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科举荣耀,化学强国 > 第75章 考题

第75章 考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随着县丞一声高唱, 王所思身旁的诸位监考官便各自举起一个糊着红纸黑字的牌子。

    红纸上面写的正是本次县试的第一轮题目!

    监考官举着这些题目缓慢有序地在考场里穿行,考生们便要迅速将这些题目抄下来。

    文靖安略看一眼,心里已经有了个大概, 这是送分题!

    依前面所言,县试分别考贴经、墨义、四书文(八股文)、试帖诗(五言八韵)。

    此时文靖安和一众学子看到的正是贴经题, 这种题目是从四书里面出的句段默写,虽说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过关, 但其目的是为了考究考生有没有下苦功,不能小看这些默写题目, 这类题目说简单是简单, 说难也不难,如果一时间记不起来,或者写错一个字,那就直接是“零分”,虽说县试没有零分之说, 可要是贴经题都出错, 那么别说县试第一了,头场能不能通过都是两说。

    因此文靖安不会大意, 一字一句将贴经题抄下来。

    题目一共四道,分别从四书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边出题。

    第一题:所谓诚其意者。

    这是《大学》里的章句,全段是“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

    默写字数是多了些,不过对文靖安来说只要足够细心不写错别字,那就不成问题。

    第二题:故君子和而不流。

    这是《中庸》“子路问强”篇的最后一句。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三题和第四题分别出自《论语》和《孟子》。

    第三题: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第四题:尽信书。

    这题是最难的,因为在四书当中,前面三本字数相对较少、好背,唯独《孟子》全书有三万八千多字,一般人即便下得了那份背诵的苦功,但时隔日久也总会生疏遗漏,就像文靖安前世考语文做默写题的时候,总觉得非常熟悉,只要给一点点提示就能写出来,可就是这一点点提示把自己卡住了,抓耳挠腮想破头就是记不起来,只能眼睁睁把分丢掉,等考完之后翻书一看——草!

    草是一种植物!

    所幸这题还难不倒他,或者说他这些年已经为这四道背诵题做足了准备,八岁开始九年苦读,一分耕耘半分收获他也不至于栽在这种题目上。

    这题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篇,原文是: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由于答这些题目要以馆阁体书写,也就是一笔一划的工整小楷,加上都是繁字体,文靖安把题目抄下,再把答案完整写上去,检查几遍后,差不多半个时辰便过去了。

    也恰是在半个时辰之后,到了巳时(9:00),那些监考官换了一个牌子,把第二轮的墨义题亮了出来。

    墨义也是四题,依旧从四书里各选一题。

    墨义题便不再需要考生一字不差的默写答案了,不过依然要根据《四书章句集注》里面的内容来回答,也就是考生注释四书原文的意思要跟圣人的解释一样,用自己的文字表达相同的意思,绝不能自作主张。

    而墨义题也绝不是把艰深晦涩的文言文翻成浅显易懂的白话文这么简单,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的,文靖安抄下题目之后,仔细看了,心里已经有了腹稿。

    第一题: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这是《大学》里的句子,意思是:小人住在家里闲着没事就会做坏事,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看到品德高尚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还设法彰显他的美德。

    但直接写这段话上去是不行的,标准答案应该是《四书章句》里边的原文:朱子注:闲,音闲。厌,郑氏读为黡。闲居,独处也。厌然,消沮闭藏之貌。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揜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可实际上基本没有考生能把这个标准答案完全背诵下来,所以考生只要往朱熹注释的方向靠,用自己的语言写个大概出来就行了,文靖安的答案是这样的:

    “朱子曰:闲,无所事事也。闲居,独处而无所事事也。厌然,消沮闭藏之貌。著,彰显也。朱子所言乃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故君子慎独。吾辈当慎之又慎,谨遵圣人言。”

    这既有了他自己的言语,究其根本还是朱子的意思,这样的答案考官挑不出毛病。

    剩下三道题目也大抵如此,文靖安三分之一用自己的话来说,三分之二引用朱子、程子的注释,墨义题的答案文字显然比贴经多得多,且还要自己打草稿组织语言,差不多花了文靖安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

    到了午时初(11:00),也不管考生有没有将贴经和墨义题目答完,监考官最后一轮公布题目,四书文和试帖诗的题目一起放了出来。

    四书文题目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要求考生根据这道题目做一篇八股文。

    文靖安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要弄明白题目的出处和意思,这题目出自《论语》泰伯篇,是孔子对尧的歌功颂德,意思是:尧作为国家君主!真是伟大啊!真崇高啊!唯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效法于上天。他的恩惠真是广博啊!百姓简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赞他!

    可见这是相当浅显易懂的题目,稍微对《论语》有过研究的考生都不会跑题,只要顺着孔子的思路,歌颂古代先圣大贤,然后延伸到对当今皇帝的高度褒扬,表示自己一定要效仿先贤,忠心为君,做一番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绝世功业,以此为思路做一篇八股文,至少不会跑题。

    至于试帖诗的题目便相对简单得多了。

    试帖诗题目为:赋得「云补苍山缺处齐」。得「山」字,五言八韵。

    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求考生根据题末的“山”字作为韵尾作一首五言八韵诗,且考生作的这首诗之中要包含“云补苍山缺处齐”这七个字,这只是音韵和用字上的要求,最重要的还是题干蕴含的深意,考生能否把握这个深意写出符合试题的诗作才是考究的关键。

    这句“云补苍山缺处齐”是王所思自创的诗句,表面意思极易理解,就是云朵把山峰之间的空缺处补齐了,但这显然有背后的深意,文靖安的理解是一种君臣之间的一种和谐,臣子把朝廷的空缺补齐,帮君王达成圆满,共创太平盛世。

    从这点延伸,文靖安信手拈来,先把这首试帖诗给答了。

    答曰:赋得云补苍山缺处齐。

    缺处峰都补,闲云尚在山。

    整齐浓淡外,苍翠浅深间。

    熨贴衣摉缝,经营石錬顽。

    有时披絮影,无隙露苔斑。

    密缀烟千缕,重圆月一弯。

    物情参蝶梦,黛色点螺鬟。

    玉阙排双闼,金瓯固九寰。

    帝勤崇衮职,蓬岛重仙班。(注)

    答完这首诗,文靖安长长缓了一口气,此时他已经完成了贴经、墨义和试帖诗,只剩下最后的四书文了,四书文也是整个县试最关键的一项,最能吐出考生文才学识的一项,考官亦会重点审阅。

    不过在写这篇四书文之前,文靖安得稍作休息,他发现邻座不少考生都陆续开始向考官举手示意,得到应允之后那位考官便会跟着该考生离席,那是监督考生去上厕所,县试第一场规定每个考生有一次上厕所的机会。

    文靖安干脆也利用了这次机会,去洗了把脸让自己精神一些。

    重新落座之后,由于自己是凌晨三点多起来,只吃了些朝食,现在也饥肠辘辘了,便不急着提笔写文,而是打开陈三娘为他准备的考篮,状元糕、千层酥、肉饼和小点心都吃了一些,最后以竹筒里的茶水漱口,吃饱喝足,一扫之前的疲劳饥饿,舒了舒筋骨,重新提笔蘸墨。

    既然先前他已经有了破题思路,准确把握住了文题关键所在,那么这篇八股文写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作者有话要说:  注:这首诗是清朝进士石光暹所做,非文靖安原创,作者没有写五言八韵诗的功底。其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