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解元老爷
“哎哟,解元老爷回来了,快,墩子,你跑去告诉你许爷爷他们。”
许行丰瞧着村里的老爷爷老奶奶喊自己解元老爷,嫩脸一红,他还真觉得挺别扭的。
“爷爷奶奶们好。”
村里人可是听到报子说了,许行丰得了举人功名,以后就得喊老爷了,不然就是不敬,他们也不知道举人到底是个什么功名,反正报子说得了举人就能当官了。
所以他们就觉得这举人就是官,那还得了,官呀,和他们泥腿子怎么一样,得敬着呀。
之前许行丰得了秀才,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只觉得自己瞧着长大的孩子出息了,而现在他们是敬。
所以现在听到等于官的许行丰喊他们爷爷奶奶,他们可谓是觉得被捧到了云端,脸上笑得褶子全堆出来了。
“好好好,你快回去吧,你爷爷奶奶早在家盼着你了。”
许行丰笑着同他们告别就让王熹接着往家里赶车了。
许行丰走后,大槐树下更热闹了。
“哎哟,行丰可真是有礼貌,当了解元老爷还同咱们老婆子打招呼。”
“要不怎么说许家家教好呢。”
“你们还记得不,行丰出生那天,就接着下雪,我当时只觉得瑞雪兆丰年,现在才知道呀,是要出个文曲星了。”
“记得记得,唉,当时谁能想到呀,原来咱们村里要出大人物了。”
幸好许行丰走了,不然估计都要怀疑自己记忆,不是听爷爷奶奶当时说连着下了好多天雪,刚停了会,又下,都快成雪灾了吗?
怎么就突然变成好兆头了?
“公子,别说村里老头老太太眼神还真挺好的,这天都暗下来了,您又坐车厢里,他们居然还一眼看到了您。”
“这牛车村里没几个,认出来不奇怪。”
终于到了家门口,不管催婚不催婚的,当下许行丰是极激动开心的,颇有衣锦还乡的激昂。
许家院门大敞,王熹直接将牛车赶了进去,停到旁边的牛棚。
许行丰视力好,将堂屋的情景瞧了个干净。
现在天暗了下来,许家不是个缺钱的,点了蜡烛,许家几大房的人基本全部都在堂屋里坐着。
“丰儿回来了。”
牛车一进来,王氏和柳氏二人哪里还坐得住,赶紧跑到牛车面前,而其余许家族里的人也都起了身。
“我儿出息了,得了解元。”
“是呀,丰儿可是得了解元,那报子可是说了不仅是举人,还是举人里的头名。”
“嗯嗯,丰儿确实是出息,我们许家祖宗庇佑呀。”
。。。
许行丰瞧着自家家里人都满面红光,喜笑颜开,心里也跟着开怀,他爱功名,但更爱家人,希望能让他们开心,而现在他做到了。
“好了,丰儿从州城赶回来肯定累了,估计也没吃,先进去弄点吃食给他垫垫肚子。”
“对对对,大伯说得对,我们这是高兴得昏了头了,丰儿,快进去坐着,肯定累坏了,饿了,娘去给你做鸡丝拌面去,你等着哈。”
许行丰瞧着自己娘兴冲冲地跑去厨房,心里不由得更加柔软了,果然只有在家里自己才是最放松,一直当成孩子被疼爱自己的。
“哼,娘偏心,我和三妹妹也跑了一天了,怎么没我们的份?就想着哥哥。”
许清甯明显是故意撒娇,想逗家里乐呵,她哪里会妒忌哥哥,巴不得所有人都对哥哥好呢。
“瞎说,还能少了你的不成?我和你娘可是擀了好些面出来,绝对够饱。”
“那也是大伯母好,念着我和妹妹。”
万氏被许清甯这话逗得直笑,这回侄子得了解元,她在府城得了消息,可是高兴坏了,侄子出息家里才能更好呀,全家可都盼着呢。
许行丰被拉到堂屋里坐着,又感受了一波来自许家族里长辈的问候。
许行丰都笑着回应,大堂里可谓是其乐融融。
“由于报喜也就咋们本家同你外家,亲戚不多,所以报子今天早上就走了,但今天下午县丞亲自送了修解元牌坊的一百两银子来了。”
听到大爷爷许薄兴这话,许行丰才想起来得了举人是有修牌坊的资格的,自己都忘了这事了,但他记得举人牌坊才三十两的补贴银子呀,怎么送了一百两,难道是因为解元的缘故?
“嗯嗯,那这解元牌坊可有问清县丞该如何建,有哪些要求?”
“都问了的,而且县丞前脚走,乡长里长立马便都来了,一个说是想修在镇口,一个想让修在村口。”
这个修村口镇口许行丰是听府学夫子课上谈起过的,说是由于举人是很有声望的,不仅可庇护族人,甚至可以影响县镇,所以一般举人牌坊是修在县或者镇的入口的,因此听到大爷爷这话倒是不觉惊讶。
“那最后如何敲定的?”
“自然是修在镇口,这样大的荣耀,自然是越多人知道越好。”
“嗯嗯,此时我也不太懂,还得麻烦大爷爷你同乡长他们交涉商议。”
“这有什么麻烦的,要是这都是麻烦的话,我巴不得天天有麻烦找上门,哈哈。
对了,我和你爷爷还有叔爷爷刚刚还在说等你回来了,咋们得开祠堂,将此事记入族谱才是,也好让后辈瞻仰学习。”
“嗯嗯,这些我都听大爷爷你的。”
“那行,不过开祠堂前,我也想同大家商议商议,以前没钱也就罢了,就用的老房子侧边做的祠堂,到底委屈了先祖,但想来先祖体谅也不会怪罪。
而现在咋们几家眼瞧着都起来了,手头宽裕了许多,我想着重修祠堂,毕竟这是咋们许氏以后的传承。”
许薄兴这个大哥话音一落,许老头为首的三个弟弟纷纷应和,他们对于此事是再赞成不过了,家里现在都不是缺银钱的,要么有生意,要么有功名,自然希望重建祠堂,也让村里旁人瞧瞧他们许家真的起来了。
“行,那既然你们没意见,就该商量商量,这祠堂该如何修,咋们又每家该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