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贾煜归来
伊国中都
中都的战事暂时告于一段落后,苏华当即传令,伊南第二军团抽调两千精锐调拨到第三军团。
同时将归降的宣城军与第三军团合并,共计八千人,即刻奔赴北境,光复宣城在内的八城。
而伊南第一军团,第二军团也进行合并休整,连同伊西军团都处于休整当中。
由于中都城毁于战火,城池的修复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着,大量灿国的战俘沦为了修筑城墙的奴隶,干着最苦最累的活,还要忍受着伊国人的责骂。
尽管如此依旧出现人力短缺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基层,就连各级官吏,和军队中都明显出现断层的现象,为此苏华不得不传令南都,从南都城抽调大量的人手前来中都进行战后的重建工作。
战事结束的这几日,以大都督胡不为为首的大都督府的各级官吏们非常的忙碌,不仅要统计伤亡人数,提交抚恤金的奏请,还要记录整理有功将士的名册,提交至苏华审批,审阅完成后,大都督府则会根据名册上的人员和战功,奖功封爵,只是当苏华看到大量的阵亡名单和近乎天文数字般的抚恤金时,苏华感到一阵无力。
单不说此次战事以后,伊南的财政几乎赤字,就连司农署清点出来的伊南大部分土地都要划拨出去,用于奖励有功的将士。
并非苏华此时吝啬,而是伊南乃至于现在的伊国,根基还过于薄弱,无论是人才储备还是财政的税收都无法满足伊南瞬间掌控整个伊国的能力。
要知道,如今除了伊东以外,整个伊国两千多里的山河,四十七座城池皆成为了伊南的治下,虽然早在伊南的时候,苏华就已经重用问贤阁,只是伊南地处偏僻,短时间内根本吸引不了太多的人才。
这也就导致突然激增的城池,乡镇上的守备,守城将领,以及各级官吏的缺失,有的城池甚至仅仅靠着军中都卒,什长来维持着局面。
面对激增的土地和城池,如果没有充足的人才补充进来,只依靠现在的人手,恐怕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消化掉这些占领的土地,可是苏华根本就等不了一年,或者说,周边虎视眈眈的封国们也不会给伊国这么久时间,尤其是与伊国交恶的灿国,势必会卷土重来。
如今伊南的各级官吏们可谓是火力全开,身兼数职,司户核对人口,建册立档的同时也会协助大都督府进行招募兵士的工作,而司农在重新测量土地,盘点土地面积的同时也会针对新占土地上的富豪乡绅的土地进行核查,并且协助当地官吏惩治地方上为非作歹的恶霸,维持治安。
司器负责的蛮石镇已经初具规模,第一批冶炼打造的器具也已经由蛮石镇运往中都,只是能工巧匠的短缺使得产量始终提不上去。
再加上苏华又为司器增派了许多任务,比如说百姓们日常所需耕地的犁、耙、锄头、镰刀、镐、铲、水车等必备的农具,使得司器的官吏和匠人们忙得不可开交。
而司农主要负责的南川新城也已走上正轨,只是人手的短缺,不得不从司吏、司刑调派大量的人手,这些实习期的官吏们与那些获罪较轻的犯人们分别开垦不同的荒地。
而为了获取劳动减刑的目的,犯人们疯狂的开垦的土地,有许多犯人本身就是穷苦的庄稼户、开垦土地的手艺自然高超,这样一来,实习期的官吏们自然落后不少,而身为官吏的大老爷们岂能让这些犯人比下去?
如此一来,激烈的竞争就潜移默化下开展起来,而这种变相的竞争机制,也使得开垦荒地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就连本应由司器负责修建的水渠也在司农、司吏、司刑三司官员们的手上合力修建完成,这种齐心协力的结果势必会使得南川新城来年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当然了,尽管人力不足,可伊南各阶层的官吏却干劲十足,必定他们跟着苏华脚步,从穷苦的伊南彻底的走了出来,随着苏华的水涨船高,也即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时刻,等到苏华继位伊国国君之位时,他们也将彻底的从封君之臣,变成封国之臣。
伊南的官吏们在忙碌,身为他们主君的苏华自然也没有闲着,对于他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解决伊国的内在问题,统一伊国,整合伊国的国力,随时迎接来自灿国的第二次讨伐。
而想要统一伊国,就不得不着手解决伊东的问题,如今的伊国可谓是满目疮痍,也就伊东还算太平,苏华自然想要以怀柔的手段和平收复伊东,借助富庶的伊东,来舔舐伊国遭受战火的伤口。
只是伊东必定是先君在位时正式册封的封君之一,从法理上来说名正言顺,更何况伊东这些年也没有任何僭越的事情,在面对外敌之时,伊东在最后关头也派出大军支援。
虽然时间上晚了很多,居心多有不良,可是这并不能成为苏华出师伊东的借口,要想名正言顺的收并伊东,就不得不想点其他的办法,而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份大礼就悄然送到了苏华的大帐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