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章第章 晋二帝受辱
五胡乱华,是中国古代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趁中原地区五胡乱华之机,对汉、晋两朝发动的全面战争。从公元304年(西晋永嘉元年)到公元439年(北魏太延五年),前后长达16年的时间,是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由匈奴人、鲜卑人建立的前赵、后赵和前凉、前燕、前秦和后秦等七个国家发起,加上南方由成汉政权和东晋建立的后蜀,总称"八王之乱"。由于当时胡人势力强大,所以称为「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的导火线是匈奴首领刘渊在山西临汾起兵反晋。他利用胡汉矛盾,以平北将军的身份,自称大单于,建元元凤,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汉国(即南匈奴)。后来,他又把都城迁到长安,并改元永兴,成为继西汉之后又一个雄据北方的少数民族王朝。
刘聪死后,他的侄子刘粲继承皇位。这个昏君荒淫无度,宠信奸臣,致使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公元311年(光初二年)四月,东海王司马越联合河间王司马颙以及琅邪王司马睿,三路大军共二十万,同时向洛阳进发。五月一日,晋军到达新安城下。这时,驻守洛阳的禁卫军,只有五千多人。面对来势凶猛的三路大军,留守官员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侍中张方请求率兵出迎。于是,张方亲率五百精兵,直奔洛阳。不料,途中遭到叛军截击,死伤过半,只剩下一百余人,被迫逃回许昌。消息传来,群龙无首,人心惶惶。
怀帝接到战报,惊得目瞪口呆。
昭武帝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公元265-290年在位。他继承父亲晋武帝司马昭的遗志,灭东吴、平蜀汉,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后,又消灭南燕、北凉等,使中国再次归于大一统。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经济上,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军事上,重用名将,如羊祜、杜预等人;并注重军备,加强北方戍守力量。因此,他在位时期,国家强盛,百姓富足,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为后来的东晋王朝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刘聪,字玄伯,十六国时期汉赵建立者。他是匈奴贵族出身,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熏陶,对儒教推崇备至,并且十分重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曾派使者前往洛阳拜会晋怀帝。后来,刘聪接受石勒的建议,改姓"刘",自封"大单于"。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三月,刘聪派遣大将王弥率领大军进攻洛阳,被前将军张方击败,退保虎牢。四月,刘聪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弥率领攻打武牢,一路由王弥和呼延晏带领攻打河阴。
当时,晋怀帝已经投降石勒,朝廷内无主,群龙无首。于是,朝臣们纷纷劝导愍帝,应该起兵勤王,保卫京城。愍帝虽然有心勤政,但是,面对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也无力回天。五月,愍帝被迫出城逃往长安。不久,张方攻克武牢,活捉了愍帝,并将他杀害。六月,石勒攻陷河阴,俘虏了张方。七月,呼延晏和王弥率部向洛阳进犯。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6月11日汉军攻进洛阳,冲入皇宫。晋怀帝司马炽在宫里被逮捕,太子继位,即晋愍帝。
此时,汉军已将长安、洛阳、许昌等三地包围。西凉王张轨率兵十万,自关中出发,准备进攻长安;并派使者向刘渊求援,刘渊派其大将呼延毒率领大军,从平阳出发,直奔洛阳。同时,又命部将李矩和赵固等人,分别从关和武关进入中原。
当时,晋朝内斗激烈,皇帝轮流坐,谁也不理政。朝廷中,有识之士,如太常皇甫谧,侍中荀藩,散骑常侍孙盛,尚书令刁协,中书监荀,仆射裴秀,司空陈敏,司隶校尉郭默,以及名士温恢等。这些人都认为: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这是上天降下灾祸。只有拥立一个贤明的君主,才能使天下安定,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于是,他们便纷纷上奏,请迎立晋元帝之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为皇帝,以结束这场战乱。但这一提议,遭到一些守旧大臣的反对,结果,没有获得通过。
