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影响国家进程的皇后 > 第十七第章 地方都督的故事

第十七第章 地方都督的故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晋的地方都督制度是司马炎于公元265-280年在灭吴统一中国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全国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晋的地方督军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咸宁三年(270年),第二阶段为永康元年 (300 年),第三阶段为建武五年(329年)。从时间上看,第一、三阶段的都督,均是在司马炎称帝之后,第二、四阶段的都督则都是在司马炎称帝之前。从地域分布来看,第一、三阶段的刺史和督军,主要是在长江以南,而第二阶段的州牧,主要都在长江以北,只有少数在江南地区。

    关于地方行政机构,根据《通典·职官七》记载:"初置州牧,以统天下之众,其任重也。"可见,自咸宁三年起,就出现了州刺史。据《三国志》记载,曹魏时期,曾设置荆州刺史,但未设州牧。到蜀汉时,虽然设置了荆州的护军,但并未设立州牧。东吴时,虽设立了扬州刺史,但也只是相当于郡守。所以,从三国时代到两晋,一直未设置过州牧。

    由于当时各朝都设有司隶校尉,负责监督京师的政务,因此,作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必须由中央派驻。于是,到了西晋,开始正式设立地方行政机构,即所谓的"方镇"。所谓方镇,就是朝廷派出的监察区,也就是朝廷的派出机关。

    西晋地方都督的故事1西晋地方都督的故事(一)西晋地方都督的由来西晋时期,在州、郡、县之下设了若干个军镇。这些军镇,有的是由中央直接派出的,有的是由中央委派的官员,有的则是临时委派的地方官。这些地方官,统称为都督。他们既负责军事,也兼管民事。由于当时各州郡都设有军队,所以,凡是有军队驻扎的地带,就设置有军镇。如:荆州之南郡,江夏之武昌,豫州之汝阴,扬州之交趾,益州的巴东,梁州之临川,秦州的陇右,凉州的武威等,均设有军镇。另外,还有不少地区,没有驻兵,但当地居民较多,经济较为发达,为了加强管理,也设置了军屯,以供驻守。如:冀州之地,幽燕旧境,人口稠密,物产丰饶,为天下膏腴,乃古来富盛之地,因此,曹操曾置田畴,置农官,实行屯田。后来,曹魏政权覆灭,司马氏代魏建朝后,仍沿用了这一措施。到了西晋时,又进一步扩大屯田的范围。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永嘉之乱,中原扰乱,百姓流移,所在荒残。帝乃命司、豫二州刺史,于所领六县内,立屯垦区,广开稻田,招怀流民,务尽地利。于是,河北诸地,皆得安堵。"可见,在西晋时,凡是土地肥沃,人民繁庶的地区,都建立了大量的屯田区。而那些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的地区,则多被弃之于不顾。由此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荆州都督王浑,字雄才。他父亲是西晋的开国元勋,曾参与平定吴、蜀的战役。王浑少年时,就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司马氏建立西晋以后,朝廷拜王浑为侍中、散骑常侍,后迁尚书。当时,司马炎刚刚称帝,天下尚未统一。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司马炎派王浑出任荆、扬二州(今湖北和湖南)都督。 王浑到任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两地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下来。他首先安抚百姓,禁止他们骚扰地方,又下令在各地设置县官,并亲自率领军队巡行各郡,查访民隐,处理诉讼。同时,他又兴修水利,开垦荒田,使当地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注意选拔人才,先后提拔了大批有才能的人。如益阳(今属湖南)人李充,因不满朝政,便弃家逃到江夏,后来当了江夏太守。还有一位名叫张的人,也因不满朝廷,弃官而走,到了长沙,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长沙相,深受老百姓爱戴。荆州的治所,原在汉中的上庸。由于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争,致使汉中一带人口稀少。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以后,将荆州从南郑迁到这里。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陆交通发达,商业也很兴旺。因此,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自从东吴孙休在这里建都,诸葛亮在此屯兵,魏明帝曹睿也在此筑城,所以称这里为"六朝古都"。 荆州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它扼守着长江上游,北临襄阳,东接扬州。

