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友谊地久天长
孙权向辽东派出使者,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考虑,这是李奇没有替他考虑到的。
孙权在江东的政权与江东本土士族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抗衡的一种局面。
当初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时,江东本土士族是想投降的,幸亏周瑜、鲁肃替孙权力排众议,抗住了压力。好在赤壁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孙权政权压了江东士族一头。
可是后来接连攻打合淝不成,消耗士卒和各种战略物质,又使孙权政权受到了江东士族的质疑。
这么说吧,孙权就好比一个家庭的男人,江东士族就好比一个家庭的女人。
孙权这个男人想拿家里的钱去投资,赚更多的钱而女人只想把钱存在银行里面吃利息,认为这样更稳妥。
后来男人不顾女人的反对,坚持投资了赤壁,赚了不少,女人自然就闭嘴了。
可是在男人多次投资合淝失败之后,女人又开始瞎哔哔了。
如果就此打住,男人永远被女人看不起,男人需要又一次的成功来证明自己。
看看人家李奇:平汉中,取荆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益州的女人们,哦不,益州的本土士族们是不是被吓得服服贴贴的?谁敢说半个“不”字。
所以孙权为什么急于打仗?
想要扩张领土不假,但最重要的还是向江东士族证明自己超凶的。
现在对于孙权来说,什么“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都不香了,妹夫才是最了解自己的男人。
就在孙权派出使者去辽东的时候,李奇却并不急于向羌氐族人示好。
因为孙权与公孙氏的勾搭也不是一躇而就的。
公孙康也会想啊,我跟孙权联盟,那曹操会不会来打我?如果曹操来打我,孙权相隔十万八里里,能帮得上忙吗?
对于势力最弱小的公孙氏来说,与曹操为敌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所以孙权需要一个频繁交往的过程,来慢慢给公孙康洗脑。
另一方面,羌氐族人现在的状态还比较松散,有先零羌、烧当羌、钟羌等凡百五十种。
早在中平元年的时候,羌族反叛大汉,立北宫伯玉为将军,又将协迫入伙的边章立为首领。
这顿操作就很迷了:边章,你要不加入我们,我们就杀了你你如果加入我们,你就是我们的首领。由此可见,羌族的组织乱得一批,几乎都推不出自己的共同首领来至少是不能推出一个让所有部族都心服口服的人来。
如果李奇在这个时候向羌族示好,请求结盟,都不知道找谁。
所以李奇不急,先看看形势再说。
可是李奇不急曹操急啊。
李奇将治所迁至江陵,其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荆州作为前部指挥所,图谋中原。
曹操不可能安静的等待李奇万事俱备之后,才来想对策。
得知孙权派使者去勾搭公孙康,曹操先就派人去给公孙康施加了压力,故而公孙康一见孙权的使者就将其杀害,以此表明自己对曹操的忠心。
孙权却毫不气馁,再接再励的往辽东派使者。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暂且不提。
却说曹操给公孙康施加压力之后,便将重心转移到李奇身上。可是现在要从许都出兵攻打李奇,必须先跨过刘备这道坎。
曹操在自己的黑名单上划了一个勾:“杀刘备!”
上一次这么做的时候,还是因为衣带诏事件,曹操将刘备视为不可不除的眼中钉而这一次,仅仅是因为刘备挡了他攻伐李奇的路。
刘备在宛城尚未立稳脚跟,曹操便起大军来伐,不得已,只好向李奇求救。
庞统道:“主公现在力求经济发展,不宜大动干戈,不过刘备是我们的屏障,又不得不救。可从襄阳遣一上将率兵救之即可。”
李奇想了想,问庞统道:“士元认为,我们要发展荆州的经济,最重要的是什么?”
庞统道:“人口。自曹操南下发动赤壁之战以来,荆州连年遭遇战乱,人口锐减。再加上主公初定江陵之时,又迁了一批人口至益州,故而荆州现在最缺的就是人口。没有人口,什么都发展不起来。”
李奇道:“士元所言,正合吾意。所以这一次我打算以声动击西的方式救刘备,顺便看能不能从中原抢点人口过来。”
庞统道:“也行。粮食方面我们一向不成问题。不如先派兵至宛城,以分担曹操兵力为由,向豫州用兵。豫州的城池我们可以不占,但是人口我们得抢。”
于是,李奇留甘宁、马谡等守江陵,亲率大军与庞统、赵云、马超等经襄阳,入宛城,先与刘备汇合。
刘备感动得想哭。
明明从襄阳派一上将来支援一下就可以的,李正泓竟然亲自率兵来了,这是什么样的友谊啊!
张飞更是明确表态,待杀退了曹军,一定要像当年在古城一样,与李奇连干三百碗。
李奇道:“与翼德喝酒,乃是平生一大快事。不过现在大敌当前,我们还是先商讨一下退敌之策。”
刘备喜道:“理当如此。”
李奇分析道:“曹军往日南下用兵,动辄十万大军,这次攻打宛城,却只派了五万精兵。可见中原连年征战,也有些后继乏力了。”
刘备道:“可能是觉得我比较弱呢?”
李奇笑道:“使君说哪里话。想当年曹操与使君煮酒论英雄时,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见在曹操眼里,使君一直都是一等一的劲敌,绝不敢轻视。”
张飞道:“那是,我们势力再怎么弱也从来没有被真正的消灭过。”
刘备:“”
李奇道:“我令马岱率一万精兵留在宛城助使君迎敌,再亲率赵云、马超等去攻击豫州汝南一带。若曹操回兵救援,宛城之危自解。若曹操不回兵救援,我就在他的大后方处处开花。”
刘备道:“正泓深入敌军腹地,宜小心谨慎。若有危难之时,可修书告知,吾即便是放弃宛城不要,也必来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