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济世神游
济世梦中受天师袁天罡点拨后,之前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就如这天气一样,拨云见日,雨过天晴。
久未出门的济世,在村里转转。
小孩子们嬉戏玩闹,老人们下棋喝茶聊天,青壮年们忙碌耕作,妇女们养蚕,纺纱,织布,学堂里书声琅琅。
走在路上,阳光明媚,远处树林鸟叫声不绝于耳,山花红树,潺潺溪水,鸟语花香,连空气中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
正所谓峰回路转,心路常宽。
这一派祥和,也温暖着济世的心。
想到那些还在饱受摧残,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时候,济世心痛不已,只能仰天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敞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济士的梦想,他希望天下太平,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的一片桃花源,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人们能安居乐业的生活。
济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会有这种忧国忧民,济世为民的情怀,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是祖训吗?也许更像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与生俱来的东西。
很多人,生来就是带着某种使命来的。
转眼到了一年一度的祭祀日。
刘氏家族虽然隐居于此,但特别注重家族传承,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建刘氏家族宗庙祠堂,建在最好的地方,举全族之力兴建而成。
"刘氏宗庙"四个字的牌匾高挂牌坊之上,相传为汉武帝所题。
刘氏宗族相传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族亲,随汉高祖斩白蛇而起义,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建立大汉王朝。武帝时期刘氏族人随大将军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扫平河西走廊,远征漠北,班师回朝后,汉武帝为表彰刘氏族人的功绩,特为刘氏祠堂题写:刘氏宗庙,四字。因此代代相传至今。
大堂恢宏大气,端庄肃穆。大厅中间是一副对联"祖德宗功昭百世,子孝孙贤济千秋。 "横批:万古流芳。寓意子孙万代承祖志,为国为民,济天下苍生,世代相传。
大堂中间是祖宗牌位和画像,中间是蜡台和香碗,受子孙后代供奉。我刘氏先祖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人才辈出,宰相将军无数,文能治国安邦,武能上马平天下。
每年的这一日,刘氏一族,男女老少,沐浴更衣,斋戒一日,在族长的主持下到祠堂祭拜先祖,供奉香火,求得先祖保佑,在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顺遂。
济世高声颂读祭文后,点燃三柱香,三拜天,三拜地,三拜祖先。接着就是由老及少,大家进来祭拜。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象征,是宗族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寄托。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金榜题名,都要到祠堂来祭拜。
忙完了一天,大家祭拜完后都走了。空荡荡的祠堂,只有济世一人站在那,看着先祖那一张张英武的画像。
夜深了,蜡烛在清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晃,缕缕香烟升起,济世入神了。
只见一人从画像中走了出来,此人着清朝官服,仙鹤补服,红宝石顶冠,九蟒五爪蟒袍,挂红宝石朝珠。身材魁梧,面色红润,仪表端庄,气质不凡,一看就是清朝大官。
正当济世还全神贯注的看着来人时,只见来人不慌不忙的说道:"面前之人可是刘氏子孙,现任族长济世啊。"
济世这才反应过来:"正是后世子孙济世,现任刘氏族长。"
此人说话稳重庄严,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说道:"我是你的先祖,文华阁大学士,刘正宗。"
济世恭恭敬敬的说道:"我听父辈说起过先祖的大名,您科举及第,后累升至文华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官居一品,国之栋梁,实乃我刘氏子孙之楷模。"
来人依然平静的说道:"你所言不错,我刘氏一族,人才辈出,受世人所景仰。"
济世叹了叹气,满脸无奈的说道:"先祖啊,想我刘氏一族,英雄辈起,人才辈出,历朝历代,宰相将军频出,大学士,督抚更是不计其数,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哪一个不是经天纬地之才。而如今,天下大乱,朝庭腐败无能,洋人烧杀抢掠,肆意妄为,老百姓弄的是民不聊生,水深火热。刘氏一族因参加义和团,抗击洋人,神清政府追杀,于是逃到这深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眼看着老百姓饱受期凌,我却无能为力,济世枉为刘氏子孙,愧对列祖列宗。"
说完后,济世深深一拜。
来人深深的叹了口气,便上前扶起济世。
来人有些沮丧的说道:"事情我都知道了,如今洋夷当道,朝庭软弱无能,腐朽不堪,老百姓苦不堪言,我心甚痛!如今身处这乱世,岂是你一人所能扭转乾坤?
你知道你为什么叫济世吗?"
