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万里河山 > 第44章 北援 刻不容缓

第44章 北援 刻不容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礼部尚书‘张凤、胡濙’(景泰年间礼部和吏部皆是一部两尚书制)两人摇摇头,神情颇为沮丧。

    这户部亏空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造成国库空虚的主要源自两个方面。

    两人对此心知肚明,但从没敢向皇帝陛下直谏过,因为其中涉及到了一股极为庞大的势力群体。

    自土木堡之变后,国力大损。明廷开始变得文强武弱,文官集团开始一脉独大。

    这个时候的明朝财政的主要收入,还是依赖于田赋。

    自永乐年间始,明朝土地被士绅兼并的现象就稍显突出,但是并不是很严重。

    而到了正统年间,尤其是发生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大损。

    国内士绅兼并土地之象,呈一种疯狂势态蔓延,以致于发展到如今景泰时期,造成今日这一荒唐的现象:

    全国各地,该交赋税的农民没有田地,有田地的人是属于特权阶级(士绅集团)不用交多少赋税。

    再加上,代表着当时大多数文官集团的江南一带地区,虽富庶一方,但其往往是朝廷最征收不到赋税的地带。

    明朝在失去唯一收入来源后,加上暗中贪腐之风渐起,户部账本上,几乎每年的财政报告都是以大大‘赤’。

    单手夹起一颗蚕豆落入口中,朱祁钰一边轻轻咀嚼,一边用余光扫视着六部尚书们,并没有言语。

    礼部两名尚书莫名摇头叹息之举,他心中自是猜到十之八九,两人大抵是对当今的财政状态心生无奈。

    朱祁钰自然知晓如今的明廷存在种种问题。

    随着时间的发展,明朝吏治逐渐败坏,士绅们和官员相互勾结,大搞潜规则,隐瞒下大量土地和人口,拒不缴纳税赋。

    明成祖的时候,京畿地区有很多皇田,这些属于皇帝的田地每年也都要按时缴纳田赋,等于是皇帝也要依法纳税,结果等到明成祖死后,皇田就没有再继续纳粮了,皇帝下面的那些官员勋贵们也是有样学样。

    第一:这个交税的人群结构(士绅)就大有问题。第二:如今的朝堂官员暗地里贪腐四起。

    这两点,就是造成国库空虚的直接原因。

    要想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一定不能操之过急。

    增设商税、发展民生、大兴农业水稻、畜牧业等等,都可以大大缓解目前的财政危机。

    若是一开始就直接搞新政:重新丈量土地、施行张居正的土地鞭法、亦或者施行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等新政、再或者直接惩处那些个贪官污吏……

    那自己不仅会失去全国士大夫们的支持,同时也会将朝堂上的大部分官员都得罪完。

    这样的情形,与建文皇帝那迫不及待的削藩行为一样,无异于自取灭亡。

    所以建文皇帝只坐了四年皇位,屁股还没捂热呢,就被自己的四叔一脚踹下了龙椅,自己坐了上去。

    朱祁钰一边咀嚼着口中蚕豆,一边想起后世张居正的新法

    新法呢,确实对田地税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而清朝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令,则是再次从最喜兼并土地的士绅们身上,狠狠割下一块肥肉来。

    这两条政令可是切实落地,经过实践过后的成功案例啊。

    如果能快速地施行出这两条政令,再举全国之力主要发展农业、工业、商业。

    相信大明若干年后,定能依靠蓬勃发展起来海商税,实现全民富足的盛世之景。

    不再局限于人人只能吃饱穿暖了,而是一个真正的乾坤盛世。

    在那个盛世里,每一位华夏子孙都能活得有尊严、有骨气……

    在朱祁钰沉湎大明复兴之盛况时,吏部尚书王翱(吏部尚书也有两位,还有一位是王直,不过因受朱祁钰冷落,并未召来御书房议事)向着肖铉道:

    “陛下圣明,深知蒙古蛮子一旦攻破关隘南下,大明北疆将陷入无休止战乱中,甚至还会危及京畿等地啊。

    肖大人切莫因小失大,国库空虚之际,我等可号召百官募集钱银,定要派遣出一支兵士驰援宁夏啊”