由于,司马道子年幼无知,加上,他身边的一些奸臣,从中作梗,所以,当西凉的救兵一到,他就弃城而逃。这时,东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了。
晋怀帝司马炽从华林园逃想奔长安
晋怀帝司马炽,是西晋第二位皇帝。公元311年,被刘昭武帝刘炽所擒。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被刘炽所擒。后遇赦,于建兴四年(313年),在洛阳与晋朝降臣一起被杀,年仅30岁,死后葬处不明。
司马炽,字永昌。他是晋元帝司马睿的第九个儿子,母亲为李陵容。咸宁二年(276年)八月十五日,即皇太弟。咸宁四年(280年)三月,立为大将军,封武德王。太康元年(280年年),拜相国,进爵赵王。太康十年(289年年)七月,进爵为皇太子。但不久,因与贾南风不和,便将贾南风废掉,另立卫。不久,又将卫废掉,改立汝南王亮,自居摄皇帝位,是为晋惠帝。
元熙二年(420年年),又复立为皇太子,仍以汝南王亮、楚王玮辅政。元熙三年(421年年)四月,杀楚王玮,改立汝阴王子业。同年,又杀汝阴子业,再改立长沙王子尚。泰始元年(265-266 年),迎回琅邪孝武帝,恢复大统。泰始七年,即甘露元年,正式即位,是为晋怀帝,时年25岁。
当时,朝臣们认为,天下已乱,人心思定。而今,只有长安才是帝王之地,于是,有人建议,让怀帝迁都长安。于是,众大臣纷纷上表,劝怀帝迁都,并请出镇守关中的前秦宣昭公张骏,来帮助朝廷。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晋怀帝司马炽被汉兵追上抓住他送往都城平阳。
晋怀帝司马炽,字景文,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孙子、琅邪王司马的儿子,西晋江安人。公元313年,即建兴四年二月,年仅十岁的司马炽被立为了皇太子。然而,由于当时朝中权臣贾南风专政乱政,使得年幼的司马衷无法亲理国事,因此,在贾南风的操纵下,太子的废立之事便一直悬而未决。直至公元310年,即永嘉五年正月,才由太宰刘腾等人共同上表,拥戴八岁的太子为皇帝,是为东晋孝武帝。不久,又加封了太子妃羊献容为皇后。
公元314年,即建兴六年三月,刘渊起兵反汉。四月,攻陷洛阳,并杀死傀儡皇帝,自立为大单于,改元光始。五月,刘渊派部将李矩等率兵攻打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八月,李矩军进至渭水北岸,与秦军相遇,展开了一场恶战。此时,身为皇太子的孝武正在长安参加祭祖大典,闻讯后,立即从行宫出发,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渭桥,准备抵抗叛军。
不料,就在孝武即将抵达时,却被叛徒杨骏所派的禁卫部队捉住,送到了长安。随后,杨骏又指使侍中何曾为内应,发动政变,杀掉了杨太后及杨骏,另立其弟弘农王玮为王,自任丞相,以控制朝廷。至此,已经当了两年皇帝的孝武,不得不退位,让位于儿子,是为晋愍帝。
对于此事,史书上记载说:"天子失德,公卿皆劝迎之。
晋永嘉五年(311年)刘聪封司马炽为特进左光禄大夫,封平阿公。
司马炽字景文,是晋怀帝的族孙,父亲司马腾,母亲是皇太后王元姬。他从小聪明,有见识,善于写文章,被太尉陶侃所赏识。后来,因为父亲的关系,他被选入朝中做官,任太子舍人、散骑常侍。当时,汉国皇帝刘渊已经建立汉赵,并派兵攻陷了西晋的都城洛阳,西晋灭亡。司马炽随同朝廷南渡长江,来到江陵,不久,又随军到了建业。这时,东晋的皇帝只有3个,一个是琅琊王司马睿,他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大将军会稽王司马道子,他继承了他哥哥的位置做了皇帝。
最后,还有一位就是琅邪王司马德文,他在公元317年,即东晋建武元年,也就是在南方称帝,建立了宋王朝。这3个帝王,都是出自于琅邪王氏。而琅邪王氏,又是太原祁氏的后裔,所以,他们之间,是有着很密切的血缘关系的。
永嘉四年(313年),刘聪率兵进入长安,立代王拓跋什翼犍为帝,改元天兴,是为前秦。第二年,前秦消灭后凉,统一北方。此时,中原地区,只剩下西晋末代皇帝的遗腹子,即白痴皇帝愍帝,以及他的弟弟东海恭王子,即东安惠王子。由于愍帝智力低下,不能理政,所以,大权都落入了奸臣靳准的手里。于是,靳准就与大臣们商量废掉愍帝,另立一个昏君。
《晋书》卷四十四《司马炽传》
司马炽,字景文,河内温人也。父,魏散骑常侍,早卒。
永嘉初,拜中书令、大鸿胪。聪使王弥攻洛阳,遣炽与刘显等率兵赴之。弥败还,以炽为冠军将军,封会稽郡公。
及石勒入洛,迁平西将军。时石勒已据襄国,遣将李农等围赵固,而自帅众向许昌,帝使炙退屯许昌。后汉主命炙守城,又诏诸军救之。
刘聪至洛阳,执天子,立怀帝于平阳。乃分遣诸将,略地四方,以灼辅太子。
永兴中,进位太尉。寻加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讨张举,破之,斩首万级,获马牛杂畜甚盛。
是时,东海王越专擅朝政,朝廷大小事皆由越决。东夷校尉任恺,素有名望,每劝帝征越。
帝曰:"吾欲除此贼,但恨无良计耳!"恺曰:"臣有一策,可致太平。"因言:"陛下若能亲御六军,则群下必不敢有异心,然后可图。"
于是,帝从其言,遂亲征。既至,恺请见,谓曰:"今者,天下大乱,英雄竞逐,宜速定大业。然当今所忧,莫若北边。臣观胡人天性凶残,不可制伏。
