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落成仪式
在大家的辛勤工作下,很快村落就形成了。集居住,耕作,防御,隐蔽于一身,在这乱世之中,也算是一处安身立命之处了。
刘大把周边流浪过来的人都安置在了这里,请村里的郎中过来给大家治病,又从村里运来了粮食,布匹,还有鸡鸭鱼肉蛋一类的东西,给他们补充营养,恢复身体,休养生息。
这一日,大家张灯结彩,村里村外都挂上了红灯笼,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换上了新衣服,在新族长的主持下举行了各种活动。
原来今天是村里举办的落成仪式,济世,刘大,杨林,李献也都受邀参加。
当他们一进村,两边的鞭炮声就响起,大家伙看到他们到来,更是兴奋了,这时新族长赶忙迎上来,毕恭毕敬的行礼,并引导大家入席,在不远处,大家早已摆好了宴席。杀猪宰羊,宴席上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十分丰盛。
济世四人刚一落座,只见族长和众人扑通一声跪下,济世等人连忙站了起来。正要去扶大家。
只听见族长说道:"济世族长,今天是我们村落成的日子,是大喜的日子,我们都是外乡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实在活不下去了,逃难至此,生死边缘,幸得您相助,才没被饿死,冻死,而今,又为我们修建了村落,让大家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救命之恩,感激之情,无法言表,您在上,受我们一拜。"
说罢,全村人行跪拜礼。这弄的济世四人有些手足无措,急忙扶起大家。
济世拱手说道:"大家赶快起来,济世不过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怎敢承受大家如此大礼,大家快快请起。"说罢急忙扶起身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济世说道:"老人家,您这么大年纪了,我怎敢受您一拜,您这是折煞我也。您老高寿,来自哪里?"
老人顿了顿,然后回答道:"小老儿今年七十有三了,山东人士,逃难至此。"
济世握着老人的手,关切的问道:"老人家您的身体挺硬朗的,家中还有什么人?"
只见老人的表情一下变的严肃起来,嘴角不停的抽搐,眼睛湿润了,然后颤颤巍巍的说:"我本山东人士,父子二人打铁为生,虽不算富裕,但也能养家糊口,一家三代也算是其乐融融,不曾想,洋人来了,咱大清朝无能,军队不堪一击,洋人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天下大乱,土匪响马横行,一次土匪要抢走儿熄,儿子是忍无可忍,操起铁锤就向一个土匪砸去,砸死了一个,剩下的一拥而上,打死了儿子,还把他的头给砍了下来,然后一把火把房子也烧了,幸亏小孙子,老伴和我在铁匠铺,这才幸免于难。为了怕土匪寻仇,这才带着老伴,小孙子四处逃难,躲避土匪,家中财物早就被抢的一干二净,无奈之下,只能乞讨为生,四处漂泊,乱世之中,大家日子也都不好过,也很难讨到食物,偶尔讨到一些,老伴舍不得吃,都给了孙子,老伴日渐消瘦,最终还是饿死了。"
老人此时已经是泪如雨下,长叹一声,仰头看向了远方。
稍微平静了一下,接着说道:"老伴走后,小孙子就成了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我们爷孙俩相依为命,四处漂泊,然而上无片瓦,下无立椎之地,食不果腹,寒不敝衣,小孙子是连日高烧不退,滴水不进,最终还是没保住,夭折了。埋了小孙子后,我已是万念俱灰,唯一的亲人也离开了,只有我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无依无靠,于是我就躺在埋小孙子的土堆边,打算绝食而死。三天三夜,我是滴水未进,晕了过去,当我醒来后,发现被一帮逃难的人所救,他们把本就不多的粮食给我吃,救活了我,带着我一路逃难,才到了这里,后来听说这里施粥,我们就找了过来,才知道是您的善举,又为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修建了村落,发给我们粮食,这才让我们活了下来。我这风烛残年之人,本来对生活已经失望透顶了,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然得到这群苦命人的搭救,后又遇到了您仗义援手,就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善,还有爱。如今这村落建成了,我们又有自己的家了,生活又有了希望,虽然年老不中用了,耕不了地,种不了粮食,但我是铁匠,还能打铁,还能带徒弟,还能为大家做点贡献,也算是报答大家的救命之恩。"
说罢,老人嘴角略微上扬,脸上稍微平静了一些。然后便不再作声了,静静的看着远方。
济世的眼睛也湿润了:"老人家,是我提到了您的伤心事,望您见谅。您放心,今后这里就是您的家了,这里都是您的家人,大家都会相互照应,您老百年以后,我们为您养老送终。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您是老手艺人,今后还得多教教这些年轻后生。大家再也不用到处漂泊了,这里就是大家的家了。"
老人紧握济世的手,热泪盈眶的说道:"有家了,有家了,我们有家了,我哪也不去了,我就死在这里了…"
这时一个小孩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子。童言童语的问道:"请问你是济世族长吗?"
济世俯下身去,用手摸了摸小孩的头,然后微笑的说:"我就是济世族长,你找我有事吗?"
小孩说:"俺奶奶让俺把这个给你,俺奶奶说她腿不好,来不了这里,不能亲手交给你,就让俺拿来给你。"
济世双手接过小孩手中黑色的布袋子,里面是做好的四双布鞋,济世一行四人,一人一双,崭新的鞋子,整整齐齐的针脚,是老人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四人愣在那,手中的鞋子似千斤重,那是老人沉甸甸的恩情。
多么朴实善良的人啊!
