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国子监太小,请立公学堂!
“陛下,臣请设商监,管辖我大宋商业,并且经营商队把控方向,作为我大宋龙头,以我大宋之长,攻金国之短则光复可期矣。”
朝会上,叶宣立于百官之前,说出了建立商监的要求。
“这…”
“叶卿,非是朕不许,实在是我大宋重臣都是饱学之士,书香门第,你看哪个像是会经商的样子?”
赵构故作为难,推脱着。
不过,赵构此话,却是正好顺了叶宣的意,不然,叶宣还犹豫着要怎么把文显道安排上来可以显得文明一些呢。
毕竟,文化人嘛,大家都不喜欢暴力。
“陛下,臣早知陛下由此疑虑,臣可保举一人,此人经商持政皆是人才,正好能够胜任商监尚书。”
叶宣对着赵构拱手道。
看着眼前的叶宣,赵构哪里还意识不到,自己无意间给叶宣打了一个助攻,这一刻,赵构简直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
“叶卿,这不妥,没有经过科举的人,朕怎能授予其官职?如此,那些科举举子会如何想朕?天下人会如何想朕?”
赵构坚定开口。
“无妨,臣可以拿出春闱备用卷给他,并由几位大人和臣亲自为其评判。”
叶宣呵呵笑着。
“我…”
赵构被噎的连朕都忘说了,原地支吾了半天。
“那就听宰相的吧。”
“还有事吗?”
“没事朕要准备散朝了。”
最终,赵构无奈大手一挥,向叶宣低头。
“等等!”
就在赵构准备散朝时,叶宣突然想起,由于昨天被徐源打岔,自己原本准备好的公学堂居然忘了提了,当即叶宣开口叫停了赵构。
“叶卿还有何事?”
赵构有些烦躁地问道。
“陛下,从这次春闱中,臣看出,我大宋的读书种子还是太少了。”
“一整场春闱,居然连这么点进士都是勉强凑出。”
叶宣对着赵构道。
赵构翻了一个白眼,还不是你得罪了儒道世家,他们的人不参加科考,可不就少了一大半嘛。
“叶卿到底想干什么,直说便是。”
赵构挥了挥手。
“臣的意思是,在临安建立公学堂,为我大宋朝廷培养人才,若是效果好,便推广到全国。”
叶宣对着赵构道。
“我大宋不是有国子监吗?还能弄什么公学堂?”
赵构眼中带着不解。
他搞不懂叶宣到底想干什么,现成的国子监不用,非得费力自己造一个。
“陛下,国子监确实不错,可惜规模太小了。”
“而且国子监是精英培养,不适合为我大宋大规模培养人才。”
叶宣捧着笏板对着赵构缓缓解释。
“原来如此!”
“叶卿去吧,朕支持你!”
赵构这一次难得爽快。
当了这么长时间皇帝了,赵构自然也是人精,他怎么会看不出,叶宣,这是彻底同世家大族宣战了。
对于赵构来说,反正现在两边都不待见他,那不如顺了叶宣的意,坐看世家和叶宣一嘴毛,说不定等他们两败俱伤自己还能有机会。
这种好事,赵构自然是一路绿灯,虽然说…叶宣从来不看他的灯。
……
丹阳。
朱临风一路马不停蹄赶回朱家,立即召集了家族中的成员,准备开始大干一场。
朱家可不是寻常家族,此时理学虽然没有彻底成为儒家统治学派,但也已经在儒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朱家中不少都是出名的理学家,天下大儒门生故吏无数,朱家的影响力覆盖,能够密集覆盖一路到临安与李家的大半个覆盖范围重叠。
“家主,匆匆归来,可是在临安找到了什么办法?”
朱家老二朱临渊问道。
“不错,本家主此去临安,想到了一条妙计,定然可以让叶宣死无葬身之地!”
朱临风也是毫不客气地将功劳都揽在了自己头上。
“什么办法,大哥快说。”
朱家老三朱临海道。
“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等乃是水中龙,叶宣不过一个过河之人,凭什么跟我们斗。”
“诸位贤弟以为,我们比之叶宣,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朱临风却是没急着说,反而心生卖弄,如此问道。
“应该是知识传承吧。”
朱临渊眉头皱起。
“不,应该是我们的影响力,以叶宣的能力,只要他愿意,能搞到的藏书不会比我们少。”
朱临海捏着胡子,略微思索道。
“对,没错,就是我们的门生故吏,在民间的影响力。”
“老四,你来说说,这影响力我们该怎么用?”
朱临风微微诧异,没想到朱临海居然给他猜了出来,心下郁闷,当即转头看向了一直一言不发的老四朱林泽。
“我朱…”
朱林泽不假思索张了张嘴,最终却又缓缓摇了摇头。
“大兄,林泽愚钝,未能勘破大兄话中玄妙,还请大兄口出珠玑妙言,为我解惑。”
朱林泽拱了拱手对着朱临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