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影响国家进程的皇后 > 五十五章第章 桓温擅行废立

五十五章第章 桓温擅行废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五胡乱华之桓温擅行废立

    东晋永和元年(357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他的儿子石世即位,是为晋孝武帝。此时,前燕慕容已经去世,其弟慕容恪继承燕主之位。由于当时前燕实力强大,因此,当晋军北伐时,慕容恪就遣使向后赵求救。不久,后赵的援兵到达,于是,两军联合攻伐前秦。在这种情况下,晋孝武帝便派谢玄、谢琰等人率兵五万,与刘牢之一起攻打前燕,并一举攻克了蓟城。然而,就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令晋朝上下十分尴尬的事情。原来,在前秦军队进攻的前线,有一支由鲜卑人组成的部队。这支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却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而且他们还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力量,晋孝武帝便向朝廷请求,要求将这支部队收归己有。

    然而,当时的侍中江统却坚决反对,他说:"现在我们的敌人是强大的敌人,而他们的敌人却是弱小的敌人。如果我们把鲜卑人的队伍收编,那么,我们就会变成他们的对手;如果我们将他们放走,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他们的朋友。所以,我们不能这样做。"最终,晋朝没有采纳江统的建议。不过,尽管如此,但这支鲜卑人的队伍还是引起了东晋朝廷的不安。因为,一旦让他们继续活动,那么,势必会威胁到东晋的安全。于是,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司马昱决定,让镇西将军桓温去征讨这支鲜卑人。就这样,桓温带着一支精兵,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可是,当他们来到前线的时候,却发现,此时的前秦军队早已撤退了。

    桓温倚仗才能声望暗中有反叛的念头。晋明帝司马绍死后,朝中大臣拥立了晋成帝。这时大司马桓温掌握兵权。当时朝廷上下,对桓温都很忌惮,怕他谋反,所以没有人敢劝告。只有侍中谢安,经常规劝,但桓温和谢安的关系很紧张。有一天,谢安问:"现在天下动荡不安,您为什么不早做打算呢"桓温说:"我虽然手握重兵,可是皇帝还年轻,不能亲理朝政。只要我能保持现在的地位,就算平安无事。如果我要谋反,谁又能阻止得了呢"谢安听了,非常生气,就离席而去。过了几天,他又去见桓温,对他说:"您身为国家的大臣,应当忧心国事,怎么可以整天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这不是忠臣所为。再说,您是朝廷的重臣,应该以社稷为重。如今皇上年纪小,没有能力处理大事。如果您能辅佐皇上去治理天下,那才是国家的福气。"但是,这次,桓公还是不听。不久,晋成帝驾崩,太子继位为哀帝。

    哀帝都才十二岁,还没有什么治国之策,于是,由太后临朝听制。而此时的桓公,却更加骄横。一天,他和几个宠姬一起喝酒,喝得醉醺醺的,便到太后的宫里去了。太后见了十分生气,把他赶走了。从此以后,桓公就更加肆无忌惮,公然和朝廷对抗。后来,他的堂弟江州刺史、荆州刺史、南蛮校尉,都因反对他,被流放到边远地区。有一次,有人告诉他说:"陛下想废掉司马氏,让您的儿子当皇帝。"桓公听后,高兴极了,立刻把这事告诉了王导。

    在晋代的历史上,桓温是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桓彝也是当时的大官,所以,从小,他就接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长大之后,他的才华更是得到了展现,在朝堂之上,他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大臣。不过,在他的一生当中,也做过很多错事,比如说,曾经为了篡夺皇位,就发动了兵变,还逼死了皇帝。除此之外,他还将朝廷当中的很多大臣都杀掉了,可以说是十分的残忍。而且,除了这些事情之外,他还曾拍着枕头说,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应该遗臭万年。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桓温出生于一个士族家庭当中,他的家族在当时可是有着很高的地位,而他的父亲,也就是当时的太尉,更是有着很大的权力和威势,因此,桓温从小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长大之后,他在朝堂之上担任了重要的官职,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他被迫辞去了官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虽然,失去了官职,但他在当地依然有着很高的人气和威望。 渐渐地,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对政治产生了兴趣。于是,便想要进入仕途,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不过,当时的皇帝司马昱并不喜欢这位年轻人,因为他觉得,桓温这个人,太过于狂妄自大,根本就不是做大事的人。于是,就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且将他赶出了皇宫。无奈之下,桓温只好回到老家。但是,他却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机会。 恰好,这个时候,司马昱的儿子,也就是晋明帝刚刚继位,对于朝中的很多事情都不清楚。于是,他就让身边的侍从去询问一下。而当时,正好有一个人,就是之前被司马昱赶出皇宫的那人,他就是王坦之。王坦之知道这件事之后,马上就去找了司马昱。