"因为出生之时,天视异端,有大石降落,上书一个济字,父亲希望我承祖志,济世为公,济世为民,故取名济世。"济世回答到。
"所言不错,我刘氏一族随高祖起义,兴起于汉,后,汉衰败,刘氏一族日渐衰落,三国纷争,魏晋南北朝,隋未大乱,刘氏一族早已泯然众人矣。唐建立,至武周时期,朝庭开科取士,刘氏先祖十年苦读,金榜题名,中进士第,后累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官至宰辅且权掌中枢,至此,刘氏一族才又兴起。
先祖幼时贫困,少时丧父,由母亲种蚕纺纱为生,虽家徒四壁,但聪明好学,过目不忘,母亲为供其上学,日夜操劳,终因积累成疾,一命呜呼。先祖尚幼,无力安葬母亲,幸好周边人可怜他,帮她安葬了母亲,从此先祖变得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私塾先生见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故免去了他的学费,众人也都在生活上接济他,就这样,一边吃着百家饭,一边勤学苦读
通过了乡试,接下来就是要进京赶考,众人都为他高兴,可是他却愁眉苦脸,因为此去京城,路途遥远,而如今自己是囊中羞涩,身无分文。
乡亲们卖了自己的鸡,卖了自己的猪为他筹集路费,很多人将家里唯一的鸡,唯一的猪都卖了,在本就贫困的村里,这是要下很大决心的,因为乡亲们世代为农,地位低下,加上各种苛捐杂税,更是雪上加霜,乡亲们就希望出一个能为老百姓作主的,真正关心民间疾苦,改善老百姓生活的好官。先祖从小聪明好学,大家就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考科举,中进士,将来做个好官为老百姓作主。先祖拿着大家凑来的钱,看着眼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头发花白的乡亲们,看着大家满怀期待的眼神,先祖含泪跪拜乡亲们,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寒风中,花白头发的乡亲们目送着他们的孩子远去,先祖早已是泪流满面,一步一回头,乡亲们伫立在凛凛的寒风中,久久不愿离去,直至消失在视线中。先祖发誓,一定要考上,今后一定要报答这些乡亲们,做个为老百姓作主的好官。
一路跋山涉水,昼夜兼程的赶路,再有几天就要到京城了。
这一日来到一片林中,正往前走时,突然一张大网从天而降,还没来的及反应,一记闷棍袭来,就觉得天昏地暗,眼睛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他慢慢的醒了过来,只觉得浑身酸痛,头痛欲裂,他缓缓的站起身,才发现身上的衣扣已经掉了,心里一惊,一只手迅速的摸向一侧肩膀,发现包附不见了,他发了疯似的到处翻找,只见地上散落着几件破衣服,包袱和盘缠早已不见了踪影。
他才意识到自己一定是遇到了土匪山贼,打了他的闷棍,抢走他身上所有的东西,然后在包袱里面拿走了所有的盘缠,并把那些破衣服扔在了路边。
先主瘫软在地,此时的他欲哭无泪,双手狠狠的拍打着地面,大声的喊到:"老天爷啊,你为何如此的不公,为何这样对我,没有了盘缠,你叫我如何进京赶考,这可是乡亲们全部的钱财,你们这些黑了心肝的人,抢走了盘缠,叫我怎么活呀…"
这一刻,似乎老天也为之动容,狂风呼啸,电闪雷鸣,似乎在怒吼着不公,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先祖在暴雨中怒吼着,哭泣着,这一刻他漰溃了,彻底的漰溃了,从小到大的辛酸苦楚,他再也忍不住了,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喷涌而出。
雨停了,他浑身早已湿透,此时的他,虚脱的倒在一个山坡上,脑海中不断的浮现出乡亲们送别的画面,那风中的白发,那期待的眼神,无数次的敲击着他早已漰溃的心灵,身体里不停的有一个声音发出:"起来,起来,孩子,往前走,往前走,大家可都盼着你,千万不要放弃呀…。""对,不能放弃,乡亲们可都还等着呢,"
他拖着虚弱的身体,颤颤巍巍的往前走着,走着,不知走了多久,他是又冷,又饿,浑身发抖,两条腿更是不听使唤,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
不知过了多久,当他慢慢醒来时,顿时感觉暖和了不少,睁开眼,他吓了一跳,十几双眼睛盯着他,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蓝缕,面黄肌瘦,打着赤脚,一人一个破碗,里面空空如也,一根木棍放在一边,他明白了,这就是一帮乞丐。
可是令他不解的是,这帮乞丐为什么要救自己,因为身上的财务早就被山贼抢走了,就连带的干粮也没放过,自己现在也是饥肠辘辘,和他们没什么区别。
就在他满脸疑惑的时候,一个坐在火堆旁的老乞丐走了过来,递过衣服说道:"年轻人,快穿上吧,都烤干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此时已经是一丝不挂了,顿时羞愧难当,赶忙穿上。
这时老乞丐语气平和的说道:"年轻人,我们见你浑身湿透的倒在路边,便将你背了回来,然后又烤干了你的衣服,你别怕,我们是本地的丐班中人,我是他们的长老,你是不是被打了闷棍,身上的钱财被抢了?"
