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旱情
日子安安逸逸过了几年,双胞胎十岁生日的时候,苏蕊第一次尝试着做蛋糕。
这几年,芳华和元烨把一身本事都教给了梓轩和铭轩,眼看教无可教,年初时,夫妻俩一甩手继续出去游历了。
两兄弟日夜勤学不辍,不仅学了医术,更是从父亲那里学了大语文,从母亲那里学了数理化。
不过十岁的年纪,却是知晓甚广。苏蕊每次看见儿子们,都有点智多近妖的感觉,可是想了想上一世的少年班、八素班又觉得还算正常。
家里早就砌了烤箱,但是这个时代没有打蛋器,纯手工打蛋清的话实在累人。因此,苏蕊便从来没尝试过。
苏蕊将蛋清和蛋黄分离,蛋清打发,蛋黄混入面粉。在厨房整整折腾了一天,才勉强做了一个圆形戚风出来。
见苏蕊把蛋糕端出来,老大梓轩道:“娘,我和弟弟也不是注重口腹之欲的人,娘别太辛苦了。”
苏蕊闻言,内心疯狂吐槽,那两个无比挑食的孩子难道不是你们?
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又抱怨道:“最近也不知怎的,天气热的厉害。”
铭轩道:“师父师娘来信说,不少地方出现旱情了。”
顾恒也道:“从年初到现在,没下过一场雨雪。井里的水位不停的下降,就连河里的水也快见底儿了。要是再不下雨,咱们湘南怕是也要闹旱灾了。”
苏蕊看父子三人皆是一脸凝重,心里也忍不住打鼓。这是自己穿越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自然灾害。现在才六月下旬,就已经是高温无雨的状况了。
一家人忧心忡忡了几日,不但没有等来雨,反而等来了数人死亡的消息!
苏蕊的两个丫鬟赵莹和宝珠早已出嫁,如今伺候的是后来新添的半夏。是的,自从两个孩子懂事学医起,家里新添的丫鬟小厮全部被梓轩和明轩起了中药名。
只听半夏绘声绘色道:“街上的公用井前天开始就出水少了,供不上整条街的百姓使用。于是大家就开始抢水,但是抢水的人太多,发生了口角,谁也不让谁。最后就打起来了,人群一片混乱,踩死了好几个老百姓。”
梓轩道:“娘,这就是您提过的踩踏事故吧。”
苏蕊点点头,焦虑道:“每口井都快干涸了吗?咱们自己家的呢?”
半夏道:“咱们这口井打的深点,但是出水也不多了,不知道能维持到什么时候。”
苏蕊其实心里很是没底儿。上一世的时候,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吃水及干旱的不少问题。但是现在远水解不了近渴。
铭轩道:“难道咱们一家人要等没水了搬走?”
梓轩道:“不说一路上没水,可能坚持不到北方水资源发达的地方,就渴死在半路了。就是能走,爹娘也不会放任这里的百姓自生自灭。”
铭轩道:“既然如此,咱们不如先想办法安抚住老百姓。然后派人先去探探路。看看最近的水源地是哪里!”
苏蕊和顾恒对视一眼,他俩突然觉得自己就成了那前浪,直接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
一周后,河里开始干涸,井里的水也彻底见了底儿。除了家里的一些存水,老百姓们已经没有其他饮水来源了。
种在地里的种子才刚出土没多久就被旱死了。被太阳晒的干干黄黄的,原来满是绿意的田地上,一眼望去一片荒芜。
而顾恒一周前派去南北两个方向探路的几名护卫带回来的却是更坏的消息。
他们快马加鞭行进,却发现湘南以南,越发旱情严重,临近的县已经出现大面积的渴死人了。湘南以北,临近的几个县,河水也正在枯竭中。
湘南县六万多人,甚至还有很多别的县,难道都要原地渴死吗?
梓轩道:“如今百姓们虽然这一季的粮食颗粒无收,但湘南的百姓多少还是有些存银或者存粮的。吃的方面暂时不用担心。只是这用水上,湘南县人口众多,即便是换地就食也不是很现实。前后都没水,大规模迁徙的途中大部分都是步行,很可能就有人员折损了。”
顾恒道:“那你认为呢?”
梓轩道:“树挪死,人挪活。既然老百姓动不了,那就建立一个运输渠道,专门运水运粮。”
铭轩也道:“这个运输渠道还不能和普通的走镖似的。由于救助的人口数量过于庞大,因此最好提前订好计划,一座城帮扶一座城这样。”
顾恒斟酌道:“这是举全国之力救灾?”
梓轩点头道:“是的,先派人到各个城池统计旱情实际情况,以县为单位,有多少个需要救助的县,每个县的人口数量,缺水的紧急程度。然后就需要把距离最近的,水资源丰富的县一一指派任务。”
铭轩补充道:“这种一对一帮扶最好是按照人数来。比如说一个人带来十个人的用水量,这样的比例。先用大缸运来应急,后面则是要打造专门的水车,能一次性运来更多的水,直至旱情缓解。”
梓轩道:“以朝廷征集徭役的形式,每家出一个人足够了。如果百姓能够提供马车或者牛车,那就可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
苏蕊已经插不上话了,只能看着两个儿子侃侃而谈,而自己的丈夫眼里流露的是压不住的赞赏。
只见顾恒拿来了珍藏的大宇舆图。和两个儿子埋首在地图上,从地势上对水源进行分析。
“这块儿有一条主要的运河经过,而且地势极低,应该不会有干旱的情况发生。这几个县,可以优先把水运出来。”
“还有这边,挨着山脉,山脉之间夹着河流,水资源应该也比较丰富。”
……
苏蕊自己本身就是个路痴,看地图根本看不出来其中的关键。因此也就在旁边看着父子三个发表着意见。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只听顾恒道:“行,我这就写封奏折,八百里加急送过去。另外同时给选定的五个县的县令也各写封信过去,让他们开始准备,随时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