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影响国家进程的皇后 > 六十章第章 胸有大志腹有良谋

六十章第章 胸有大志腹有良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殷浩早年见识高远,肚量清新,富有美名。在汉光武时期,殷浩担任侍中,与窦融、马援等人共同辅政,是东汉开国功臣。后来,殷浩又跟随光武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提拔为中郎将。建武六年,殷浩升任大司农,成为三公之一。 建武二十四年,朝廷任命殷浩为太仆,负责管理皇帝御用车辆。当时,朝廷上下对宦官专权十分不满。为了打击和消灭宦官势力,汉明帝刘庄决定铲除宦党,而殷浩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当时,中常侍侯览、郭胜等人仗着皇帝的宠爱,胡作非为,无恶不作。他们不仅贪赃枉法,还大肆残害忠良。面对这种情况,汉明帝便派使者去召请皇后的哥哥卫尉卿侯敞,让他到洛阳协助自己处理朝中的事情,并让尚书陈宠前去监督。然而,当侯敞到达洛阳后,却并没有听从汉明帝的安排。他不但没有帮助皇上处理朝中事务,而且还多次向皇帝进献财物以讨好皇帝。因此,汉明帝对他十分恼火。于是,他就命令属下官员,将侯敞逮捕入狱,准备严加治罪。就在这个时候,身为太仆的殷皓主动站了出来,替侯敞求情,请求赦免他。

    最终,经过一番周折之后,候阅才得以获释。由此可见,虽然当时的殷皓只是一个太仆,但他却敢于站出来为大臣说话。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他在朝堂之上,还是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 建武三十一年,董贤被封为显阳侯,深得光武帝喜爱。为了讨得他的欢心,光武帝便将其女许配给他。

    殷浩早年见识高远,酷爱《老子》《易经》善于清谈。在殷浩的晚年,他常常和门生一起讨论《周易》。殷浩认为,《易》是天地间最精微玄妙的大道。所以,他在晚年的时候,经常和门生们谈论《易》,并且,还专门写了一本叫做《太玄经》的书。后来,他的儿子殷冲,也学习了他的这种思想。当时,殷浩的门生中,有一个名叫刘熙的。刘熙这个人,也是很有才华的人,而且,他还精通音律,擅长于弹琴,并且,还是一位很出色的琴师,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慕。

    不过,刘熙虽然多才多艺,但是,他却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有一次,他因为犯了罪,被贬到边地。当时,朝廷为了安抚百姓,于是,便派使者前去慰问。当使者来到边地之后,刘熙就故意弹奏了一曲。结果,这曲曲子,让使者听出了弦外之音。原来,那首曲子,是在讥讽朝廷。于是,这位使者,便向朝廷告发了这件事情,最终,使得刘熙被流放到边疆。

    征召殷浩,是司马昱的权宜之计。他之所以要征召殷浩,一是为了对付孙秀;二是为了对抗王敦;三是为了制衡谢晦。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最终的结果却是:司马昱不但没有除掉孙秀,反而还让孙秀成为他的心腹之患;而谢晦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外。所以,当晋成帝驾崩后,朝堂之上,除了司马越、刘、王衍三人之外,就再也没有人支持过司马昱。于是乎,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昱不得不选择起用殷浩。不过,此时的殷浩,已经隐居十年,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所以,当他得知会稽王司马昱的旨意时,并没有立刻应诏。直到后来,他才勉强答应。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会稽王正打算派兵讨伐吴国,以实现对吴国政权的掌控。然而,由于朝廷之中,没有人能够担此大任。所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只能够向朝廷中,那些有名望的大臣们,征求建议。结果,经过一番筛选之后,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五斗米道"领袖陶侃身上。因为此时,陶侃正在担任丹阳尹。而且,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只要他能出山,那么,对于稳定局势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只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向朝廷发出邀请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

    不仅如此,就连陶侃的妻子也表示,坚决不会同意。至于其中的原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最后,会稽王只好另谋良策。而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便把主意打到了隐士殷 浩 身上。毕竟,作为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如果让他出面,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东晋元帝司马睿死后,朝廷内部出现严重的权力斗争。殷浩作为名臣,与谢安、王导等一起辅佐少帝司马绍,共同执掌朝纲,是当时的实际掌权人。桓温掌握大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殷浩进行打击。在桓温的打击之下,殷浩被贬为杨州刺史。

    殷浩并拜杨州刺史抗衡大司马桓温 桓温掌控了朝廷的大权,自然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权力。于是,他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削弱和消灭异己。其中,就包括将反对自己专政的殷浩贬官外任,以图孤立殷氏家族。崇宁二年(公元373年),东晋朝廷任命太尉谢安为大司马,总揽朝政。当时,谢安已经七十多岁了,精力有限。为了使自己的权势不受影响,他决定让心腹刘出任扬州刺史。刘是刘牢之的儿子,性格骄横,为人狂妄。他担任此职后,经常向皇帝进谗言,说一些不利于皇帝的坏话。 谢安见状,便打算把荆州刺吏、江州别驾李毅提拔为荆州刺史。但李毅性情耿直,不愿依附于他人。

    因此,谢安的意图没有实现,反倒是得罪了不少人。 几个月之后,又有人弹劾,称荆州刺吏李毅不遵守法纪。对此,中书令王坦之等人认为,应该将李毅降职,以正风纪。但是,宰相褚却极力袒护李毅,坚决不同意这样做。最终,褚因为这件事而被免去了中书令的职务,由侍中郭奕接任。 紧接着,尚书右仆射孙盛也上奏,要求免去荆州刺吏李毅的官职。不过,孙盛的做法并没有得到认可。

    永和八年(342年)三月,后赵皇帝石虎病死。殷浩得知消息,非常悲痛,立即派使者前往洛阳,将石虎的遗诏交给王导,同时向晋元帝司马睿报告。永和十年(354年),殷浩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死后,被追赠太尉、扬州牧,谥号"文烈"。殷浩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深受朝野称赞。他担任尚书郎期间,曾负责起草过一份关于官员升迁的奏章。当时有位叫刘毅的人,因为犯罪而被免职,于是便想请托他人,让朝廷重新给他安排职位。

    可是,这位刘毅却并不敢直接去找人求情,而是先找到一位名叫李的权贵,向他诉说自己现在的处境。而李则表示:如果刘毅想要得到一个官职的话,那么自己就一定会帮他。不过,要想让我帮你,就必须拿出一些钱财来。就这样,在刘毅的再三请求下,李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当这位刘毅拿着钱来到李家中时,他却只字未提此事。后来,当这件事被人告发之后,朝廷上下都议论纷纷,都觉得这件事情有些太过奇怪。直到这时,那位替刘毅办事的李才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原来,当初在给这位姓张的大臣安排职位的时候,是有人故意把名字写错。所以,当他知道事情真相后,自然就不愿意再帮忙了。由此可见,殷浩不仅为人正直,而且还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