    王敦,字处仲,琅邪郡临沂人,出身于士族,祖父王浑,父亲王戎。西晋时期,历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后任荆州刺史。公元291年(元康元年),因不满司马氏篡权夺位,联合堂弟王导起兵反抗,被拜为丞相,但不久即兵败被杀。

    刘渊是汉光帝刘秀之孙,匈奴贵族。公元304年,刘渊起兵反晋,自称汉皇帝,建立汉赵政权。公元308年,刘渊病死,子刘聪继位。公元311年,刘聪死后,其弟粲继立。当时,中原大乱,各民族纷纷起义。于是,粲遣使到东晋,请求联结,以图大事。

    这时,东晋朝廷正内乱不止,无暇顾及,便答应了。

    于是,粲派遣使者来到建康,与当时的扬州牧谢尚相会。

    当时,谢尚已死,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谢石,另一个叫谢万。

    这两个人,都是名士,且都有才干。

    其中,谢石是太常卿,而谢万则任侍中,并兼领青、徐二州。

    在他们的影响下,江南地区,出现了不少有识之士。

    他们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是因为得到了当地豪强的支持。因此,要恢复华夏,就必须消灭这些势力,统一全国。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决定派自己的代表,去北方,联络那些实力强大的胡人。

    就这样,由南向北的"永嘉之难"拉开了帷幕。

    石之战后,晋朝在长江下游地区设立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交州(治所在今广西北海市)两州,分别由扬州刺史、交趾刺史兼领。西晋末年的八王混战时期,吴国趁机派兵攻占了荆州。永安元年(302),司马睿即皇帝位,建立成汉,以成都为都城,史称"蜀汉"。建兴五年(317)八月,司马氏灭蜀汉。永嘉二年(308),刘渊起事,自号汉王,定都平阳。太兴三年(320),司马睿改国号为晋,仍以洛阳为都,称晋王。咸和四年(329)三月,司马睿在建业即帝位,建立东晋王朝。此时北方前赵政权已经衰亡,而南方则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公元314年,前赵大将靳准进攻江陵,西晋征南大将军杜预率部抵抗。杜预坚守不战,使靳准不能取胜。不久,靳准被部将杀害,其弟靳强又杀兄自立。公元316年,刘聪遣军攻打长安,关中震恐。同年,刘曜攻克长安,立刘粲为帝,迁都平阳。至此,西晋灭亡。

    《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荆州,故荆楚地。春秋时属楚。秦并天下,以江陵、南郡为南郡,西塞为黔中。汉因之。后汉末,吴、蜀分据,始置荆州。魏黄初元年,改曰建平。晋武帝太康三年,复曰荆。宋元嘉九年,改为南蛮校尉。咸和六年,又改曰江州,寻废。永和七年,复立。孝武大明五年,省入雍州。齐仍曰荆州。梁天监八年,复立。大同十年,罢。陈至德二年,复置。隋开皇三年,废。大业二年,罢。大业十三年,复立。义宁元年,省入巴东。贞观初,还旧。上元中,又置。开元二十一年,亦省入。乾元元年,复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益洲,孙权占据扬州,曹操占据豫州,孙刘两家在长江两岸对峙。当时,曹操派张辽率兵攻占了关羽镇守的襄阳,关羽弃城而逃。不久,曹仁也丢掉了樊城。于是,双方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发生大战,结果,曹操败退。后来,刘备夺取了益洲,孙权夺取了扬州,两家的势力范围基本稳定。公元208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公元220年,曹魏被司马炎所灭,西晋建立。西晋实行五等爵制,即公、候(王)、伯、子、男。公,指皇帝;侯,指诸侯王;伯,指地方大族的首领;子,指功臣;男,指宗室。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因此,对各地方的封赏也不相同。

