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县城
小武生性跳脱,在家待不住,正想要出门,被小文喊住了,让他在家看着菱儿,自己拿出一把破刀给母鸡剁菜叶子,小武满脸不乐意,不过还是听哥哥的话留在家里。
以前菱儿都是原主负责看管的,后来原主生了场病,菱儿就交给双胞胎看管,等她穿了过来,开始接手家务,更没什么时间看小孩。
李青禾也不管他们,进厨房把锅洗干净,抓几把米进去,用水洗干净,洗米水留在一旁,晚上烧了洗澡,往锅里加几瓢水,放到灶上,起火煮粥。
她往灶里放了块大木头,让火慢慢烧着,把挑出来的菌子放到洗菜盆里面洗干净,院子外面篱笆下种了些四季葱,去扯了一小把,洗干净切段,又从架子上拿两掰蒜头,剥皮切片。
奶奶她们应该还要一会儿才回来,李青禾打算等她们回来之后再炒菜,反正就一个菜,一会儿就好了。
便让小武把小菱儿带进厨房玩,顺便帮看看火,她去把野葛根的皮先削了,等陈氏她们回来再给磨成浆。
一筐野葛根大约有几十斤,李青禾目前的小身板是扛不动的,就分两次拿到院子,拿出菜刀削皮。
“大姐,这是啥?”,剁完菜叶子后,在拌鸡食的小文问。
“这叫野葛根,做成葛根粉卖给药店或是杂货铺。”
“葛根粉好吃吗?”
“黏糊糊的,加糖就好吃,不加糖没味道。”
“哦”,听到要加糖小文就不感兴趣了,家里没有糖。
等李青禾把一筐子的葛根都削好皮之后,陈氏挑着一担莴笋回来了,还有扛着锄头的方桃。
李青禾赶紧洗手去炒菜,往锅里放点猪油,把蒜片放下去爆香,然后把菌子倒下去,翻炒一会儿,再撒些粗盐,把葱段也加进去,最后再翻炒两下,出锅!
真香,要是有辣椒就完美了,可惜,清石县都没有辣椒,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
晚上依旧是一人一碗稀饭,现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连吃着几天萝卜干和莴笋,如今吃到菌子,真是幸福感爆棚,菌子鲜美爽口,加上蒜片和四季葱的香味,好吃又下饭,吃惯现代美食的李青禾也被好吃得说不出话来,小文小武更是吃得头都抬不起来,。
陈氏见状好笑,对一旁喂菱儿的方桃说:“你快过来吃吧,等会儿再喂。”
菱儿吃不了太烫的稀饭,每次都要方桃吹凉才肯吃,陈氏索性让方桃先吃了。
农家人不舍得点灯,晚饭都吃得早,吃完饭了太阳还没有下山,李青禾让方桃帮她把野葛根切成一块一块,用石磨磨成浆。
石磨院子里就有一个,是以前李用捡回别人不要的,他自己修理一下,就又可以用了。
李青禾用一块干净的布,把残渣过滤出来,又让方桃帮打来一盆水,用布包紧残渣,不停地在盆里揉搓,把淀粉都洗出来,重复两次这个操作之后,就把残渣丢到后面去喂鸡。
“这样就好了吗?”方桃问。
“好了,静置一晚上,明天把水倒掉,下面就是葛根粉。”
“倒也不算难。”
“娘,我明天要跟奶奶去县城,你吃过早饭之后就把这些水倒掉,把粉拿出来晒哈”。李青禾叮嘱道。
“晓得。”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天黑之后,一家人早早就睡觉了,一夜无话。
……
外面的天还灰蒙蒙的,村里的公鸡还在打鸣,李青禾就被陈氏给叫起来。
“快起来,早点出门,去晚了我摊位就没了。”
“哦,好的”,李青禾翻了个身,片刻之后才慢悠悠地坐起来,打个哈欠,揉揉眼睛,再慢吞吞穿起衣服,期间陈氏又来催了一遍。
早饭还没吃就出门了。
李青禾背着一个大竹篓,里面是满满当当的菌子,上面用树叶掩盖着,陈氏则挑着担,上面是莴笋和鸡蛋,李青禾手里还抱着一个小包袱,是方桃给祖孙两烙的粗粮饼,留路上饿了吃。
村里不只她家去县城,还有好几户人家同去,每次陈氏都会跟相熟的妇人结伴。
“青禾丫头背上的是什么呢?这么一大篓子”,一个也是四十多的妇人问。
这个妇人是村南那边的,夫家姓冯,大家都叫她冯婆子。冯婆子性子爽朗,她儿子在一旁挑着一大担莴笋,而她只拎着一篮子鸡蛋。
“是昨日山上捡的菌子”,李青禾笑眯眯道。
“哟,咋捡的这么多呢?”
“去野驴沟捡的”,陈氏与冯婆子未出嫁时也是一个村的,从小就要好,倒也不怕跟他说实话。
“怎么去那个地方了,你们就不怕呀。”
“唉,家里快揭不开锅了,有甚好怕”,陈婆子仿佛忘记了昨天不愿意去的自己。
冯婆子也知道她们家情况,心里一阵唏嘘,再看着小小一个的李青禾,背着这么大的竹篓,便提出帮她背。
“谢谢冯奶奶,我还背得动”,或许是随了李用,她的力气还挺大的。
“那你背不动喊我帮忙哈。”
“好嘞”,李青禾笑弯了眼,对冯婆子的印象还挺好。
走得是官道,路很平坦,风吹过路两旁的竹子,竹叶沙沙作响,时不时还有马车和牛车经过。
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东城门,到了县城之后,李青禾祖孙就跟冯婆子兵分两路,冯家的菜和鸡蛋,都是别人订了的,不用她们自己摆摊卖。
陈氏带李青禾去到集市那里,给主管集市的小吏交三个铜板,就到老地方找摊位。
集市什么都有,有早餐摊子,有卖鸡鸭鱼的,有卖蔬菜的,也有卖农具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这会人还不算太多,陈氏很快就在老地方挑好了摊位,莴笋放好,又帮李青禾用树叶铺在地上,把背篓上面的鸡枞整理摆好,在把其他杂菌随意放一堆。
李青禾看得直乐,原来奶奶跟她一样,觉得鸡枞必须要有牌面。
陈氏在这里卖菜多年,积累了不少老顾客,一会儿就有客人上门,难怪要在一个地方找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