    王翱此言一出,不仅引来朱祁钰的注视,连于谦和范广都微微侧目,对其投去颇为赞许的目光。

    礼部两位尚书均虽沉默不语,但看向王翱的眼神中,也升起了一丝特别的光芒。

    独户部尚书肖铉还有些愁眉满面,之前面对众人那希翼的目光时,他简直是欲哭无泪。

    他自是深知驰援北疆的重要性,不过以户部目前的状态,确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今,见有人帮其出了主意,肖铉长舒一口气。

    这北援粮饷,多多少算有些着落后,他心里瞬间舒坦了不少。

    朱祁钰对于王翱面向群臣以及王公贵族募集钱银这个提议,其实是比较嗤之以鼻的。

    若是指望大明藩王和百官捐钱打仗,那为何还有明末崇祯皇帝吊死在那煤山上的惨剧?

    大明这些个藩王,虽然都大有油水,但是绝不对轻易拿出来。

    如果还奢望百官捐钱出来,那不是明摆着让他们自己站出来承认暗地里在贪腐吗?

    捐得多了,会被认定为贪腐,不然哪来这么多白银??一旦等仗打完,迎来的不是嘉奖,而是皇帝的清算啊。

    捐得少了又没用。

    指望这些饭桶,还不如多抄两个叛贼逆党的家,比较靠谱点。

    朱祁钰可是知道明朝末期,贪官污吏盛行。大部分官员都是家财万贯,当时明朝政府却穷困潦倒。

    崇祯皇帝在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曾经劝大臣们捐款。结果一个个都是几十、几百两的捐。

    李自成后来攻入北京城后,从当时大臣们家里面搜出来的白银多达7000多万两。

    可想而知,当时明廷贪污问题,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刑部尚书石璞也在此刻出声道:

    “王大人此计可行,目前边疆局势危急,我等应尽快号召朝廷百官、王公贵族进行募集钱银”

    思虑到此,石璞突然望向于谦,恭声道:

    “不知于大人可有合适人选,作为北援大将?”

    于谦眼神流转间,并未急于作答,只是微微偏向上方的朱祁钰。

    朱祁钰将几人的表现尽收眼下,此刻和于谦的目光对视上,他微微一笑,立即明白于谦这是想先征询一番自己的意见。

    “朕也想知道,廷益心中可有合适人选”朱祁钰不动声色地将话题重新抛了回去。

    虽然此次北援的人选,他心中早有计较,但于谦在识人用人这方面,藐视除了石亨外,大多数还是做到了人尽其才的效用。

    石亨这厮带兵打仗的能力堪称一流,就是其野心太甚。这样的人绝对不能留,若不是北境时有蒙古铁骑虎视中原,朱祁钰早就想砍了他脑袋,拿来祭天了。

    见陛下问起,于谦不再迟疑,当即回应道:

    “回禀陛下,老臣以为都督同知‘李震’可担此重任”

    朱祁钰闻言,脑海里迅速出现了此人的详细信息:

    李震袭职指挥使。

    明英宗正统九年曾随征兀良哈,后升都指挥佥事。之后参与麓川之役,进都督同知。

    在朱祁钰当皇帝时,李震投身西南,随总督王来平韦同烈之乱,从南方和方瑛齐破天堂诸苗。方瑛逝世后,李震接任总兵官,历镇贵州、湖广等地。

    明宪宗时,与都御史项忠合力讨平荆襄流民之乱。成化十一年,再破苗民兵变,论功封兴宁伯。

    后李震因与参将吴经的矛盾,遭陷害下狱,夺爵降为左都督于南京闲住。

    直到宦官汪直被贬后,李震恢复爵位。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去世。

    朱祁钰知道这李震征战南方三十余年,立大小战功无数,在方瑛之后为征苗战功第一者,西南苗民遵称其为“金牌李”。

    但此人贪功好进,尤喜结交权贵,最终也因此而败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