刘渊建立北汉之后,刘聪被尊为皇帝。当时,刘聪的堂叔,西晋豫章王刘裕,是司马炽的表舅父。所以,在司马炽当皇帝之前,刘聪曾经带着王武子拜访过司马炽。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是由代国改过来的。代国是匈奴人建立起来的国家,后来,因为内斗,被拓跋氏给灭掉了。但是,在灭掉代国之后,为了笼络人心,就封了前朝贵族们为王。
其中,就有豫章王刘裕。而,当时的豫章王,就是司马炽。 刘裕,字德龙。他从小就很聪明,而且,还很有谋略。因此,在他二十多岁时,就被任命为太尉。后来,又升任侍中、车骑将军,加侍中、大鸿胪,进号镇军将军。可以说,此时的他已经位高权重了。然而,他却并不满足,反而想要谋反。不过,他的计划还没有成功,就被自己的亲信杀害。于是,他就投靠了南燕慕容超。 慕容超,字永固。他在投降后秦的时候,被封为楚公。等到,后秦国灭亡之后,他就归顺于东晋,被封为齐公。不久,他又降于前秦天王姚兴。
等到,姚兴死后,他就自立为帝,建立了西燕。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两年时间,西燕就被后赵所灭。趁着这个机会,西燕的皇室子孙,都纷纷向中原地区迁移。此时,身为齐王的,就是太子慕容泓。由于,他是皇后的弟弟,所以他也就成了皇位的继承者。可是,他却没有能力治理国家。于是,他的父亲,就把所有的政务,全都交给他处理。
刘聪是汉光帝刘渊的孙子,他从小就不爱读书,而且为人十分狂妄,经常招惹一些江湖人士,因此,他的名声很不好。后来,刘聪因为犯下了大错,被汉光帝流放到幽州。当时,司马炽也在流放地,两人就结伴而行。在路途中,司马炽听说,刘聪是个有才能的人,便想把他推荐给朝廷。于是,他就对刘彻说:"我久闻将军大名,希望能得到您的赏识,为朝廷效力。"然而,此时的刘聪,却并没有把司马炽的话放在心上。不过,当他听到司马炽说,希望他能为自己效命时,还是有些心动了。
就这样,两人一起来到了平阳,并在这里安顿了下来。不久,晋怀帝继位,由于皇权不稳,所以,朝中的一些大臣,纷纷开始拉拢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以图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当时的王弥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能够让皇帝对他有所信任,他便向晋怀帝上书,称自己与匈奴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还表示,如果将来有机会,一定会帮助晋怀帝,恢复中原。
晋怀帝看到奏折后,非常高兴,不仅立刻封王弥做了车骑将军。而且还让他带领一万名士兵,前往匈奴,协助自己。然而,就在王弥出发之前,他却突然反悔,不愿意再帮皇帝打仗了。无奈之下,晋怀帝只好另派他人,前去支援。就这样,王弥没能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只能回到洛阳,等待皇帝的责罚。然而,当晋怀帝得知,原来是王弥从中作梗,让自己不能顺利收复失地的时候,他气不打一处来。随后,便下令,要将他满门抄斩。
刘聪客气对司马炽说:你还记得吗司马炽说:臣下怎敢忘记!刘聪是汉光帝刘秀的玄孙,他父亲叫刘渊,母亲叫王元姬。刘渊在公元304年,被匈奴人杀害,当时他才15岁。之后,刘渊就带着弟弟、堂弟等人,以及部众逃到平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市,后来在这里建立国家,国号汉。不过,这个汉政权,只存在短短三年时间,就被更强大的晋朝所灭。
公元311年,匈奴人再次进攻中原,此时的晋朝,早已名存实亡,所以无力抵抗,于是,他们向北方逃跑。当时的匈奴,有两个单于,一个是左贤王,另一个是右贤王。两人都听命于冒顿,冒顿就是后来的匈奴首领。由于两人不和,经常互相攻打,所以,最后,右贤王被杀,左贤王的儿子,自立为单于,这就是日后的刘聪。公元前310年,西晋八位皇帝全部去世,此时,司马家族已经失去了统治权力。
于是,外姓贵族,纷纷起兵反抗,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就是西凉军。这支军队,是由张、段匹等,率领着,一直打到长安城下。无奈之下,晋愍帝,只能将皇位让给太子司马衷。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此时的大权,依然掌握在贾南风和贾后手中,而司马衷,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不久,贾氏集团,又发生了内乱,最终,导致整个朝廷崩溃。随后,赵王伦,杀死贾南风,自己当上了皇帝。但仅仅一个月后,他就被人杀了,而杀他的人,就是他的亲兄弟,齐王。齐王,名叫司马颖。当时,他是太尉,负责保卫皇宫安全。
匈奴汉国刘聪派使者来到洛阳,对晋怀帝说:
"你父亲司马衷,是晋朝皇亲国戚、当朝重臣;你的伯父司马,是西晋的征东将军;你的堂兄汝南王司马亮,是大将军。你们一家,都是朝廷的重臣,为什么自相残杀到这个地步"
刘聪说的,就是当年西晋八王之乱。
当时,在平定了西晋末年的战乱后,天下已经归了司马氏,而当时的皇帝,还是白痴,被贾充、杨骏等奸臣把持。
