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梦回童年
五年后,对于外界一直不清不楚的黄燕芬又过了一天。
她不知道门外面的世界,每天都过得很安静,每天都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可又充满了变化。
这五年,小鱼村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有的不再那么努力耕种土地了,因为改革开放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离开铁饭碗下海创业了。这里面的吸引力正在悄悄的主宰着释放了欲望的农民们,让他们慢慢远离辛苦劳作的土地,在资本的操作下慢慢逃离农业经济。
此时的黄燕芬不清楚卧室里为什么有个缝纫机,但已沾满了灰尘和生锈。他不知道家里那烧柴火的灶台似乎冷冰冰的,许久没用了。他不知道,门口为什么堆积了那么多木质的人力板车。
黄燕芬去幼儿园的地方是一处很大的祠堂改建的,里面除了昏暗还是昏暗,大概是电灯还是个稀罕物吧,蜡烛依然是这个远离现代科技不可缺少和不能消失的。
黄燕芬没有记住幼儿园老师长什么样子,只记得回家的路总要穿过一条很长又长满青苔的巷子,巷口有一棵很大的番石榴树,树下总会看见一个疯子在对着空气大声的说话,没有人敢去接近他,都远远的避开了。
这天,黄燕芬背着小书包走在回家的泥土路上,看到了没有刷油漆的铁制的双杠,手一摸金属的质感又硬又冰凉,可又觉得很好玩,可人小,爬不上去。可是等使出力气爬到时,又从高处摔了下来。一条腿受伤了。
正无助的哭泣时,住在对面的屋里走出一妇人出来看情况,言语满是真诚的关心:“这谁家的孩子,为什么在这哭?”
黄燕芬只是知道脚疼,也不知哪儿要治治?
妇人问为什么哭?
黄燕芬答不出来,只是脚疼的走不动了。
妇人看情况不妙,又叫了几人来,看谁知道他的父母在哪?帮一帮这小孩。黄燕芬是走不动了,等第二天醒来时,脚上已被医生包扎了很多白布,只能躺着了。
黄燕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走不动,只是很多人都来看他了,还带了水果零食。外婆也来了,只是黄燕芬还没来得及细看,外婆又走了。过了一年半载,外婆就病逝了。
这日中午,梁生羽和王小姐在屋外窗下的竹林边遇见了。
梁生羽现在也是当奶奶和外婆了,几个大的子女都各自成家了,她也少了许多养儿育女的压力,只是问:“你孩子是怎么摔的?你没看好吗?”
“没人看见他是怎么摔的?只是坐在双杠下面哭。”
“当时就他一个人在玩吗?”
“好像是。”
“医生说什么了?”
“医生说骨折,得歇一个月,不能去幼儿园。”
“我这有点钱,拿去买点猪筒骨熬熬。”说后把钱塞在王小姐手里,转身走了。王看着婆婆远去,不得不感叹,她能生育七个孩子,这年轻时得承受多少压力啊。她丈夫也早就入土为安了,可她还是那么轻健。
王看着手里的钱,是五十块钱,可以是1990年工人一个星期的工资。这次医药费确实也需要不少钱。
因为种地不赚钱,她老公也改行卖建筑材料了。
王回到屋里后,翻看着日历,离春节就剩十几天了。一想到春节,要花钱的地方就更多了,做粿品,拜神,祭祖,送礼,走亲戚,给压岁钱
这时邻居潘玉兰高兴的进来了:“听说你们买了个四四方方的彩色电视机了,是什么牌子的?多少钱?”
王也是觉得电视是个好东西,比听什么收音机有趣多了:“你们没有吗?
黄燕芳颤颤的走来,拿着遥控器递过来,她已经3岁了。王决定有两个孩子就行,计划生育也不提倡多子多福了。这小女儿似乎更聪明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和育儿经验多了有关?还是自己做妈也及格了。
潘玉兰接过遥控器,有点兴奋,毕竟她也才七八岁,第一次看见电视,兴奋的说:回家一定要让爸爸也买个东芝牌。
住在斜对面的华侨的后代小许也来看电视了,他年龄近二十吧,人高高瘦瘦的。华侨在附近村子这一带也叫番客,一听有人被称呼“番客”,大伙都会觉得他有钱,去下南洋赚了不少,肯定也能带点什么新鲜的玩意回来。比如沙葛啊,方便面啊。
王请大家坐着看电视后,自己去了后面的厨房忙碌。现在她用的是天然气,不用去捡木料了,屋顶的那根烟囱也慢慢被人遗忘了,不再有炊烟袅袅。
电视里正在播报新闻,可玉兰没兴趣看,催促着换台。
小许知道最近有部热播的连续剧是<<西游记>>,每年都得重播一次,很好看。
玉兰:这集唐僧走到哪了?
