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军政改革
“那便由韩爱卿全权负责此考成法的推行,希望都察院、六部等各衙司积极配合”
文武百官尽皆附和。
而后,龙颜大悦的朱祁钰当即命令王诚与秦松两人,为百官当庭分发钱银。
第一次分发算作天家恩赐,以后要想再拿到这真金白银,就需要积极通过针对官员考核的考成法了。
平摊下来的话:今日在场的近三百位官员,人人都能分得几十两银子。
但是以官职大小来区分,官职较低的官吏仅能分得数十两银子。
而以于谦为首的一品重臣,却能得到近百两纹银。
这个数目极为惊人,可是他于谦近两年实际到手俸银总和。
凝望着手上这沉甸甸的银锭,于谦环顾四周,发现大殿上。
不管是那些年轻的官吏,还是中年官吏,他们脸上,全都洋溢着兴高采烈的笑容。
这个银子可是朝廷正规渠道发放的,拿着放心,花着更舒心。
尤其是那些以清廉著称的官员们,脸上更是乐开花了。
这笔钱银虽然不多,但却能极大解决他们目前困境,缓和他们生活难度。
陛下不仅将所有在京官员的俸禄提高三倍不止,而今还拿出部分商税钱银来奖赏所有官员们。
不少官员在心中默默感激当今天子,从而也稍稍缓解了一番考成法带来的阴霾。
于谦默默地望向当今天子。
这【考成法】必定出自圣上之手!
韩雍不过是位代执行人,也只有雄才大略的陛下,才能想出如此厉法。
圣上一出手,便是釜底抽薪的大手段,彻底打破江浙一带官僚集团的团密体系。
底层的官吏要想快速晋升上来,必须坚决贯彻考成法的推行。
所有人都知道:
考成法的考评制度,能快速地剔出一大波年迈无为的官吏。
而新进的年轻官吏,需要做的则是坚定支持考成法。
在提高自身政务能力同时,等着那群占茅坑不拉屎的蛀虫被罢免,他们就能名正言顺的晋升。
这亦是一常残酷的搏杀,将江浙一带的文官集团上下反目成仇。
到了最后,只有彻底拥抱改革,且有一定才能的官吏才会被留下。
于谦及一众朝廷能臣深有预感,若是将此法推行至全国后,大明的政务运转效率将提高数倍不止……
历史证明,确实如此。
金銮大殿上,朱祁钰并不知晓于谦、商辂等自己的坚定拥趸党心里是如何想的。
他俯瞰着满朝文武百官脸上那各不相同的脸色,转头睨视着侍立一旁的老太监兴安。
后者察觉到天子那深邃的眸光,当即出列,面向朝臣,开始宣读皇帝接下来的人事任命:
【耿九畴、岳正、叶盛、年富、李纲、蒋瑛等二十几位文武官员……皆是获得圣上不同程度提拔】
而其中蒋英、赵辅、朱永等二代武人勋贵们,则再次分领到京营的少部分指挥权。
这些人都是朱祁钰亲自拟定的名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为官清廉且有才干的官吏。
提拔他们的目的,也是为了日后考成法推行而做筹备,提前准备一大批可靠的官吏,随时接替淘汰下来的官员。
在提拔岳正等能臣干吏之后,百官并无异议。
但是当看到兴安将京都一部分团营指挥权,分别交于朱永等人时,不少大臣提出了异议。
要知道,将京营兵权交由这些勋贵。
那无疑是强行提升武人在朝堂上地位势力啊。
有了兵权的武人,在朝堂之上那还不直接嘚瑟得起飞啊。
有了兵权的臭丘八们,不仅说话底气更足,对待朝堂政议也更加有发言权。
毕竟他们手上握着的可是实权,文官们自然不能再像以前那般毫无忌惮的打压弹劾。
虽然不怕其领兵造反,但这手握兵权的武人始终对文官形成一股威慑。
包括于谦在内的大臣,反对武人持有兵权。
他们以石亨为前车之鉴,力劝天子。
但是,均被朱祁钰以边防有警为由,强行压了下去。
朱祁钰最后为平复六部官员的反对浪潮,刻意将武人勋贵的兵权小小掣肘了一番。
在无君王敕令、兵科调令下,武人勋贵们只有军队指挥权,无调兵权。
朝廷上下,哪怕是藩王们,都看出当今天子这要重用武人勋贵的心思。
果然不出所料,随着兴安开口继续宣布诏令。
“什么??陛下要新建军校?”
整个大殿上,百官对兴安口中军校茫然无知。
“军校是什么??”
饶是武人出身的朱永、赵辅、将瑛等人,也是猜测出声。
“军校是培养武将的学府吗?”
“想必定是诸如此类的学堂吧,我等听兴总管慢慢讲解吧”
随着兴安的深入讲解。
众人这才知晓,这军校实际上就是一个专门培养将领的学府。
以于谦为首的文官们听闻陛下要为武将们开设学府,思虑半晌,所有人对此默许。
在场的大部分文官自然都希望武人勋贵们多点文化,少点粗胚。
最好是儒家形象中的那种【知书之将】最好。
文人们既希翼武人在带兵作战的本职上,又期盼他们兼具智、勇、仁、信、忠等五种基本素养。
朱祁钰在以往【武举制度以策论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和【保举武将制度】两条上,又新加了一条武材选拔通道。
那通道便是军校合格毕业的学生,能直接编入军中。
兴安声明:
【为武将开设学府,并非是草原豪杰、骁勇有臂力、娴熟弓马者才能入学府。
普通老百姓、或文人出身,皆可通过军校面试,入学府就读。】
军校,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以策论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的选人标准的再次升级版。
同时,兴安按照圣旨:
对保举制度进行改制,举荐之人自举荐后,负有连坐责任。
若是被举荐之人在任职期间犯有严重过错,将追究保荐人的连坐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皇帝出台这些措施,进一步钳制了保举制度的施行。
此连坐责任制一出,朝堂官员举荐武将之时,都会三思而慎行。
这个保举制度的军政改革,也削弱了武人部分实力,符合文官集团利益。
所以,全场文官并没有反对此策。
这也等于变相地安抚了一番文官集团,对武人执掌兵权的不满。
但只有朱祁钰才知道,建立军校,意义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