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影响国家进程的皇后 > 五十四章第章 王国宝反复无常

五十四章第章 王国宝反复无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东晋孝武皇帝司马曜,字昌明,是东晋的第九位皇帝。他于公元317年即位,改元建武,在位三年。公元318年去世,终年30岁,庙号中宗,葬峻阳陵。他的皇后王法慧,生有四个儿子:司马绍、司马奕,司马昱、司马曜。其中长子太子,次子东安王。长女嫁给了会稽内史贺循,次女嫁给了丹阳尹温峤,三女嫁给了南康相袁山松。小女儿嫁给豫章太守谢尚。

    王国宝,是东晋孝武帝的堂弟。他是琅琊王氏家族中的重要人物。王国宝在父亲死后,承袭了琅琊郡王的爵位,并担任了侍中。当时,朝野上下都对他非常尊重。有一次,他在朝会上对大臣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的亲族,应当互相帮助。"于是,他就派自己的弟弟王国宝和侄子王国忠去协助镇军将军周,以抵抗前秦。后来,他又派弟弟王国珍去支援江州刺史刘牢之。当刘牢之被击败时,他又派弟弟王国瑾到建康,支持刘裕。因此,他被人们称为"王家四龙"。 隆安五年(401年),前秦进攻后赵,兵锋直指彭城。当时,后赵朝廷十分恐慌,急忙向北方逃窜。而此时,西晋政府已经灭亡。所以,北方的百姓们纷纷来到江南避难。为了安抚百姓,安定人心,晋恭帝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各州郡招募义兵,保卫国家。不久,各地就聚集了很多流民。这时,朝廷任命卫尉卿张玄之为征北将军,与冠军侯杜预一起率领大军,前去平乱。

    王国宝是东晋时人,最初在司马昌明手下为将。司马昌明病死后王国宝又投靠了司马道子。当时,建威将军王绪也依附于他,二人经常一起进谗言献媚,对朝廷的统治非常不利。后来,他们都被杀。 (y è)县令王元之、王国宝等人,以贪赃枉法,被收捕。尚书左丞张华上奏,请求免去他们的罪责。皇帝下诏书说:"这些人都是皇亲国戚,应该从轻处罚。"于是,免去了他们的死罪。 县的县令名叫王元之,是太尉王浑的长孙。他的父亲叫王国宝,也是当朝的重臣。他的哥哥叫王国忠,担任过侍中,弟弟名叫王国俊,任散骑常侍。王家一门,都身居要职,位高权重,权势很大。 县的百姓听说后,都非常害怕,纷纷逃到外地。当地官员不敢处理,就上报给了州郡。 州郡官员认为,这些人的家族地位很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惹恼他们,引起众怒。所以,他们就决定对他们网开一面,只把他们都关了起来。 几个月后,有人举报,称这些人在牢里胡作非为,还私自向老百姓收取钱财。 朝廷接到举报信以后,派使者来到县,传唤了当地的县令和狱中的囚犯,让他们交代情况。 这些人听到消息以后,吓得魂飞魄散,全都跪倒在地,连声求饶。使者把他们带到廷尉那里,审问他们,并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廷尉府把这些人都抓了起来,然后,又把他们的家人也都抓起来,一并交给廷尉审理。

    在司马道子当政时期,有一个叫王国宝的官员,此人非常擅长揣摩圣上心思,而且为人十分圆滑。在晋成帝时,王国宝曾担任中书令,后来又升任尚书令,地位很高。当时朝堂之上有个叫做张华的大臣,他性格耿直,经常与别人发生争执,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欢他。而王国宝却对张华的这种性格十分欣赏,认为他是忠臣,于是便对他格外照顾。后来,司马道子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个人对自己有威胁,于是就想方设法想要除掉他。有一次,司马道子让侍中刘去召见王国宝。刘来到后,先向王陈述了皇帝的意图,然后才把皇帝的话转述给他。然而,此时的王国宝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所以他对皇上的意思早已心知肚明,并没有上当。不过,由于他在朝中位高权重,所以没有人敢动他。没过多久,刘就被人诬告谋反,结果很快就被抓起来斩首。不久,张华也被杀掉了。由此看来,虽然张华为人正直,但却也招来了祸患。其实,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还有一个名叫孙秀的人,也是深受皇帝宠信。当初,孙秀是吴国的一个小吏,因为才华出众,被当时的吴王孙权看中,将他带到了自己的身边,从此开始了仕途生涯。后来,孙秀又跟随吕岱平定了山越,因功被封为都亭侯,官拜大长秋。等到吕岱去世之后,他的位置由顾命大臣、镇军将军诸葛诞继承。当时,顾命大臣之中,还有一人名叫陆凯,此人是东吴的名将,曾随陆逊打败刘备,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受到了孙权的忌恨。

