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想起两个奇人
地方守卫部队,尤其是渤海守卫兵部队,公孙赞让邹丹和陈琳节制,各地加起来差不多有一万两千多人马。
部队成立、各级别将领和官员任命之后,公孙赞就令人打照旗帜、令牌、虎符、印绶之类的东西,下发到各部队。
所有部队只听公孙赞一人调动,其他之外就是他的嫡系长子公孙续可以调动。
一番大战打下来,公孙赞的军事实力不仅没有减弱,还有原来的两万人马猛然增加到十万之众。
这其中黄巾军贡献最多,渤海一带次之,幽州兵紧随其后。
冀州分为九郡、县一百,分别为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清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
一场大战打下来,公孙赞已经占据其中的渤海国和河间郡两地,因此除精锐大军之外,公孙赞现在还拥有两百多万的人口。
二十个人养一个兵,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就财政上来讲还是有一点吃力的,好在东光三十万黄巾的物资和征发渤海黑心大户让公孙赞大赚了两笔。
就目前看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加上黄骅精盐每天都有产出,只要把盐运出去卖掉,换回所需要的物资,就可以填补财政上的空缺。
因此公孙赞对于后勤这一块并没有过多的操心。
他看着迅速增长起来的实力,虽然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内心却乐开了花,深感有一个开了窍的儿子好啊。
要是他没有听儿子建议,而去攻打邺城没准这会儿还在跟袁绍激战,根本就不不可能有这么多手下和地盘。
把渤海和河间各地官员的任命弄好之后,公孙赞就开始投入到大军的操练当中。
白马从义,亲卫步兵他没有作过多的关注,有严刚,关靖和四健将这些旧部照看,他放心的很。
黄骅警卫部队和水军由单经照看,常山铁骑由赵云和田楷经营,公孙赞同样很放心。
沧州营虽然是张郃这个新投靠的人率领,但儿子公孙赞每天都会往张郃处跑一趟,公孙赞同样也很放心。
他唯一有些放心不下的就是渔阳营,鲜于辅和鲜于银是幽州牧刘虞的手下,虽然二人被关靖说服投靠过来,但是公孙赞依旧对于二人的忠心保持着一丝警惕。
加上儿子公孙续让他多多留意一下二人,因此公孙赞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训练渔阳营当中。
他有和胡人打出来的白马将军名头,在东光大败三十万黄巾军,刚刚在渤海城外打败幽州兵……多方光环的加持下公孙赞在渔阳兵心中的威望渐渐提高。
更要命的公孙赞对于普通士兵的态度。
他在儿子公孙续的建议下施行来如自由的政策,也就是在渔阳营成立之初就询问过幽州兵的意见,愿意留下加公赞军的先发一个月的饷银,想回幽州的当场发放路费和物资回家,不过回家之前要留下武器、铠甲和战马这些东西。
毕竟回到幽州还有可能被刘虞重新征召,转头回来打渤海。
当兵自然理解公孙赞的良苦用心,离开的拿着东西和路费感恩戴德行,留下的拿着一个月的军饷欢欢喜喜。
一番操作下来,公孙赞再次收割了一波军心,仁义之名向北边迅速传播开来,那些幽州兵也服服帖帖的。
居然还有这种操作,鲜于辅和鲜于银二人看傻眼了。
公孙赞居然有如此心机和手段?
原本,他们中计被俘虏,投降公孙赞只是权宜之计,内心始终向着幽州牧刘虞,打算找个恰当的时机带着剩下的幽州兵回到刘虞身边的。
可是公孙赞这样一搞,普通士兵、中下层军官都被他收服,只剩下他们几个上层头头。
鲜于辅和鲜于银大呼上当,公孙赞虽然把军权交回给他们,可是他却把根给刨走了。
他们几个光杆司令回去吗?
那可是一万多人啊!
就这样,鲜于辅和鲜于银只能决定暂时留在公孙赞身边,每天陪着他操练士兵。
……
渤海城拿下的第三天,全军等袁绍大军消息的时候。
“父亲大人,为了收拢军心咱们父子应该去看看伤兵”练兵的间隙公孙续去到渔阳营驻地请公孙赞往城中的伤兵收容处去看看。
一场大战打下来,光是受伤的幽州兵就高达八千多人,再加上自己这边的,渤海这边,一共有近一万五千多人。
为了医治这些人,公孙赞把渤海附近的大夫和药铺到扫荡到渤海城来了。
听说看伤兵,公孙赞有些抵触,现在大敌当前最要紧的是打造兵器和训练士兵,而不是看什么伤兵。
“这样吧,由你代替为父前去,一切需求你找邹丹和陈琳解决就可以了。”
公孙赞正好看到严刚和关靖联袂向他走来,找了一个理由走开了。
公孙续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
渤海城现在伤兵最需要的是什么?
除了医治就是上司的安慰,你只要去看一看,哪怕什么都不做都能把他们感动的稀里哗啦,这可是最简单最高效的收买人心的方式。
那些能够重上战场的人自然不必说,会更加奋勇杀敌。
就算那些不能重上战场的人,转成种地的农民身份,他们也会记得这份恩情。
算了吧,还是我自己去。
见公孙赞,严刚和关靖的背影消失在远处,公孙续决定自己带着赵云和田楷去。
想到一万多人,这可是一个庞大的数量,公孙续让田楷把常山铁骑中一些比较机灵的士兵挑选出来,以备不时之需要。
伤兵收容处就设在渤海城中十几家被处理的大户人家家中,毕竟那么多人一时半分也找不到那么宽的地方安置,只能分散处理。
刚刚来到一处伤兵收容处附近,老远就听到士兵的杀猪时的凄厉惨叫声,几个小童正提着木桶往街道上倒血水。
不仅可以闻到浓浓的血腥味道,还能看到街面被血水染红。
这种场景极为触目惊心。
古代士兵打仗,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兵十有八九就是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