    桓温问自己的官位到什么程度术士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桓温听到这个话后,心里很不服气,于是便找机会去试探一下这位道士。一天晚上,桓温和几个官员一起喝酒,席间有人提起,在青城山有个叫李含光的道人很了不起,他能够知道人的吉凶祸福,并且还能够预测到一些大事。大家听了都很感兴趣,纷纷要求见一见。于是,李含光就带着他们来到了自己住的地方。只见他的屋内摆满了各种奇门遁甲的书籍,以及各种符箓、丹药。这些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因此,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抢着要看。而李含光却只是微笑着看着他们,一句话也不说。这时,一位官员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说道:"您看我们今天是来看您的,怎么连句话都不跟我们讲呢"没想到,李含光还是一言不发,继续低头翻阅着手里的书籍。

    后来,那位官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只好自己走了。其他人也都跟着离开了。第二天,当众人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发现屋子已经空无一人了,就连那些书也都被搬走了。原来,前一天夜里,那个官员趁大家不注意,把那本书给偷走了。这件事很快就被传开了,很多人都觉得,这肯定是李含光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见到他的人。后来,有一个名叫刘的人,听说此事以后,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去拜访了他。刘一进门,还没来得及寒暄,就急切的向对方询问道:"听说先生会看相,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代名君啊"没想到,这一次,这次轮到了刘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才回答道:"你的面相很好,将来一定是个贤明之君。不过,要想成为一代名主,恐怕还需要再努力才行。

    桓温听了,很不高兴。他心想,我桓家是名门望族,你司马家不过是个寒微的庶族罢了,有什么资格来跟我争呢于是,他对司马道福说:"天下大事岂是你能知道的"说完,拂袖而去。

    桓温走后,晋明帝派侍中王彪之、中书郎殷仲文到荆州,召见司马道福,询问朝政。司马道福对答如流,十分机敏。晋明帝非常欣赏,拜他为征西将军,封新蔡侯。

    这年,前燕国发生内乱。慕容恪被他的堂兄慕容评杀死,他的儿子慕容垂逃奔东晋。

    桓温想趁此机会消灭后燕,就向朝廷提出请求:由自己率兵去进攻后燕,并要求朝廷拨给他三万人马,作为先锋部队。

    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了一道上表:请允许我们用一万人的军队,去消灭一个十万人左右的国家,以完成统一大业。

    诏令刚下达,就有大臣劝谏:现在正是多事之秋,应该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胡虏,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南方的小贼身上。

    桓温不听,又上奏章,说:臣听说,天子的权力,不应该交给臣下。如果陛下要亲自出征,就应该命令一位德高望重的重臣,率领一支精兵,随同出巡,以便掌握全局。现在,陛下却让一个没有实际经验的年轻人,带领三万大军,孤军深入,万一遇到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廷尉袁也上书,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了。

    皇上和太后商量了一下,觉得袁说得很有道理,决定听从他们的意见。

    桓温想嬴得更大声望后再回来加九锡结果枋头战败。桓温是晋朝时期著名的权臣。在晋室南渡之后,他先是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后来又发动三次伐秦战争。公元373年,桓温第三次征讨前秦,结果兵败被擒。后来,他被前燕慕容俘虏,最终客死他乡。

    桓温一生,虽然屡立战功,但是他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得到太大的提高,直到第三次北伐失败,他才得到了"大司马,录尚书事,假黄钺,领扬州牧,封宣武将军,进爵为楚王,加侍中,又拜相国,总百揆,封长史、丞相如故。"的职位。

    朝廷之所以给这位老将如此之高的荣誉,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天下尚未统一,如果让这些有功之臣长期镇守地方的话,恐怕会对中央政权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朝廷才决定让一些有威望的老将回到京城,担任要职。

    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自从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地区就一直处于混乱之中。由于胡人势力过于强大,所以中原地区的百姓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躲避战乱,他们不得不四处逃难,有的甚至流落到了蛮荒之地。

    为了恢复中原地区的和平与安定,从西晋后期起,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西晋末年,当五斗米教起义爆发时,北方的后赵政权就曾派军南下平乱。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也使得汉献帝被迫离开洛阳,前往许昌居住。