小许:遇到蜘蛛精了。
玉兰:要到西天了。
小许:快到了。
玉兰也看过一两集,但忘了孙悟空是不是比猪八戒更厉害。
小许说:最厉害的是唐僧,他可以念紧箍咒,一根手指都不用动
到了吃饭的时候,黄燕芬的爸爸口中喊着“驾崩了”也回来了,他一直都是晒得很黑的脸庞,也算比较能说会道的人吧。大人一发话,电视也没人看了,都各自散了。
“吃饭”两个字用小鱼村的方言说出来,就是“驾崩”,是啊,民以食为天了。
黄燕芬一看见是熟悉的父亲回家了,也是扑了过去。一家人欢声笑语的,充满了快乐。
一碗白粥,是小鱼村人不变的早餐。再搭配点自家腌制的萝卜干或隔壁家的薄壳米,咸鱼,酸菜,脆黄瓜,就更美味了。
白粥在这里统统称为“糜”。不查字典不知道,一查才知小鱼村人说的话都挺古老的。鱼粥称鱼糜,鸡蛋粥称卵糜,煮粥称煮糜。糜字用的很频繁,意思有煮得烂烂的,如糜糜二字连用。
薄壳米是夏天才有的一种海产品,阴阳火去壳取肉后,可以堆成米粒吧。薄壳米在这的吃法不复杂,只有两三种吃法,需要的香料也只有九层塔或罗勒,这里更多的称呼是鱼斋菜。
咸鱼在这称为鱼饭,多是放在小竹筐里蒸熟。
黄燕芬的童年就是这么的衣食无忧吧。可是一出门口,他的活动范围也就附近几百米吧,他妈也不许他跑太远。周围多是深不可测的池塘和露天厕所。
露天厕所在这文雅的叫法就是“东司”
也许这种处理粪便的方式是最环保的吧,粪便集中起来可以当肥料用于农作物种植。
村子里有没什么好玩的,好像有,可以爬树,捉鱼,挖蚯蚓。
这天黄昏,远处的山传来了采石爆炸的声响,黄燕芬以为那是有什么神仙在敲锣打鼓,总是在日落前准时出来。其实他并不清楚这个世界,钢筋水泥建筑正在快速的取代传统的砖木建筑。他们居住的老房子也将很快被人抛弃,因为太简陋了,看上去一点也不牢固。
黄燕芬童年里最幼稚的事情,就是常欺负妹妹吧。这年少无知的程度有等级的话,他是最低级的。
黄燕芬正和几个同伴玩沙子时,他妹妹来喊他回去吃饭了。可是一只脚踩到了刚挖的坑里。同伴们都很兴奋,搬来更多的沙石要让她的脚出不来。
黄海也忙着搬沙子欺负堂妹妹,就像逮到了猎物一样。任妹妹怎么哭喊,他都只想再玩一会,童年有玩伴确实比学什么更重要吧。
一会天黑了,她妈见两孩子都没回家,也急了,一路喊着一路四处寻找。
“你们在物什么?”王提高嗓子
“物死伊”
“莫四散物,天时乌了,回去驾崩。”王翠凤边说边把皮带抽出来,示意再不听话就打了。
物字做为动词,经常出现。一时听不明白又何妨。
几个小孩怕挨打,只得回了家吃饭。
晚上,昏暗的油灯传来声响
少小离家老大还
乡音不改鬓毛衰
牧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后来,读书考试高中毕业,黄燕芬没有去上大学,而是成了一名不懂得种地的打工者。因为小雨乡已没人种地了,锄头镰刀也早消失的无影无踪。以前的泥泞小路也成了硬绑绑的水泥路。
能下海创业的都捉住时机办起了工厂,只短短十几年,便由传统农村变成了工业区。既然有些东西已经回不去了,更多的只是慢慢走向消亡。比如传统的节日,求神拜佛之类都慢慢远去。
2005年,黄燕芬告别学校,顺利的找到了工作,他也早就厌倦了学校里无忧无虑的时光。
2005年,2006年就这么一年又一年,东奔西走,不断试错重来,直至阴阳相隔,直至最后选择了背井离乡。
她是曾经的80后,很幸运,遇上了和平大发展的时代,过上衣食无忧。他也是不幸运的一代,在财富快速膨胀期,他还太幼稚,等他有些不幼稚了,增长早已饱和,门槛高不可攀,老龄化早已来临。所有的机会对他来说都是无能为力的,一个也没捉住。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如果错过了,就不会有夏天的清凉。
是啊,黄燕芬与这春天失之交臂了,等待他的将是酷热的考验,也将继续流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