吃过宴席后,济世四人找到了小孩,只见小孩在往碗里装着他自己舍不得吃的菜和饭,自己则吃着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
看到这一幕,大家都深深的被感动了,没有人上前,在一旁静静的等待他吃。
吃完后,济世上前问道:"小朋友,你吃饱了吗?"
小孩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道:"济世族长,俺吃的可饱了,好欠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了,俺给俺奶奶也带了些回去,解解馋,平时俺奶奶把好吃的都给俺吃,现在俺也要把好吃的带给俺奶奶吃。"
济世一下语塞了,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孩童天真的话语,给了他的心灵如此大的冲击,也许这才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吧。
过了一会又说道:"你能领我去你家吗?我们想去看看你奶奶。"
小孩高兴的跳了起来,"好啊,好啊,俺奶奶可想来了,可是他腿脚不好,走不了路,你们要是去了,俺奶奶别提会有多高兴,她可想见你了。"
"好,你在前面带路,我们跟着你走。"
说罢,小孩在前面蹦蹦跳跳着带着路。
来到了他家,小孩迫不及待的跑向床边,不停的叫着:"奶奶,奶奶,俺给你带好吃的来了,俺给你带好吃的来了。"只见老人灰白的头发,起身接过小孩手里的东西。
济世等人走上前去,老人上下打量着他们,然后说:"你们是…?"
还没等济世开口,小孙子抢先说道:"他是济世族长,是俺带来的。"
老人一听,慌忙伸过手去,济世赶忙上前握住老人的手,只见老人激动的嘴角抽搐,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您就是济世族长?"
"是的,老人家,我就是济世。"
"济世族长,您是好人,您是救苦故难的观世音菩萨呀,要是没有您,我们还在受冻挨饿,还在到处漂泊,恐怕早就客死他乡了,您就是活菩萨。"
说完赶忙叫小孙子给大家瞌头。
众人扶起小孙子
老人家说道:"济世族长,本来我是要去给您瞌头的,但这腿不争气,一变天就开始疼,最近疼的厉害,起不来床了,一想也没什么东西可以送的,正好有您之前托人送来的布,正好就给你们一人做了一双鞋,也算是我这个老太婆的一点心意,做的不好,你们就凑合着穿。"
老人的一翻话,济世等人再也忍不住了,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济世握着老人的手说道:"老人家,我们不是菩萨,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您的鞋子做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穿上,穿给您老看。"
说罢,济世,杨林,李献,刘大四人,纷纷换上了布鞋,在老奶奶面前走了几步,老人欣慰的笑了。
济世又问道:"老人家,您家里除了孙子还有其他人吗?"
老人平静的说道:"没有了,没有了,一个都没有了,全都饿死了,唉…"
屋里一下就安静了下来,刚才还活蹦乱跳的小孙子,这下也安静的坐在一边。
老人没有流泪,没有悲伤,只是一脸的无奈,一脸的平静,也许是眼泪早已流干了,也许也已经默默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老人又指了指坐在一旁的小孩说道:"他也是个苦命人,是我在逃谁路上捡回来的。"
众人一脸惊愕的看向小孩,只见他刚才还童真童气的,这时也流起了眼泪。
老人接着说道:"我逃难至此,发现一小孩坐在地上,骨瘦如柴,蓬头垢面,一边哭,一边摇晃着地上早已冰凉的父母的遗体,荒郊野外,我担心他会被野兽所吃,便带着他一路乞讨,一路流浪。你别看他年纪小,但是特别能吃苦,特别机灵,特别懂事,特别孝顺,每次要到吃的都是先拿给我吃,就这样,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幸好遇到了您,为我们建房子,建村落,还给我们送粮食,这才让我们活了下来,他叫我奶奶,我也把他当亲孙子看。这孙子父母都没了,孤苦伶仃的。"
"您老放心,您今后就安心的在这住下,这里就是您的家了,吃住不愁,我们会解决的,小孙子我们也会帮忙照顾的,这里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是背井离乡逃难到这里,大家也都会互相帮扶,相互照顾的。您老这是老寒腿,回头我让郎中过来给您治,您就在这安心的生活,安享晚年。"济世说道。
老人此时已是泪流满面,连连道谢,众人也是感动不已。
辞别老人。济世对刘大说:"刘大,你回村以后,让刘郎中过来给老人家治治这老寒腿,老是这么卧床也不行。今后你多跑跑,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就帮忙解决。"
"你放心吧,我回去就办。"刘大回答道。
李献对济世说:"济世族长,看来这件事咱是办对了,过去我和杨林就知道守着那书和图,生怕别人盗走了,觉得那是我们终身奉行的职责,现在一想,我们错了,哪怕是我们的先祖,他们也不过是闯王打买下的棋子,都是为个人的野心和利益,没人真正的关心过老百姓的疾苦,咱们还带带守护着从老百姓手中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咱们那几十年算白活了。
当我们今天看到那些穷苦人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有屋住,有饭吃,有衣穿的那种高兴劲,那种对新生活的向往,那种宁可自己饿死,也要相互帮扶的纯朴,真情,感动了我,也让我懂得了对生命的敬畏。
现在咱才算活明白了,才知道自己在做真正有意义的事,也真正的体会到了,济世为公,济世为民,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的意义。我们哥俩今辈子跟定你了,一定要把这件事干下去。"
济世平静的说道:"其实这些贫苦老百姓,要的真不多,他们只是想活下去,有点吃的,有衣穿,有个住的地方就很满足了,然而在这乱世之中,这些都是奢望。其实咱们做的不值得一提,但这也让他们感激涕零。虽然咱们能力有限,但愿竭尽全力,能做一点是一点,能救一个人算一个人,咱们就这么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