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玺传天下 > 第二十四章天降大任

第二十四章天降大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二十四章天降大任

    王允入狱,官寺内风雨飘摇。昏暗的灯光下,孔融和刘宇商议着进京后该找什么人相助。

    阍人来报:“门外有人求见。”

    “何人?”

    “姓杨,说是来自京都。”

    孔融喜道:“快请。小宇,莫不是弘农杨家之人,王公的案子有了转机。”

    弘家杨氏与汝阳袁氏齐名,都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前次王允遇赦是袁家派人报信,此次杨家来人说不定又有什么好消息。

    来人三十几岁的年纪,身高七尺,面容坚毅,揖礼道:“杨某乃临晋侯(杨赐)族侄杨运,奉族伯之命带几句话给子师大人,这是族伯的书信,请孔大人过目。”

    孔融打开信,里面是张纸,纸上只盖着临晋侯的大印和杨赐的私章,并无支言片语。

    诧异地看向杨运,杨运道:“族伯让某带的是口信,要亲口告诉王大人。”

    孔融心中一沉,伯献公(杨赐字伯献)如此谨慎,看来并非好事。

    王允虽然被下狱,但朝庭暂未安排新刺史接任,孔融身为从事,前去大牢探看王允自无人阻拦。

    听到动静,王允来到栅栏边,手握牢柱往外观看。孔融低声道:“大人,临晋侯派族侄前来传话,我已验看过了。”

    杨运躬身施礼,道:“家伯让我转述几句话给王大人,‘君以张让之事,一月两下诏狱,怕是凶多吉少。吾知君志向远大,何不暂时退让,以图将来,请君深计‘。”

    说完,杨运躬身一礼,退后一步,将身形陷在暗影之中。

    王允呆了片刻,朗声笑道:“大丈夫宁死不屈,安能折腰谀侍阉人。杨运,你替我转告临晋侯,就说他的好意王某心领了,倘若王某获罪于天,虽死无憾。文举,替我送客。”

    刘宇心头一动,漫声吟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王允纵声长笑,道:“多谢小友赠言,王某定当百折不挠,绝不言弃。”说罢,转身牢中,面壁喃喃吟诵。

    悄然送走杨运,孔融忧心忡忡地道:“伯献公派人暗中送信,让王大人委曲求全,看来这次诏狱凶险异常,前往京中也不知能否替王大人脱罪。”

    刘宇道:“太尉邓公、司徒袁公还有特进杨公都知王大人忠直爱民,肯定会替王大人伸冤。如今何大将军当权,若能说动他一起向天子上疏,王大人或许能逃过一劫。”

    孔融叹道:“也只能如此了。但愿王公吉人天相,能逢凶化吉。”

    第二天辰正,谭瑞催促着上路,囚车停在府门前,衙内大小官员皆来相送。

    王允没有穿囚服,脖项上挂了条锁链,走动时发出“叮当”的响声。不少人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尚爽跪爬到王允身前,抱住王允的大腿道:“大人,何不向张公认个错,求他网开一面,胜过在牢中受刑受苦。”

    王允淡然道:“王某自问不愧天地,何错之有?你且起身,莫误了王某进京面圣。”

    尚爽站起身道:“大人不肯认错,在狱中难免受苦。既然大人要保全自己的声名,不肯退让,那何不饮下此酒,一了百了,也省得受狱卒的羞辱。”

    说着,尚爽向后一招手,有人端上来一杯酒。毒酒,王允冷冷地盯着尚爽,伸手夺过酒杯,厉声道:“王某身为人臣,获罪于君,若是有罪,当明正典刑以正国法,岂有私服毒酒以死逃罪。尔等不必相劝,吾意已决!”

    孔融怒骂道:“尚爽,你只顾自保,居然想毒死大人,枉自为人。孔某今日与你绝交,再无干系。”

    王允将毒酒掷在地上,昂首向囚车走去。

    囚车“轧轧”冒着寒风向北行时,街道两旁站满了送行的百姓,哀哀哭声连成一片。

    豫州战事平定,随同王允出京的虎贲军也随同进京,出京时是护送,返京时是押送,命运多变如是。

    …………

    大谷关是洛阳八关之一,是洛阳南大门,离京城仅有八十里。车队在亭舍驻扎,刘宇照例找来亭长询问京中情形。

    “……二月初十南宫云台起火,隔日乐成门火灾。中常侍张让、赵忠等人奏请天子增收田税十钱以供修建玉堂殿,筑铜人四个镇苍龙、玄武门。天子允诺,下旨天下各州采运木材、石料进京。”

    孔融气恼地道:“岂有聚夺民财筑铜人之理,黄巾初定便大兴土木要,此乃亡国之兆也。”

    “孔兄慎言”,刘宇挥退亭长,道:“隔墙有耳,言多有失。天子对张让等人信宠如故,营救王大人之事怕是不易。”

    孔融摇头叹息不语。

    二日后,囚车到达延尉府,王允被押往诏狱。

    孔融带着刘宇求见延尉崔烈,崔烈答应关照。

    出了延尉府,直奔临晋侯杨府,杨赐在后堂接见两人。杨赐年近七旬,须发皆白,已是风烛残年。

    看着孔融,杨赐苦笑道:“子师性刚,不肯向张让低头,怕是有苦头吃了。不过文举你放心,老夫已经关照过崔烈,他在延尉诏狱中不会受到责打。”

    孔融道:“杨公,我要面奏天子替王大人鸣冤,请杨公出面相帮。”

    杨赐抚着胡须,道:“天子信宠张让等人,岂肯听你分辨,文举不妨与伯能(太尉邓盛)、次阳(司徒袁隗)通个气,届时我们一同出面上疏天子,替子师分辨。”

    孔融谢过,道:“杨公,大将军何进深得帝心,若能说服他一起为王公鸣冤,则胜算大增。”

    杨赐点点头,道:“不错,你先去联络伯能、次阳,我们一同前去劝说何大将军。”

    闲话几句,孔融躬身告辞。

    杨赐叫住孔融,问道:“文举,你身边的少年人可是那夜在牢中以《告子》相劝子师之人?”

    看来杨运把那夜之事禀报了杨赐。刘宇连忙上前几步,躬身施礼道:“小子刘宇,见过杨公,愿杨公体泰康健,寿如南山。”

    杨赐笑道:“难为你识大体,知恩义,多读圣贤书,将来前程可期。”

    刘宇心中暗喜,这趟辛劳总算有了收获,自己的姓名被临晋侯特进(1)杨赐所知。

    注(1):特进,官职名,位仅次于三公。以列侯身份朔望朝见,位特进,见礼如丞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