    西晋地方都督的故事(六) 丘俭、王戎与石勒 丘俭和王戎都是西晋时期的地方都督,他们二人虽然同是凉州人士,但性格迥异,处事方法也截然不同。 丘俭为人正直,刚直不阿,在任期间,他严明法纪,执法如山。当时,凉州地区的胡人经常犯境,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维护边境安全,朝廷决定征召当地豪族为兵,以加强边关防务。 丘俭主动请缨,被任命为护军将军,统率三万人马,前往西北地区抗击外敌。 丘俭到达西北后,发现当地少数民族部落的势力十分强盛,他们不仅占据着大片土地,而且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身为地方主官的梁,没有退缩,而是积极组织民众,开展抗敌斗争,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使胡人不敢进扰,边境安宁。 功成之后,皇帝下诏封赏。然而,此时的梁却婉拒了皇上的封赏。他说,自己之所以拒绝接受封赏,是为了报答国家,而不是贪图私利,更不是对皇上有什么意见。他的这种高风亮节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称赞,人们都纷纷称他为"贤将"。 几年后,朝廷又调遣王戎出任凉州刺史。 王戎性情耿直,嫉恶如仇,做事雷厉风行。他到任不久,就果断处置了一个作恶多端的官员。这个官员名叫赵冲,是个贪官污吏,平日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王戎上任后,立即对他进行调查。经查,赵冲不但侵吞公款,还巧立名目,向老百姓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民怨沸腾。

    蜀地成都,是西晋地方都督的封地之一。在《华阳国志》中,记载了蜀地的都督府、郡守和将军。其中,有两个人,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李雄。他,字仲,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市)人。他是汉末三国时期,巴蜀地区的豪强,曾经建立过"成汉"政权。不过,他的这个政权,仅仅存在了一年。后来,他被益州刺史刘璋所灭。刘璋死后,李雄又自立为帝。不过,由于实力不够,最终败亡,逃往了汉中。公元304年,西晋朝廷,任命李雄,为益州牧。当时,李雄已经五十七岁了。从年龄来看,这是一个比较老的官员了。而且,他,也没有治理地方的才能。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朝廷,自然是不敢委以重担。那么,为何朝廷会任用这样一位老将呢这,其实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因为,当时的益州,是一个多事之地。除了,刘备建立的"蜀汉",在这里经营多年之外,还有,孙吴,也在这里经营多年。这些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所以,如果让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来管理这个地方,难免会出现问题。而,此时,正值壮年的李雄,正是最佳人选。其次,则是,因为,此时的西晋,正面临着八王之乱。为了稳定局势,避免出现大的动乱,朝廷,不得不选择,重用一些,比较有威望的老臣。比如,司马师,就是这个时候,被提拔起来的。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司马氏家族,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重用老人。最后,则是,因为,当时的西晋,刚刚建立不久。虽然,它,有着一定的根基。但是,却还没有形成,稳固的统治。

    西晋开国后不久,在中原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其中匈奴人刘渊是第一个占据幽州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势力迅速壮大,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割据者。 刘渊,字元海,汉光帝(东汉明帝)之后,祖父为汉章帝,父为显宗。刘渊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博学多识。他性情豪爽,有胆量,善于用兵。公元189年,董卓入京时,刘氏一门受到株连,被流放到边塞,从此与家乡断绝了联系。后来,他的父亲因得罪宦官,被诬陷下狱,最终含冤而死。此时,刘渊只有十五岁,但他却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替父伸冤,由此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并得到当地豪强和乡里的支持。公元190年初,十八岁的刘渊随同母亲、兄弟等逃往凉州刺史耿鄙处,并在那里娶妻生子。由于他在耿家受到了较好的待遇,所以,在他成年后,便成了耿家的重要谋士。

    永初元年(220年),汉献帝封皇弟为北地王,驻守河东。同年,河内郡发生叛乱,朝廷命皇弟率兵平叛。当时,朝臣们认为,河东之地远离京都洛阳,而且又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处,因此,建议将河东让给皇弟,由他直接管理。但献帝却不答应,坚持要由中央派官员来管理。于是,朝廷就派侍御史张温去河东任护军,负责督理军务。