于是,贾充和杨骏,为了争夺权力,就制造了八王之乱。他们各自拉拢自己的兄弟子侄,一起发动战争,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混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最终,这场持续16年的动乱,以赵王的胜利而结束,赵王伦自立为帝,建立前凉。
但是,因为当时,前凉的实力,还不足以对抗东晋,所以,在公元317年的时候,前凉就被消灭。
这时候,北方,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权,这就是,匈奴族建立的汉国。汉国的开国皇帝,叫做刘渊,他原本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他的哥哥,也就是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给收服,成为了东汉的一个官员。后来,他又跟随光武帝,参加了平定天下的战争。
等到东汉灭亡以后,刘渊就带着手下的人马,逃到了塞外,在这里,建立了国家。后来,他又跟北方的鲜卑人,进行了联合,最后,统一了北方,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这个,便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个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
刘聪是汉赵的建立者,他原本只是汉赵的一个县令。当时,刘渊在太原起兵,司马炽跟随父亲司马腾前往,并帮助司马腾建立了汉赵国。之后,因为受到晋朝的压迫,刘渊、司马炽等人决定举事,而他们选择的对象,就是西晋。不过,当时的西晋,已经出现了八王之乱,内部十分混乱。因此,刘渊和司马炽等人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后来,趁着西晋内乱之际,他们发动了叛乱。不过,由于实力有限,最终,他们被西晋消灭。随后,刘聪又攻打了长安,将皇帝抓走。不久后,他又攻陷了洛阳,自立为帝,国号为大赵。然而,仅仅过了两年,他就失去了天下。公元317年,石勒率领大军攻打大赵,并俘虏了大赵皇帝刘聪。
随后,石虎也率兵前来,将刘聪杀害。就这样,短短三年时间,大赵就覆亡了。那么,为何当初,身为皇帝的刘聪,没有选择投降,而是自相残杀呢原来,在当年,他的父亲,也就是汉赵国开国之君,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就是:顺应天命。那么,所谓的顺应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迷信的说法,也不是什么封建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政治策略。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拥有一定的实力,且占据着优势时,他就会采取一些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比如,当年曹操之所以能够挟天子,就是因为他在朝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此外,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也是因为他手下有韩信、彭越等猛将。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顺应天命,就是一种生存之道。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晋书》卷四十一《刘聪载记下》:初,炽母张氏尝谓炽曰:"昔武皇帝之世,天下无事。吾家若能谨守武帝大业,岂有汝曹之祸乎!"及刘聪入洛,炽见其威仪,叹服,因问曰:"闻君为汉相,何故至此"聪答曰:"我本汉臣,奉诏讨贼,不期逆贼反覆,遂至今日。"时人以为名言。
当初司马炎死后,司马炽被送到东海王那里,当时东海王是司马越的儿子,所以后来称他为东海王。等到刘渊的部将石勒攻陷洛阳,杀了惠帝,立了怀帝,然后杀进皇宫,把皇位让给了司马越,而把晋怀帝赶出了皇宫,自己做了皇帝,就是前赵的开国皇帝。这个时候,因为石勒等人都是匈奴人,所以都被称为胡族,而当时的西晋朝廷,则称为汉室,也就是所谓的两宫太后所代表的汉族朝廷,和以司马越为代表的胡族朝廷。
这时候,西晋的皇室,除了太子、诸王的儿子以外,其他的子孙都被赶到了江南地区,有的在南方,有的在北方,还有一部分人在长安。但是这些人都不是皇位继承人的合法人选。于是,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动乱,持续了16年,最后,是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导、王羲之等,以及陈郡谢氏家族的谢安,分别消灭了其他七个势力,最终才平定了这场战乱。
在这场动乱中,有一个叫张氏的,她是司马懿的长女,嫁给了东莱太常诸葛丰,生下了两个男孩,一个叫诸葛,另一个叫做诸葛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