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风云突变
许昌文已经搬到小院近大半年了,学会了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他在杂志社找了一份文字校对的零工,虽然挣得不多,但是已经足够养活自己了,有时忙不过来,赵琛会过来帮他,父亲遣人送来的东西,都被他返了回去,实在是推不掉的,就分给桂叔了。
丰京都传许家小儿子包养戏子被父亲所不容,所以将他赶出家门,念父子之情才让他继续在丰京读书,有人说是因为许家大少爷回国,所以小儿子就失宠了,至于到底发生什么事,也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敏之,你大哥快回来了吧。”赵琛坐在石头上,拿着柴火往灶膛里添柴,抬头问道。
许昌文摘下起雾的眼镜,拿长衫擦了擦,比起以前他的皮肤,可以说是改头换面了,穿着短打拿着锅铲炒菜的样子,哪里还看得出以前意气风发的样子。
“是的,等他回来,可以尝尝我做菜了。”
“敏之,你真的要要一直待在这里吗?”
许昌文炒菜动作没有停,灶膛里的木棍噼里啪啦的响着,气氛开始有些微妙。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劝服你父亲让你独自生活的,只是你每天这样忙,课业还赶的过来吗?”
“我过得挺充实的,父亲之所以答应,因为他也是这么过来的,甚至比我更苦,我只是想着,在丰京当个公子哥好像没什么错,但是我不想这么过,我一直想过之前还未到丰京的日子,虽然贫苦,但是起码一家人在一起。”菜熟了,他拿起一个盘子,将锅里的青菜盛出来。
“我总不能要求别人想要的和我一样吧,文彦,我并不觉得苦,丰京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而且大家好像都变了。”
许昌文没有继续说下去,“可以吃饭了,尝尝我做的鱼,昨天和桂婶新学的。”
赵琛来到客厅,桌子上摆了几个菜,看样子,都是昨日新学的。
“快尝尝,比葛婶做的要不要好吃些。”许昌文招呼赵琛坐下,夹了一筷子鱼,放进他的碗里。
赵琛拿起的筷子又放下,神色凝重,“敏之,等今年毕业之后,我就要回老家了,以后见面的机会可能就不多。”
许昌文笑嘻嘻的脸只顿了一下,还是扬起嘴角对赵琛说道:“那毕业之前你可得常来,赶紧吃吧,等毕业之后,你就吃不到我做的饭了。”
“你要随我一起回扬州吗?”赵琛问道。
“我跟你回去算是怎么回事,你想养我啊,我还不同意呢。”看赵琛还是一脸愁眉苦脸的样子,许昌文也放下了筷子。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你就别担心我了,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还有啊,赵大少爷,你能别这么轴吗?我再怎么着,我父亲就在丰京,他还能不管我啊,都给我送了几次东西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就安安心心回家去啊。”许昌文拍了拍他的肩膀,端起碗又吃了起来。
“快吃啊,别浪费啊。”
赵琛觉得许昌文说的有道理,倒是自己有些过于担心了,也拿起碗,大口吃起来。
许昌文厨艺的提高离不开赵琛一直以身试毒,本着不浪费食物的原则,炒的再糊再咸的菜,他都吞进肚子里。
眼下已经近初夏,天开始变得热起来,今日下午无课,吃过午饭,两人就去福利院看望孩子们,自从许昌文搬进小院以后,就没有什么时间去看这些孩子们了,只是托赵琛带了吃的送去。
“昌文哥哥,你好久都来了,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见到许昌文就问。
许昌文弯下腰摸了摸那孩子的头,“哎呀,昌文哥哥最近有些忙呢,一有空就来看你们了。”说完他就抱起旁边一个四五岁左右的男孩子。
“圆圆,乖不乖啊,有没有听哥哥姐姐们和秦老师的话啊。”
突然外面一阵骚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生怕有什么危险的两人让秦老师将孩子带到福利院相对安全的地方,两人便关好院门离开了。
街上有人学生高声喊着,环境嘈杂,听不见具体说了什么,这俩人本就不喜欢凑热闹,正当准备找个人问一问,就看见地上撒了一地的纸条,赵琛捡起一张,上面写着“抵制日货”。正当两人疑惑不解的时候,一对警察就从冲着那些学生跑去。
学生立马就逃走,围在他周边的人四处哄散,像是受惊的鸟雀,扬起大量的尘,让着本就不算洁净的天空,变得更加模糊。
“大叔,您知道那些学生怎么回事吗?”许昌文拿过赵琛手上的东西问路边的一位中年人。
那人一脸疑惑看着他俩:“你俩今日没看报纸吗,巴黎和会要将我们的山东转让给日本。”
两人听到这个消息无疑是当头一棒,一脸的无法置信,许昌文眉头紧锁,一时无言。
“怎么会这样,我们不是赢了吗,山东不应该是势在必得吗?”赵琛说出来的时候,难掩饰心中的气愤,抓着那人的手,后有惊觉自己失态,将手拿开。
那位中年男人也一脸无奈,“那些强盗都是一伙儿的,刚才那些学生,就是为着这个事儿,在这里宣传让我们抵制日货,不能让咱把山东又让给日本了!”
没在街上多待,他们再次回到福利院,匆匆的嘱咐了几句,就赶着回到学校了。
此事已引起全校轰动,大家都在谈论着巴黎和会的事,有的人还商议着要上街游行抗议,不能让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他们两人也积极参与到同学们准备的抗议活动中去,此前从未感觉到,名族大义如此重要,他们什么都不管了,只愿不辜负这一腔的热血,国家存亡与之众人息息相关,如若让列强得手,只会变本加厉。
“明校长来了,大家噤声。”也不知谁喊了一句。
随之进来一位儒雅的老先生,穿着中山装,看着教室里的同学,走到讲台上欣慰看着同学们。
“明先生,我们作为当代青年,不能眼睁睁看着好不容易能回来的山东又落到日本人手里,他们已经侵占了东北和台湾,不能再让他们把青岛抢走。”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声音洪亮,引起了全教室人的共鸣。
“这位同学说的好,我来,也不是为了批评大家,做为校长,我很欣慰你们的爱国热情,所以是来告诉你们,我同意你们的提议,举行示威游行活动。”这话一说完,教室又是一阵轰动,“我已经与全校老师商议过了,准备与丰京其他学校联合起来,奋起反抗。”明校长面上情绪依旧平静,说完以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一位女同学大声这句话,顿时一呼百应,教室里外都站满了了人,每人都群情激愤的喊着这句口号。
短短几日,丰京陷入骚乱,最终此事引起全民爱国热潮,一时之间,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最终拒绝了签字,北洋总统也辞职了。
此事对于赵琛和许昌文新的思想冲击,他们已经意识到国难当头,做为国人他们得做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