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忧国忧民
“这其中涉及到的技术一言难尽,非是我三言两语可以阐述得清的。我也不图将他们的技术全部复刻出来,此生能够实现亩产二十石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也是在下疯狂囤地的原因。”
亩产二十石,也就当于是亩产一千二百斤。这个产量已经堪比后世的杂交水稻的成熟稳定技术产量了。
想要做到这一点,即便是有杂交水稻的技术做支撑,恐怕也得研究个五年以上,运气差点,十年也许都未必能够上市。
“如果你真有此技术,那为何不将此技术公之于众,造福万民?”
虞国不解,刘征若是将之公开,那天下自然就有救了。
“虞郡守误会了。非是在下不愿公开,只是这其中涉及的东西太过复杂,就连我自己都没有把握能够复刻出来,谈何教之他人?而且就算我说出来了,谁会信呢?这种技术复杂至极,就算我说出来了,旁人也不会。在下之所以疯狂屯田,也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复刻这项技术。”
杂交水稻现在还只存在理论中,说了别人也理解不了。
化肥更是存在技术障碍。
“不好意思,虞某一时失态,考虑不周,还请刘公子莫怪。”
虞国刚才脑子一热,脱口而出,倒是忘了里面的各种道道。
平生第一次在一个年轻人面前如此失态,虞国感觉眼前这个年轻人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来得更加深不可测。
“虞大人心系天下黎民,在下完全能够理解虞大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面对一个日南的最高统治者,刘征非常有耐心,从未在言语上有不敬之处。
至此,虞国心中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期望刘征说的都是真的。如此一来,天下也就有了希望。
“适才刘公子说你能预知未来千年的变迁,可知我大汉的何去何从?”
虞国突然想起另一个关键点,随即追问道。
“帝困深宫红墙中,皇权旁落国库松。
四野之内满疮痍,州州之中皆豪强。
五胡环伺边关外,乱兵暴起天下间。
旱涝雨雪瘟蝗起,最是无力回天时。
关于此,不知虞郡守认为我汉朝的前路在何方?”
刘征并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简明扼要将当今形势分析了一番,随即反问道。
“天下英杰虽众,能如此简明扼要的概括当今局势者,唯有子安也!正如刘公子所言,强汉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了。”
虞国虽然是当今天下少有的清廉孝义之士,并不只是懂得中庸的处世之道,对于天下大局也颇有见解。纵使不如刘征这番见解来得精辟,但听之却是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乱世当重典!如今在下承袭神帝遗志,又身为刘氏子孙,拯救天下义不容辞。奈何在下区区一无名之辈,人微言轻,如今更是举目无亲,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思来想去,也就唯有壮大己身,以馈天下。”
刘征此言,无疑就是在向虞国表明他拯救苍生的决心和解释此前的行为以及为后来的各种手段做铺垫。
他想要的是虞国的一个态度。
“好一个‘乱世当重典’!好一个‘壮大己身,以馈天下’!刘公子年纪轻轻竟然有此远见卓识和雄心抱负,实乃我大汉之幸也!今后只要刘公子有用得着的地方,虞某定当在能力范围内全力满足。”
虞国怀着对刘征‘帝子’身份的敬畏,对其才华的叹服,以及对其志向的欣赏,和其境遇的同情,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帮助对方一把。
“如此便多谢郡守大人的鼎力支持了,子安感激不尽。眼下正有有一件事情要劳烦郡守大人帮忙。”
刘征也不跟对方客气。
“刘公子但说无妨。”
虞国没想到刘征居然这么快就提出了要求,不过既然已经答应就绝没有反悔的道理。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想必郡守大人也知道近年来凉州、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等地都在频频遭遇暴雨雨风雪灾害,即便是在关中等腹地的深井中冰面都能霜冻两尺,在这种冰天雪地缺衣少食的日子里,百姓们只能靠着身上单薄的麻布衣艰难度日。
每每想到无数同胞兄弟姐妹们被饿死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子安就痛心不已。所以我想在全日南乃至全交州高价收购棉花,制成棉衣棉被,然后给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同胞们送去。
虽然我们日南棉花种植已经小有规模,但这产量远远不够。子安想让郡守大人在全郡范围内推广棉花的种植。
未来几个月,我会在每个县甚至是乡镇设立棉花收购点,价格方面以每斤三十钱为底价,品质越高,价格越贵,最高可以得到六十钱。
不知虞郡守可愿帮在下这个忙?”
虽然自己也可以通过刘义的人手去和那些代理商们谈棉花生意,但终归在效率方面大不如走官方来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