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交公粮
“我知道了,这一次赶巧碰上了,没准备。”
“婶子留下来吃饭吗?我把菜热一下就可以开饭了。”
白秋梅笑着道:“我就不在这吃了,你们吃哈!你叔在家等我回去吃饭呢!”
“好,那我就不留您了,不然我叔得一个人吃独食了。”
顾安安调侃道。
白秋梅发现侄女的变化真的很大,以前总是一声不吭,见着他们跟老鼠见了猫一样。
不过改变是好的,比起以前的侄女,她更加喜欢现在这个性格的侄女。
“那我先回去了。”
“婶子你等一会,我给你弄点骨头汤,你带回家和我叔一起分享。”
白秋梅乐呵呵的笑了笑,开口道:“那婶子就不客气了。”
“你在院子里坐一下,我弄好给你带出来。很快就可以”
白秋梅笑着应答,“那好咧!”
顾安安转身去了厨房,用火钳往灶里塞了几根柴。
一会的功夫,几道菜就热好了。
用餐盒装上玉米骨头汤,餐盒是顾安安在县城买的。
容量很大,当时买的时候,顾安安就考虑到了可以给叔叔伯父家打包用。
餐盒一共有六层,底下是大容量的,顾安安给装了汤,剩下那几层分别装了豆豉排骨、凉拌黄瓜和翡翠芥兰。
装好后,顾安安提起餐盒,走出了厨房。
白秋梅看到侄女手上提着的大餐盒,有些无奈道:“安安,你打这么多,我和你叔哪里吃的完呀!”
顾安安把手里的餐盒递了过去,“中午吃不完,留着晚上还可以吃。”
提着沉甸甸的餐盒,白秋梅有些感动,侄女对待长辈那是真的没话说,不管是对自家还是大伯一家。
知道自己家里人太客气了不好,白秋梅也就收下了。
“那婶子谢谢侄女,下回等婶子有空,婶子给你们包粽子吃。”
白秋梅是西省那边嫁过来的,他们那边的人很会做吃的。
“那好咧,婶子做的时候叫上我们几个帮忙。”
顾安安可稀罕自家婶子做的吃食了。
西省那边的人会做五色糯米饭,包的粽子料足馅多,非常可口。
婶子还会做酿,酿就是把油豆腐戳一个口子,然后往里面放馅料。
放什么馅料根据个人口味去放,有些人会放香芋,有些人会放猪肉进去,还有些人会放青菜下去,五花八门的。
前世自己婶子做了好吃的就会给他们家送点,顾安安想起那味道,不由的咽了咽口水。
不能再想下去了,“婶子,你哪天有空,过来教我弄酿,安安好想吃。”
顾安安绝对的行动派,想吃什么就要大声说出来,不然是没得吃的。
说完顾安安还朝着自家婶子俏皮的眨眼睛。
白秋梅看着这样的侄女,莫名的觉得有几分可爱。
想了想,白秋梅给了侄女一个具体的时间。
“那就明天,明天婶子就给你做,顺便把这包酿的手艺传授给你,以后婶子就不用自己动手,也可以吃到可口的酿了。”
顾安安那叫一个高兴,明天就有好吃的酿了,想想就美滋滋。
“好的,那明天咱就弄,材料我准备,婶子你把需要的材料写出来给我。”
顾安安转身跑到屋里,在书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快速走了出来。
白秋梅接过纸笔,在上面写下了包酿需要用到的食材。
顾安安看了看上面的字。
上面的字体很漂亮工整,顾安安不由对自家婶子刮目相看。
她知道自己婶子没上几年学,但是这字却得这么美观工整,这说明什么?自家婶子私底下没少学习呀!
“那婶子就先回家了,你叔估计等得不耐烦了呢!”
“嗯嗯,婶子您快回去吧!”
顾安安送白秋梅出了院子,一直看着婶子的背影消失在拐角处。
她婶子是早年被人骗过来这边的,一开始他是不愿意嫁给她叔的。
后来怀了她大堂姐,看她叔老实能干,对媳妇很好,她婶子才自愿留下来和她叔叔过日子的。
在前世,她婶子有跟她聊过自己的遭遇。
刚嫁给她叔的时候,家里一穷二白,就连月事用的卫生纸都没钱买。
用塑料袋包点纸巾就度过来月事期。
那时候一个油盐酱醋都买不起,生小堂哥的时候还被罚超生了。
计划生育政策是从1983开始的,而她的小堂哥好巧不巧是就是那年怀上的。
那会儿严格到什么程度呢?
生一个孩子就要上环避孕,两个孩子结扎避孕,超生一个要罚几千块钱。
城市一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领导干部也不列外。
如若违反,那就是丢铁饭碗的事了。
严格到不管你是有钱还是有权,就是不能违反,一经发现你违反政策,那你就准备下岗滚蛋!
她婶子生下小堂哥后被罚了几千块钱。
那个时候的几千块钱是什么概念?
一个农民家庭本来日子就艰难,一下给罚几大千,那肯定是拿不出来的。
那咋整呢?
分期付款呀!就跟后世的贷款买房毫无二致!
那会交完公粮就没剩多少粮食了。
且交公粮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开始每口人只需要交半袋麦子,后来每口人要交三大袋子甚至是更多。
每年小麦收获后,扬干净,晾晒干,村里的大喇叭准时催促,那大喇叭一天不知道吆喝几遍,聒噪得很。
那会交公粮用的是架子车,一路颠簸来到乡镇粮所,看着那长龙般的队伍,农民只好认命般的排起队来。
这时候就有很多人羡慕粮所上班的工作人员。
他们坐在太阳伞下,吹着小风扇,牛气哄哄对着前来交粮的村民呼来喝去。
姿态高高在上,鼻孔朝天,你还得上赶着给交公粮!
那时候交公粮是排完队后,粮食过磅,然后背到粮垛上,背起一袋粮食沿着一块木板上去,然后倒掉。
家里要是没个壮劳力还不行,这公粮交得越往爬得越高,所以村民们赶早不赶晚!
直到后来有了卷扬机,农民往背上背粮食的日子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