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同学梁进步
初中孩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少不了受父母的打骂,在一定程度上,对挨打挨骂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对于英语老师突如其来的大招,还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唯有语文魏老师没打过学生,他对学生说:“你们非得挨揍才能学习好?那叫欠揍!贱命!”,然而,语言暴力明显没有肢体暴力管用。对于怎样教学,老师们在办公室肯定有交流,也肯定讨论过“体罚的奇妙作用”,然而,魏老师就是个心软的人,想必在家,他也没打过自己孩子。
那么,老师也好,父母也好,体罚孩子到底对不低呢?对此,欢迎来到讨论专区:读者甲说“适当的体罚是可以的”,乙说“不同的孩子区别对待”,丙说“初中特别是初三的孩子,有了自尊心,体罚只会是反作用”……,说来说去,还是没拿出个具体意见。你们这些读者们怎么看呢?
现在养孩子和过去已有很大不同。现在有几个家长打孩子的?现在的孩子有几个打其他孩子的?孩子从没挨过揍,这种基础下,老师体罚孩子,倒不是因为身体怕疼,而是孩子心理上肯定受不了。别说“打”,连“骂”都已很少,于是,孩子有了很强的自尊心,老师可以在“自尊心”上做文章。现实情况,想必老师是鸡汤式的鼓励为主吧。
还是接着英语老师体罚的话题继续下去。老师对待不同学生,态度肯定不同,大体规律是:优等生、差生没有这种遭遇,因为在老师看来,他们都“没必要”挨打。对于中间水平的学生,则得隔三差五“念念紧箍咒”。也还真管用,胡须自此上英语课效率高多了。
挨打后的胡须,回教室后,等待他的,还有同学的嘲笑。
胡须刚进教室门,班里的浑小子梁进步马上哈哈大笑:“怎么样,我猜对了吧!”。
原来,梁进步看到张三李四哭鼻子回到教室,他就和同学打赌,断定胡须也是哭鼻子回来。
胡须没搭理梁进步,梁进步自觉无趣,对胡须不屑地说“这点疼就哭了?”
梁进步个头中等,身体胖乎乎地,却非常结实,手掌粗大,不喜欢学习,就喜欢捣蛋打架来“充实初中不紧张的学习”生活,但他有自己的原则:不和本班同学打架。
课间下课铃声响了,梁进步出教室还好好的,上课铃声一响,就见他肿着脸回来了。样子还乐滋滋的,仿佛是告诉同学自己是胜利方。胡须估计“对方脸肿得更厉害”。
然而,挨过老师的揍,却并没能让老师记住。
上大学后的一个暑假,胡须和几个初中同学去看望英语陈老师,陈老师已经忘记了胡须。王琳、梁进步这些要么成绩突出,要么捣蛋的孩子,却让让老师印象深刻。
“那个王琳上哪个学校了?”,“梁进步干什么去了?”,“你叫胡须?啊啊,记不大着了”。
胡须心想:白挨揍了。
其实,何况是老师,同学也是如此。
多年后的一天,在家乡镇上一个旱冰场,胡须又碰到了梁进步,他在旱冰场里滑冰。
“梁进步!”胡须喊道。
梁进步“duang”的一声摔倒在水泥地上。人们在描写摔倒的声音词语里,常用到“扑通”、“啪嚓”、“咕咚”,作者很纳闷,倒地的声响不就是一个音吗?不就是一个字吗?(对于摔倒的声音,作者不想用“啪”)。
胡须看着都觉得疼。
梁进步却和没事一样,拍拍屁股爬起来说“你是…”,“我是胡须啊!”
“对对!你样子变了,不那么假小子了”
“你现在干什么?”
“在一家工厂里上班”
“肯定很好吧”
“一般般吧,工资不多,那能比上你们这些上过大学的”
“你是笑话我吧,我这个大学,就是叫个大学而已”。
从这次偶遇,胡须知道梁进步已步入“正规”,汇入到平常人流当中。
他没有成为痞子,没有去偷抢,没有去游荡。在胡须的设想中,捣蛋好斗的人,结局如此。
在这之后,胡须再也没有见到过梁进步。
有人说,人一生,平均大约会认识3000个人,胡须是梁进步3000个中的一个,梁进步是胡须3000个中的一个。3000个,想必以人类现在进化的智商情商,也只能达到此数。
孩子时期,无忧无虑,不会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成年特别是中年,会回忆过去、考虑今后。到了老年,只剩下回忆了。而现在,一些人,在中年就失去了理想,没了奔头,这是多么无聊、多么可怕啊!活着,仅此而已,反正又不能去死。这些中年人仅剩的希望就是“孩子”了,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有出息。“我们就只能如此,还能怎样呢?”、“这不就是普通人的人生吗?”这些人会解释说。从全人类的角度看,普通人的使命,就是:“活着就行”,直到生出个“天才孩子”。
作者的这段插话说有点多啊,不好意思,这话上来了挡不住啊(椰风,做广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