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突然开了挂 > 第581章 说不清的感觉

第581章 说不清的感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你才多大,就说此生无憾,呵呵!”曾凡打断了她的感慨。

    “只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感觉,我当年学小提琴就是因为这首曲子,练习了超过十年,终于演奏出了当时的那种感觉。”安娜一直站着拉琴,这时候身体放松下来,也坐到了垫子上。

    “你休息会,我来吹一首欢快点的曲子吧,换换心情!”曾凡重新拿起笛子。

    他吹了一首经典的笛子曲目《姑苏行》,这首曲子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正好用来缓解刚才沉思曲带来的那种偏暗淡的情绪。

    “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很好听!”安娜好奇的问。

    曾凡解释了一下曲子的名称和寓意,重点介绍了他自己都没有去过的苏州城,小桥流水,烟雨江南的景色。

    “有机会一定去你们国家旅游,参观下姑苏城的美景!”安娜一脸向往的说道。

    这时候一直运转录音的手提电脑开始电源报警,曾凡关闭了录音软件,将电脑关机,拔下录音设备的连线。

    “今天就录到这里吧,电脑没电了!你介意我用你刚才演奏的录音在网上做调查问卷吗?”

    “不介意,我只是个业余的小提琴演奏者,能被更多人听到,那是我的荣幸!”安娜也起身将自己的小提琴放入琴盒。

    两人一起收拾起垫子和各种设备,重新装入汽车尾箱。

    “我修改完后的录音会在网上发给你一份,当做纪念吧!”曾凡说道。

    “可以再刻录一张cd吗,我更习惯cd随身听的音质!”安娜问道。

    “那要再稍等几天了,现在我录得曲子还不够,还差几首!”

    “听录音和现场听你笛声的差别好大,虽然录音效果似乎更完美,可是感觉好像完全不一样!”安娜描述自己的感觉。

    “这也是我最近正在研究的课题,想要找到其中的原因,数字音频可能忽略了某些重要的信息!”

    “你不也是今年才入学的新生吗,现在就可以开展课题了吗?”

    “不涉及多少前沿知识,也不是老师的作业,纯属我自己的兴趣!”曾凡解释道。

    “有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尽力帮你!”安娜仗义的表示道。

    收拾好了东西,两人开车回学校。

    汽车先停在安娜宿舍楼门口,她拿了琴盒走了,曾凡才将车子停到自己宿舍楼附近,搬东西回房间。

    给手提电脑插上充电器和网线,曾凡开始编辑今天录下来的音频文件。

    他买了市面上性能最好的录音设备,自己重写了一套录音软件,就为了尽可能全面的保存现场的声音信息,编辑之前他戴上耳机重新听了一遍当时的录音。

    最新型的麦克风灵敏度很高,当时被耳朵自动忽略的环境噪音都被清晰的记录了下来,尤其是吹过麦克风的风声,在回放中显得格外刺耳,经常压过乐器的声音。

    他没有对演奏声音做任何修饰,而是保持原先的波形,只是去除录音设备过于灵敏收进来的噪音,经过降噪编辑处理后,才勉强恢复了当时演奏的音频。

    再次试听的效果,也只能还原当时百分之七八十的感觉,是他的耳朵太过灵敏了吗?

    可能这就是乐器声音和耳机模拟的差距吧,看来他还要深入学习一下电子工程学的课程,更详细的了解录音设备和音响耳机的工作原理。

    如果有必要,他还要按照自己的要求设计一套录音播放设备,网络测试可以靠人数堆叠可靠数据,人脑听觉神经的测试就不行了,他总不能每个人都现场演奏一遍吧,就算那样也未必能保持相同的水准。

    没有好的设备,就没有高质量的音源,纯软件编辑的音源好似更简单方便,可是容易失去收录音频的特征,未必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于是,曾凡暂停了录音,开始从头研究麦克风,耳机,功放音响的工作原理,设计制造流程,电路设计思路等等知识。

    留声机发明到现在不过一百二十多年,录音放音设备已经演化了不知道多少代,但是声音从模拟信号转换到数字信号才不过十几年内的事,转换成数字信号才可以方便的在计算机上面编辑压缩,美化修声进行各种处理。

    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人的耳蜗接收到声音,转换成生物电信号发送到大脑听觉中枢也要经历类似的过程。

    只是人体有更加巧妙的设计,通过两侧耳朵位置,耳廓形状,耳道回声,耳蜗厚薄分区,神经纤维束内外分布,将接收到的声音进行了一系列的降噪分频处理,没有现代设备数模转换这么简单粗暴,而是最大程度保留了外界声音的信息,传递回中枢听觉系统进行分析判断。

    现有的录放设备再精巧,也不可能百分百还原录音现场的情景和位置信息,他自己能通过录音听到当时百分之七八十的感觉,还是因为他有现场记忆,换个人都未必有这个感觉。

    研究了一圈,又回到原先的路径,硬件方面改进可能性不大,只能通过软件编辑进行弥补,曾凡只能老老实实的继续用编曲软件慢慢手动修改。

    当然,他这一番功夫不算白费,对声音处理和传播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再编辑起来也更有目的性,不像以前全凭感觉。

    再次室外录音的时候,也多了一些技巧,哪些噪音容易去除可以不必在意,那些容易对演奏声音产生屏蔽效应要尽量避免,都能做到心里有数了。

    安娜又参与了几次录音,帮曾凡用小提琴录制了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经典曲目,她自己也感觉获益匪浅,小提琴的演奏水平进步很大。

    曾凡只能认为是安娜平时训练的功夫到了,缺的是一个顿悟的机会,现在跨过了那道坎,所以才感觉进步巨大,原先演奏吃力的曲子,现在演奏起来也能得心应手。

    录的曲子差不多了,曾凡开始花大量时间进行编辑修改,为了达到最满意的效果,每首曲子都要花几个小时一点点修,全部修完过去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刻录了十几张cd,分发给音乐之声的同学,让大家听后说说感想。

    安娜参与了好几首曲子的录音,她的乐感很强,因此她的意见也最重要。

    “单纯听曲子,比现场听到的效果更好,更清晰,只是缺少现场那种说不清的感觉,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形容!”

    这是安娜拿到cd第二天,看到曾凡时候说的话。

    其他人也是类似的感想,音质很好,比那些年度大碟声乐效果都不差,就是没有现场那种被触动的感受。

    难道现场演奏,除了声音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

    现在他当初设定的第一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整个声音录制过程,软件编辑原理都可写出一篇独立的论文了。

    第二个目标,如何传入人耳后,让大脑产生共鸣,也就是安娜说的那种说不清的感觉,看来只能去罗伯特教授的实验室里找答案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