌一场。”
李弘满口应下。然而还没有等到他查出什么,孙督军兵败如山倒的消息就传来了。那一夜许多人都没能睡着。
林容看得出他也很沮丧。作为一国之君,没能在战乱发生前就做出正确的判断。
再后来,陈家贪赃一事查处地差不多了。他终于抓到了一直想要的线索,并拿着那份折子去了毓秀宫。
“陈家贪赃不仅仅是为了钱,更是因为,他们想要成为真正的世家却不被接纳。王家、谢家和你们又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林家之流,不过是个稍微庞大的官宦大户,王谢却是这个天下的掌权人。”
李弘告诉她,王谢两家拥有的不单是名望,官位,财富,最重要的是——土地。
不是几个庄子、不是什么良田千顷,而是淮河以南、越州以北,在夏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带,以郡县论的大片大片的田产都归属于他们。
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时代,土地比任何资源都要珍贵。
“在广袤的郡县,在城镇和乡下,乡绅、地主和平民才是这个国家最庞大的人口。他们或幸运地继承了先祖的大片土地,或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勉强温饱,还有的因为入不敷出卖出土地、成为佃农。问题是,就算是富足的地主,他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名下的土地。”
“律法上有明文。士农工商,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们被士族踩在脚下。只有拥有官籍,自己的土地才能得到庇护。贫寒的孩子只要考中了秀才,就能够免交赋税。而如果既没有功名也没有身份,且不说土地是否会被夺走,其要承担的赋税也会沉重到难以想象。”
“因此,地主们会将土地寄在当地的贵族或官僚名下。长此以往,门阀贵族会掌握大量的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是……”
“率土之滨并非王臣。”林容一双眸子轻轻地眯起来:“更危险的是,王谢两族继承了先祖拥有的屯兵的权力。这项权力已经由先帝收回,看似平安无虞,可是他们却保留了麾下佃农能够免除劳役的特权。这导致依附于他们两家的平民甚至能够逃脱朝廷的征兵,只需要为贵族尽忠而不需要理会皇室!”
看似繁华的国度早已被少数贵族的一己私利,侵蚀地千疮百孔。
可是想要撼动这些人的利益,又谈何容易。
李弘付出数十年的隐忍来恢复科举,重新给与庶民打破阶层壁垒的机会,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江南富饶领土的实际拥有者不是朕,而是王谢二姓。”李弘毫不遮掩地说出了这个事实:“当然,他们需要下属,需要人手,林家、崔家、赵家、陶家等就都出现了。为了更好地平衡自己的统治,他们将少量土地和产业分割了下去。可惜,陈家这类好不容易爬上来的‘暴发户’,却受到他们的排挤。”
陈家在上京不受待见只是表象。
真正难办的是他们不被允许购买江南的田产。
世家圈子里既看不上他们肤浅没有底蕴,也自负地认为党羽根本不需要陈家的效忠。
“不过,陈秉和是个聪明人。他给出三倍于原价的高价,私下从一些家道中落、急于卖出祖产的贵族手中买下了田产。这些事情做多了很快就被王家得知了,但也无可奈何,就这样陈家慢慢地也拥有了江南田产……”
林容听到这里,忍不住抬起手。
“等一等。三倍的高价?这样的代价太大,土地又能够给他多少回报呢?”
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农业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甚至全部,但这个产业有着生产期限长、年收益率低的特点。比如在一片山地种植果树,要经历至少三年的生长和结种,如果追求质量还需要经过嫁接等。而木材的生长周期会更长。
但好处也是有的。成型的果园会维持几十年的产出,如果懂得妥善维护土地的肥力这个时间会更久。
陈家就算贪得再多,巨额投资在短期内不能回本,这对一个家族的发展绝对是不明智的。
李弘不禁一笑。
“粮食的价格你是知道的。一斤稻米要六文钱,你以为这很少吗?”
林容茫然地眨了眨眼睛。
“作为鱼米之乡,江南的稻米需要供全国食用。咱们这些地方种的是麦子或者谷子,长的很慢,不够吃。整个夏国都要指望江南稻米养活,六文钱一斤,那么千万石呢?其实大部分人家供不起这样昂贵的粮食,所以大家才会以更廉价的高粱和玉米充饥。可惜,就连这几样粮食也不是哪里都能长的,稍微寒冷的山地就长不起来……”
林容明白过来,只能叹一口气。
是她忘了。现代社会粮价低廉完全是为了让所有人吃饱饭、由国家管控的结果,根本不是它应有的价格。
在这里,想要吃饱饭其实是一件难事。
“而且,江南的土地不单能种稻米,还能种出更多别的地方根本种不出、价值又极高的东西。长江入海口南部的禹杭郡,种的是茶叶。那里的铁观音,就是你正喝着的,你知道要多少银子一笼吗?豫章郡內,种的是棉花。棉花对气候有着严苛的要求,我们这些地方不长,只有豫章有,而你看咱们上京的百姓在冬天里穿什么来取暖?是一层一层的麻衣。产量稀有的棉花只有富户能穿得起。还有,莲藕、桑叶、鱼塘,甚至是芦苇和竹子。你应该知道品质上乘的芦苇用来做什么吧?”
林容愣了一瞬,随后想起来。
“用来造纸。”她的声音里已经没有了指点江山的魄力,而是莫名的苍凉。她信手捏起小案上的一张闲来作画的纸笺——这是澄心堂纸,一两银子十张。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这背后不单是时代对出仕做官的本能推崇,更是贵族对平民的垄断。
她似乎明白了很多东西。
她翻开李弘递过来的这份薄薄的折子。一件寻常的奏报,是陈家家产抄没后的账单,对内阁来说只需要扫一眼上头的总数“两千三百余万两”,然后大概估算下充实国库后的价值,这件事就没有然后了。但如今摆在眼前的是……
修建清和园,只是德妃利用后宫的权势为娘家攫取利益而已,这样的机会是偶然的。陈家能够敛财如此,靠的还是江南水乡。
这些钱,是陈家多方辗转购得田产后,又努力经营得来——正因为受到排挤,他们的经营中很多都无法过明路,难免会走歪门邪道,就伴生了贪赃。
自始至终,李弘都没有对陈家贪了多少钱产生兴趣。他要的,是透过特殊的陈家,看到江南田产运作的真实情况。
江南是支撑起这一片繁荣盛世的顶梁柱。
是王谢二姓能够横行朝野的依仗。
也是朝堂大部分政令导向和党派角逐的关键点。
“王谢二姓不允许开海禁,根本不是因为什么海盗。”李弘说着,笑问林容:“你知道吗,海洋也是有边界的。在遥远的另一端,有很多我们还不了解的国家,其中有一个地方生产的棉花和我们不同。”
林容看着他。
纵然不是历史专业,她也隐约记得古时曾从海路引进了一种棉花,替代了内陆的原产品。
“这样的棉花的绒更细,编织出来更暖和。而且,它可以生长在缺水低温的山地,意味着淮河以北可以种植!这些棉花的种子最初被贩卖进来的时候,由于不那么娇贵、生长起来更快,价格只有豫章棉花的一半。如果你是闽南的百姓,你要购买哪一种棉花?”
林容怔怔地站着。
原来如此。
原来是这么简单却又残酷的道理。王谢二姓反对开海禁的真相,闽南战乱背后的阴谋,贵族们踩着无数无辜平民的性命才能维系荣华的动荡根源。
是海上贸易对本土产品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