    张温到任后,发现当地吏民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便决心整顿风气。

    蜀汉后主刘禅投降曹魏,西晋建立后,封刘禅为安乐公,并拜其为相国。司马炎死后,其孙司马衷继位,因荒淫无道,被贾南风所废,贬为汝南王(今河南省临汝县),不久又迁到湘州(今湖南长沙)。公元279年,西晋灭东吴,吴末帝孙皓投降。司马炎下诏让司马衷回洛阳,由太常潘岳接任中书令,兼领太子少傅、侍中。潘岳为人奸险,专权乱政,朝野侧目。当时,贾充任征东将军,屯兵洛阳,掌握大权。潘岳曾劝贾充杀之,但遭拒绝。于是,他上奏说:"若杀贾谧,恐天下人议论。"于是,他又向皇帝建议,将贾充调离中央,以消除人们的疑虑。结果,这一建议得到采纳。从此,潘岳独揽朝中大权。公元291年,杨骏发动政变,杀死杨太后及诸皇亲,控制朝廷。这时,有人告发潘安私通北地太守李含,谋立成都王颖,事泄被杀。

    西晋地方都督的故事10 、刘弘之传 刘弘之字士孙,太原中都人也。祖,魏侍中。父骏,散骑常侍。弘之前为郡功曹,迁主簿,转别驾从事。永兴初,以选入补太子舍人。累迁尚书郎。元康六年(228),征拜中书令,领著作佐郎,加给事中。太安元年(291),出为使持节、监青州军事、青州刺史。时王弥寇青州,众号十万。弘之率步骑一万,击斩弥首,降其众三万。诏进位特进,增邑三百,并前九百户。顷之,复还本任。咸宁四年(278),代张华督江州,未行而卒。 ,字子鱼,陈留外黄人。少好学,善属文。弱冠,辟公府,除郎中,稍迁廷尉正。及董卓乱,避地荆州。汉末,归曹操。太祖以为治书御史,历侍中,典选举。建安二十五年(220)冬,与钟繇讨平关中。明年春,又从夏侯渊讨定武威。后随曹仁攻汉中,围阳平关,大破蜀兵。文帝即王位,以为卫尉。黄初中,拜相国长史。明帝即位,转为左仆射。景元元年(265)三月,以病免,赐爵关内侯。二年,复拜相国,封广陵伯。咸熙初,改封吴县公。泰始七年(271),卒。 ,字子鱼,陈留外黄人。少好学,善属文。

    洛阳,西晋的首都,当时人口超过百万。在洛阳城外的西北方向,有座著名的"金谷园",是西晋时期权贵们的别墅。其中,最有名的是司马炎、司马衷兄弟俩。司马衷,字正度,小名阿斗,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长子,也是西晋的第二代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喜欢玩乐。有一次,他带着一群太监和宫女到金谷园游玩。他们看到一片美丽的园林,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忽然,一个宦官说:"这里有个石洞,可以藏身,咱们赶快进去。"于是,大家一哄而散。这时,只听一声巨响,只见一道金光从洞中射出来,把整个石洞都照得通亮。原来,那道金光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太阳。从此,金谷园便成了人们游览观光的胜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便把这个地方叫作了日精门,那个山洞叫作日华门。

    刘毅,字处道,太原祁人。初为州从事,后迁散骑黄门,转侍中、尚书郎。西晋建立后,任司隶校尉。永兴年间,以本官加散骑常侍,进爵为侯。元康六年,拜车骑将军,假节,领兵镇守关中,封武乡县公。太熙二年(公元 290年),改封广武县公。咸宁三年(公元 325年)去世,追赠使持节,征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子刘遐,袭爵。

    刘毅为人正直清廉,在朝任职期间,不结党附私,不贪财好利,因此深得人心。他多次上疏皇帝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建议将京兆尹改为京兆郡,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些奏章大多被皇帝采纳,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因得罪了权臣贾充,遭到贬斥。

    西晋时期,朝廷为了加强皇权,实行"八王之乱"。当时,司马颖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等八人相互争位,天下大乱。

    永平元年 (291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贾皇后及其亲信,废太子,立齐王,专揽朝政。

    此时,长沙王司马乂起兵于湘东,联合广州刺史李恒,准备进攻建康。

    这时,荆州牧陶侃率大军入益阳,攻陷零陵、桂阳。

    于是,两军会师于临湘,共推长沙相羊忱为主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