    司马道子再次受王国宝迷惑把他视为心腹,王国宝参与朝政。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4年),前秦皇帝符坚派大将王猛率兵进攻东晋。当时,东晋朝廷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为了抵御强敌的进攻,司马道子不得不采取守势。但是,由于他昏庸无能,致使国势更加衰败。此时,前秦国力强盛,而西晋却已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王国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向司马道子进言:"如今,国家内外交困,形势十分危急,应该尽快除掉权臣。"于是,司马道子听从了王国宝的建议。同年七月,司马道子以谋反之罪,将辅政大臣谢安、桓冲、刘等人全部杀害。接着,又命侍中傅亮与中书令殷浩等诛灭反对派。不久后,他又将皇后羊氏废为庶人,并赐死太子。至此,整个东晋朝廷被彻底摧毁。与此同时,前秦也乘虚而入。当年八月,符坚派军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九月,符坚正式称帝。随后,大军挥师南下,直指建康。十月,秦兵包围建康。十一月,晋军不支,被迫撤出建康,逃往寻阳。十二月,秦兵攻破寻阳,杀尽城中百姓。次年三月,前秦王苻生擒获晋哀帝,并立其弟会稽王司马昱为傀儡皇帝,改元永嘉。从此,西晋灭亡。

    在东晋,有一位叫王国宝的大臣,他是前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也是当时朝中权贵之一,他的声威震动着朝野内外,被当时的人们痛恨。那么,这位大臣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才会受到人们的憎恨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重用贤能之臣,励精图治,使得大明国势蒸蒸日上。然而,就在在位期间,却出现了一个名叫"王振"的宦官,此人专权乱政,残害忠良,使整个东晋的政治、军事形势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而王振之所以如此嚣张,与他背后的靠山-太监王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王氏家族本是山西太原的一个普通百姓,由于家中贫困,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父母,只能跟着哥哥生活。后来,王氏兄弟长大成人,便去京城谋求生计,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王氏家族也变得十分富裕起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好庞大的家族,王氏兄弟决定让弟弟继承家业,于是,他们便把最小的弟弟送进了宫中,让他去当太监。从此,小王爷就成了皇宫里的御用太监,并一直干到七十多岁才去世。 而此时,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皇帝的明宣宗朱瞻基,早已年过半百,身体每况愈下。因此,为了能够延长自己的寿命,他经常服用一些丹药。就这样,时间一长,他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有一天,当他吃完丹药之后,竟然突然暴毙。这时,皇太后和太皇太后见状,立刻命令群臣们讨论立储的问题。可是,由于群臣们各抒己见,谁也不愿主动站出来。

    《晋书·王恭传》记载:公元396年(隆安三年)兖青二州刺史王恭回京参与司马昌明葬礼。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六》:隆安三年三月己酉,以徐州刺史、假节、督青冀三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加侍中。庚子,帝崩。壬寅,大赦,改元,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从这段史料来看,当时司马昌明的死讯已经传到了长安,而作为镇守徐州的东晋朝廷,在接到消息后,并没有立即派出使者前往迎接司马昌明的灵枢,而是等到司马昌明死后,又过了几天,才派遣使臣前去吊唁,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事情,那么,为何东晋朝廷要如此行事呢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东晋王朝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权力斗争。

    首先,是权臣桓温的势力。桓温虽然被孝武帝废掉,但他依然掌握着朝政,而且,他还在朝堂上,与孝武帝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孝武帝不得不妥协退位,将皇帝之位禅让于桓温。不过,对于这种权力更替,很多大臣并不认可,他们认为,这是权臣篡权的乱政行为,因此,便对桓温恨之入骨,并多次发起针对他的政治攻击。

    其次,是谢安。谢安的权势,比桓温带还要大,他是当时的名士,也是一代贤相,更是晋室的中流砥柱。由于,谢安的存在,使得整个朝堂,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既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现象,也没有爆发出大的动乱,可以说,谢安的出现,对维护晋室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正所谓,树大招风。

    王恭是晋孝武帝的舅父,王导、王羲之等名门世家的子弟,他出身于这样的家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文武全才,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公元396年,司马道子当政,当时王恭任兖青二州刺史。当时司马道子的父亲司马元显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司马元规年幼,而他的弟弟司马元矩年纪又大了,于是,朝中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但是,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所以,很多人都不服气,尤其是那些手握大权的大臣,更是对他恨之入骨。王恭知道这些情况之后非常着急,为了能够让皇帝顺利掌权,于是,他就严肃地劝谏说:现在,皇帝年少,国家大事都取决于大臣。如果,皇帝不能亲理朝事,那么,就会导致奸邪之人得势,这样,百姓就会受苦,国家也会衰败。因此,希望陛下您一定要亲理朝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对于王恭的劝诫,虽然,当时的皇帝没有听从,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位舅父是非常忌惮的。

    王恭最看不惯王国宝这种贱骨头,风吹二面倒的人,在心里面就忌恨这种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