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石门奇闻录 > 第64章 河上公

第64章 河上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好你个道明,又在吃烧鸡!”张龙娘回到姚家埭,老远里就闻到了诱人的香味。

    “嗯。。。。。。”道明含糊地回答着。

    “穷酸呢?”隔壁秀才房间里空无一人。

    道明兀自啃着鸡骨头,仿佛骨头里能啃出肉来,敷衍地说:“不知道啊,早就出去了。”

    “这穷酸,最近单独出去的次数不少啊,功体还未痊愈,也不知道隐忍一下。”张龙娘抱怨道。

    “龙娘,我一不在你就说我坏话啊!”韩秀才从墙头飘然而至。

    “哪里哪里,我跟道明在快你研究《道德经》辛苦了呢!这读书人,到底是高人一等。”

    韩秀才听得这“高人一等”,尴尬笑了笑,也没搭话,自顾自回房去了。

    张龙娘奇道:“秃驴,你说这穷酸最近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啊?玩笑也开不起了。”

    道明笑道:“你们年轻人啊,就是烦恼多。贫僧就不一样,吃饱喝足才好去梦里见佛祖。”

    韩秀才房里亮起了烛火,张龙娘无奈地撇了撇嘴,回房去了。她也需要静下心来,继续感受金莲对功体的温润。

    却说韩秀才进屋后,想起张龙娘的话。确实,最近事务繁多,还没来得及多加研究《道德经》。当下,趁热打铁,从书案上翻开竹简,仔细读了起来。

    韩秀才博览群书,对《道德经》知之甚详。其中,河上公做注释的版本《河上公章句》,最为权威。

    这河上公啊,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而且,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就在琅琊天台山。

    关于这河上公,有这么一个典故。

    文广通是辰溪县滕村人。这个县归属辰州。从辰州乘船逆流而上约一百里处,在河的北岸有个叫滕村的地方,广通家就住在那儿。辰溪县在汉朝时叫辰陵县。

    《武陵记》中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文广通看见有野猪吃他家地里的庄稼,就举箭射野猪。野猪中箭后,流血而逃。文广通循着血迹追了十几里地,进到一个洞中,在洞中行走了三百多步,豁然开朗,眼前忽然出现了几百家房舍,却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再看看他射中的猪,已经跑进村里人的猪圈中去了。

    过了一会,有个老翁从屋里出来,问他:“是不是你用箭射了我的猪?”

    文广通答道:“我并不是有意射它,是它吃我的庄稼,我才射它的。”

    老翁说:“牵着牛踩了人家田里的庄稼是不对,可因为这样就得把人家的牛抢走,就更不对了。”

    文广通忙走向老翁叩头赔礼道歉。

    老翁说:“知错就改,就没有过错了。因这猪命前世的罪过,今世该得这样的报应,你也就不必谢罪了。”

    老翁请文广通到厅里坐,只见屋里有十几个书生,都戴着章甫冠,穿着宽袖单衣,有位博士独自坐在一个卧榻上,面朝南谈论着《道德经》。又见西屋有十几个人相对而坐,弹着琴,音律优美动听。

    这时有位童子上来斟酒,招呼着广通饮酒。文广通喝得半醉半醒,身体十分舒坦,就辞谢不再喝了。他走出屋子,仔细观察路上的行人和物事,其与外界并无两样,但是觉得这里远离尘世,清静虚空,是个难得的胜地,不愿离去。

    可老翁不肯收留广通,就遣派了一个小孩为他领路,送他出去,并嘱咐小孩关紧大门以防外人再进来。在回去的路上,文广通问那孩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小孩说:“屋里的那些人都是圣贤,他们当年为躲避夏朝的国君桀的暴虐无道来到这里,因学道而得道成了神仙。那位独坐卧榻谈《道德经》的博士,就是河上公。我是汉朝时山阳人王辅嗣,到这里来向河上公请教《道德经》中的一些疑义。我在他门下当了十纪(十二年为一纪)的扫地仆人,才作上这守门人,至今我还没有领会道经的要诀,只能在此守门。”

    说话间,他们已走到来时的洞口,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皆知从今以后后会无期。

    文广通到了洞的入口处,发现射野猪的弓箭都已腐朽断裂。他在洞中只呆了那么一会,世上已过了十二年。

    文广通家中以为他早已逝去,已为他办过丧事,如今见他又回来了,全村上下大吃一惊,深感疑惑。

    第二天他和村里人找到那个洞口,只见一巨石已将洞口堵住,怎么烧凿也凿不开那洞口了,巨石与山已融为一体。

    河上公踪迹自然无法寻觅,然而他的著作却流传千古。

    韩秀才心中默默比对,河上公的版本,是五千二百零一字;汉朝帛书里,有五千三百四十四字的,也有五千三百四十二字的。然而,这汉简里竟然有五千四百二十六字。

    足足多出了近百字。且不说,竹简上的隶体字仿若有生命,单就这多出来的百来字,就非常重要。没有这些文字承上启下,贯通前后,是不可能有此奇景。

    更甚者,韩秀才发现,竹简上有许多修行的法门要诀,而河上公注释的版本里,则尽数删去。

    这是为何?汉朝是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朝代。河上公是否有意为之,将这《道德经》只留哲理,隐去修行?

    这是皇帝的授意?应该不会,河上公得到成仙,并不需要看皇帝的脸色。

    韩秀才思索着,更可能,这是河上公跟当权者的一个交易。

    那,他们又是为了什么呢?是求得一块隐居修行之地,还是为了庇护广大道门弟子?

    韩秀才边看边想,口中默念经文。忽然,他觉得,一股温热的力量,从丹田之处慢慢向周身扩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