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温情时刻
小三子还不懂,为啥自己婶娘会加最后那句“小三子你可不能这样哦!”,不过他习惯了听话,只知道婶娘一定不会害自己的。
直到他长大成人后才明白婶娘话里的意思:碰到又好看又温柔还有钱的女人,一定不能怕。
因为怕了,老婆就没了。
吃完午饭,只歇了十来分钟,就有人招呼着继续去挖沟了。
张春暖和杨雪花正要往早上分到的小组处集合,却被小队长叫住,带到了另一个小组,“之后你们就跟他们一起行动了。”
小队长说完就要走,才走出去两步,就被张春暖叫住,“这位队长等等,我想问一下早上带我们的那位小组长呢?”
那小队长停下脚步,听到她这么问,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说道:“刚才开会,副书记点名批评了她,让她回去了。”
“她现在不是小组长了?”张春暖好奇地问道。
小队长摇头,“不是了,而且副书记让她回去,让他家换一个人来。”
言罢,他似乎还在为那小组长惋惜地摇头。
待小队长走后,新的小组长招呼着张春暖和杨雪花跟上大家赶路。
因为上午张春暖的举动,此时不管是看了热闹的,还是没看到经由他人转述的,都知道山脚村上次那个把几个成年壮汉揍了的张春暖,在挖沟渠时把人肩膀削了。
都知道这女人不一般,惹到她是真的下狠手。
因此新分配的小组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对待张春暖和杨雪花都非常和善。
当然说是和善,其实是害怕。
张春暖对此乐见其成,她只想好好地完成劳什子的挖沟任务,并不想给平静的生活增添过多的刺激。
路上,杨雪花看她特意追上去问前组长的遭遇,抿嘴笑了一下,“春暖你干嘛要跟那人过不去?”
张春暖不答反问:“那她干嘛一直跟你过不去?”
问完她反应过来,补了一句,“你要是不想说可以不说,我就是随便问问。”
杨雪花迟疑了一会儿,叹了一口气,才把她与那女人之间的纠葛说给张春暖听。
直到抵达下午干活的目的地,张春暖才把故事听了个大概。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她爱他,他爱她,她却不爱他”的故事。
“所以就是因为她男人喜欢过你,所以她一直针对你?”
杨雪花无奈点头:“是啊,其实我们两家是有亲戚关系的,我得叫她一声表婶”
“等等!”张春暖听到这里有些晕,打了个暂停的手势,“表婶?你确定不是表姨?”
杨雪花摇头,“不是,是表婶,她男人,我得叫表叔。”
嘶——
张春暖倒吸了一口凉气,绿江文学照进现实,表叔爱上小侄女?!
一下午,张春暖都震惊中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量。
下工回家的路上,几乎所有人脸上都挂着疲惫不堪的表情。
回到下河村,张春暖没去食堂吃饭,不仅是因为食堂的饭菜不好吃,还因为晚饭有肉,所以要算工分。
也就是说没在食堂吃晚饭的人,挖沟渠每人每天12个工分,而去食堂吃的,每人每天只有11个工分。
张春暖觉得用一个工分去换一顿并不好吃的饭,不太值得。
她家里又不是没有肉吃,用不着为了那点子肉腥味跑去食堂。
杨雪花为了那一个工分,也没去食堂吃饭,二人结伴走了好一会儿,直到进了杨氏族人聚居的巷子才分开。
回到家,小三子听到她进门的声音就迎了出来,“婶娘你先洗澡吧,我把水烧好给你拎屋里,你洗完咱们再吃晚饭。”
张春暖无可无不可地点头答应了,进了堂屋,就看到沈老爹正哄着摇篮里的两小玩。
“暖儿回来了,累了吧。”
沈老爹看着张春暖的眼神里写满了心疼,其实他是能去干这活儿的,只是暖儿和小三子不让,他只能接受暖儿的安排。
自己老了,又没文化,什么都不懂,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子女的安排。
虎子在时,他听虎子的,虎子没了,就听暖儿的。
张春暖冲沈老爹笑笑,走过去伸出手逗逗十七和八月,柔声道:“爹我不累,好着呢!今天十七和八月闹了没?”
此时的张春暖,与白日里眼也不眨就把人肩膀劈了的人简直判若两人。
沈老爹答:“没闹,可乖着呢!”
那边小三子把水拎进张春暖的房里,便出来叫人,“婶娘,水我拎你屋里了。”
张春暖颔首,冲着沈老爹说道:“爹,那我先去洗洗,你们先吃不用等我。”
言罢她就进了房间,把门从里边栓上,看到角落里冒着水蒸气的大浴盆时笑了一下,转身进了随身农庄。
杨家老屋没有洗澡房,因为要忙着春耕,之前想着要建的茅房也没来得及建,这两天张春暖都是进农庄解决生理问题的。
她走进农庄自宅里的浴室,一边往浴缸里放水一边召唤出操作面板,进行日常的收获、种养、加工。
看着仓库里堆成山的各种粮食物资,张春暖心里暗下决心,再苟几日,抽空一定要跑一趟县城!
甭管能不能找到年代文里女主常去的黑市,最起码能先去认认路。
她就不信了,自己一个穿越前满世界跑的人,能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找不到黑市所在的位置!
放好水,泡了一会儿澡,将身体上不明显的疲惫洗去,张春暖就出了农庄。
她走到大浴盆旁,掬起一捧水往房间泥地里泼去,大概弄湿了几处地面,才停下打开门走出房间。
小三子听到房门响动声,便拎着个木桶从厨房跑了出来。
那么大一浴盆的水,他得分几次倒。
张春暖没有阻止他的动作,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她家并不穷,但是她也不想把小三子养成一个二世祖。
别说她一个不是亲生的婶娘让小三子给她倒洗澡水狠心,很多亲生的父母做得比她更狠呢!
这个时代就是如此,尤其是在乡下农村,哪怕父不慈,子也得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