"您是怎么知道的?"他很疑惑的看向老乞丐。
老乞丐笑着说:"我们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像你这一出,我们是见的太多太多了,所以也见怪不怪了。"
"那你们为什么要救我呢?我身上什么都没有了。"他问老乞丐。
老乞丐笑着说:"年轻人,我们虽然是乞丐,但也有帮规,不坑蒙拐骗,不巧取豪夺,不做昧良心的事,虽然没人看的起我们,甚至是放狗咬我们,但我们绝不违背帮规,虽然每天脏兮兮的,但我们的心是干净的,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人要干净的多。你一个人晕倒在哪里,我们担心有野兽出没,才将你抬了回来。"
先祖这才放下了不安的心,忙拱手相拜,说道:"多谢搭救,不然我就暴户荒野了。"
"年轻人,你应该是要进京赶考吧?"老乞丐语气有些肯定的问道。
先祖惊奇的看着老乞丐,问道:"您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平时乞讨,养成了察言观色的本领,谁有钱,谁没钱,谁好,谁恶,一眼就看出来了,你身形高而瘦,皮肤白,衣服虽破,但穿着整洁,手形干枯瘦而长,一看就是常年握笔的手,听你的口音,是外地人,又朝着京城方向走,我断定你一定是今年进京赶考的举子。怎么样,老夫所言还算准确?"老乞丐笑着说道。
先祖顿时心生佩服,拱手道:"您所言不差,我正是要进京赶考,小生佩服,佩服。"
接着先祖讲了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这一路上的经历,他讲着,老乞丐认真听着。
夜深了,只听见火堆上的柴烧的噼啪作响,这时老乞丐一转身,朝火堆走去,用木棍在灰烬中翻着什么东西,不一会翻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看,用来是荷叶包着,一打开,香喷喷的气味散发出来,原来是一只汁水饱满的鸡,被烤的金黄金黄的,被香味所吸引,众人的眼睛都盯着这只鸡,不自觉的吞着口水。
只见老乞丐上前一步递给先祖,笑着说道:"这是给你烤的,饿坏了吧,赶快趁热吃,冷了就不好吃了。"
"这…这是…给我的吗?"先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众人和他一样,都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老乞丐。
这时其中的一个乞丐赶忙说:"今天是您生日,这是我们弄来孝敬您的,您怎么给他了。"
老乞丐白了他一眼然后严厉的训斥道:"多嘴。"
先祖则推辞的说道:"您生日,这是大家用来孝敬您的,我怎敢享用。您的好意,我心领了,还是您老自己吃吧。"
"大家的心意我也领了,今天能认识你这个秀才,是我的福气,你心性纯良,我很是佩服,你也许久未进粮了,早已是饥肠辘辘,我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再加上我也年龄大了,吃不了多少,不比你们年轻人,你要是再推辞就是看不起老乞丐了。"老乞丐语重心长的说道。
盛情难却,再加上自己早已饥肠辘辘,接过后,再也顾不上读书人的形象,狼吞虎咽起来。
老乞丐坐在旁边,从胸前拿出半块饼放在嘴里嚼,当先祖缓过神来后,发现大家一边嚼着硬到难以下咽的饼,一边眼巴巴的盯着他手中的鸡,还有两个小乞丐从地上捡起先祖扔在地上的鸡骨斗,放在嘴里嚼。
看到这一幕,先祖再也咽不下去了,拿着剩下的半只鸡准备分给大家,只见大家都摆摆手,于是又给两个小孩,一个小孩小心翼翼的伸了伸手,这时小孩旁边的大人立马拿出棍子打着小孩伸出来的手,小孩疼的嗷嗷直叫,大哭起来,大人还在训诉着小孩,从话语中不难听出,这是孩子的父亲。
先祖立马制止了他,并对老乞丐说:"您的好意,我也享用了,别人可以不吃,但我分给这两个孩子吃,如果不允许,那我也不吃了。"大家看向老乞丐。
只见他嚼着硬饼,然后点了点头。先祖并把剩下的鸡一分为二,小乞丐接过后,也不再顾及什么,大口大口的吃着,旁边的父亲摸着孩子们的头,看着孩子们大口大口的吃着,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到这一幕,先祖也是辛酸不已。
天亮了,大家一起将先祖护送至安全地带,然后装了些干粮和水。先祖接过后,对老乞丐拱手拜到:"谢谢您的搭救,我将来中了进士做了官一定要报答您老人家。"
老人平静的说道:"年轻人,我不图你报答我什么,我年纪也大了,但有一事相求,如果将来考中进士做了官,一定要做个为国为民的好官,让大家能吃饱饭,不再有那么多的乞丐。"说罢,老乞丐便望向了远方,满脸仓桑。
"老人家,您放心,我一定牢记在心。"先祖肯定的回答道。
先祖不负众望,果然高中,在以后的为官生涯中,一直奉行,济世为公,济世为民。并将这一理念作为祖训,在刘氏子孙中代代相传。
这就是刘姓子孙为什么人人都有为济世为公,济世为民的情怀,因为这已经被先祖融入了血液里,代代相传。
济世明白了,并向来人一拜:"多谢先祖点拨。"
来人说道:"你杀洋人,开仓济粮,分发钱财,做的很好,这才是我刘姓子孙应该做的事,民间庙堂皆是一般,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这颗济世之心。希望你一直做下去。"
"谨遵先祖教诲,济世当奉行下去。"
当济世再抬头时,面前的人已不见了,只见蜡烛摇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