    蜀地的刘备,也在平定益州和汉中之后,把都城由成都迁到了白帝城。

    桓温结果枋头战败影响他的声望等到攻克寿春平定叛乱。

    桓温在征伐刘毅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轻敌,导致自己在枋头被刘毅打败。而这次败仗,不仅让桓温和他的儿子桓冲都丢掉了性命,也让他从此失去了晋朝重臣的威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是继续努力。等到后来攻取寿春,平定了王敦的谋反,这才真正成为了晋朝的栋梁之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桓温能够重新恢复地位呢首先,就是因为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继续战斗。当时,由于自己兵强马壮,所以,对于刘毅这样的对手,他并不放在心上。可是,当他看到,自己的军队竟然连一个营都没有办法拿下,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真的已经大意了。于是,他就立刻改变作战计划,将部队分成两队,一边向对方发动进攻,一边则派人在后面断后。就这样,他们才最终拿下了对方的营寨。不过,虽然这一次胜利,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但是,在这次战役之后,却给桓温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要知道,当时,他是为了救回儿子,所以才带着大军去攻打刘毅。

    结果,却没想到,会遭到如此大败。而这也直接导致,他的儿子和侄子都被杀。可以说,这是对整个家族,都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可是,即便这样,他还是选择了坚持战斗。直到最后,才彻底扭转局势。其次,就是他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其实,在之前,他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当时的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声,所以,就算是他失败了,也不会有人责怪。然而,这一次不同,因为他的名声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所以,当他在战场上,遭遇惨败之后。很多人都会对他指指点点,甚至还会认为,他是故意输掉这场战争的。

    桓温是晋朝开国元勋,在历史上名声很大,他出身于士族家庭,祖父、父亲都做过地方上的官员。桓温少年时便胸怀大志,曾拜见当时的名流顾荣,顾荣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志向。当时,桓温的叔父去世,按照规矩,需要回家守丧。但当时天下大乱,朝廷无暇顾及,所以,桓温就留在了京城。后来,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是为晋元帝,并任桓温为征西将军。

    公元314年,司马睿打算消灭成汉,于是,命镇东大将军王恭率兵进攻成都。成汉皇帝李势派使臣到洛阳向李雄求援。李雄派儿子李班率三万精兵前往救援。由于王恭久攻不下,便撤军返回。此时,东晋军队已经抵达青衣,准备乘胜追击。这时,成汉军队突然从背后杀出,将东晋大军击溃。

    在这场战役中,东晋大将周抚被流箭射中,身负重伤,不久后死去。而在此次战役中立有大功的王恭,却因此事而被降职,由征西将军改任安南太守。

    枋头之战,是十六国时期,前赵与东晋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公元317年,前赵皇帝刘聪亲率大军,分三路进攻建康。

    其中一路,由太子刘粲带领,直扑石头城。另一路,则由皇太弟石虎率领,进攻江乘。第三路人马则是由幽州牧王浚率领,攻击姑孰。

    当得知建康危急的消息后,晋明帝立刻调集全国兵力,驰援建康。

    桓温的野心很大,他想要建立伟业,所以,他需要有人帮他出谋划策,于是,他就找来了郗超,让他帮自己出主意。郗超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桓温想做什么,也知道桓温有什么实力。 郗超说:"将军,现在天下大乱,你身为大司马,应该做一番事业。" 桓温说:"我该怎么做呢" 郗超说:"将军可以趁此机会,发动政变,废掉晋帝,然后自立为帝。如果这样做,天下就会归顺,我们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桓温和郗超谈了很多,最后,两人达成了一致。 桓温和刘密谋,准备发动政变,废了晋室皇帝,然后自立为皇。 消息很快传到了朝廷,大臣们都十分震惊,因为,他们都知道,这绝对不可能成功。 刘和谢安等人,都劝谏刘,不要轻举妄动。 但是,刘却听不进去,他认为,只要成功了,就一定会名留青史。 几个月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在一次朝会上,刘突然宣布:要征讨蜀国,让军队去攻打。

    消息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蜀国离中原太远了,而且,他们的国力也很弱,根本就不是东晋的对手。 不过,大家也没有办法阻止刘,只好同意。 军队出发之后,果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而还损失了不少兵马。 士兵们都很失望,不过,他们没有放弃,继续向蜀地进发。 几个月后,终于到达了成都。 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诸葛亮去世以后,姜维一直掌握着军权。 诸葛瞻被杀害,姜维掌权。 诸葛瞻死后,他的儿子诸葛尚年幼,无法掌控兵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