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开摊
紧接着我又把其他羽扇给做了出来,平均一把羽扇只需要十几分钟,不过扇把子是老黑给我弄好了的。
这个星期没有弄到麂角,野猪牙倒是有四根,四根牙齿用碱水煮上十几分钟,再拿清洁球清洗一遍,整体就清爽得多了,牙齿通体骨色,尖端有些微泛黄,看着感觉还挺像那么回事。
用小钻头在根部钻了个洞,穿上吊坠的绳子,我拿在身前仔细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又找不出来原因。
“你们说这样子会不会太单调了?”我问。
方飞龙接过猪牙吊坠,“后边绑绳子这里感觉有些不好看,搞点东西包一下可能会好点。”
“用什么包?绳子绑两道?”我问他。
他摇了摇头,“我也不清楚,以前我有个狼牙吊坠,是用银子做的一个壳包住半边狼牙,看着就很舒服。”
用银?
那成本就要高许多了,而且我们又不会搞这些玩意,我想了想就摇头,“那太麻烦了,咱们又不是专业做吊坠的,简单装饰一下就差不多了。”
“要不就用锡片吧。”老黑说,“就钓鱼的那个锡片,缠一圈上去拉倒。”
我想到家里之前钓鱼还有些锡片,就拿了一卷过来试了试,锡片软软的包上去是容易,整体看起来也确实要舒服一些,但是终究还是过于平淡,说难听点就像是小孩子搞得玩意,上不得台面。
“要不我们明天去买点那种做首饰的细银丝,在上面缠几道应该比用锡片要好。”刘萍秀说。
我问她那个要多少钱,她说不贵,两三块钱一条,就是镀了层银的铝。
一听这个价格,我当即就要她去买,“今天搞完明天省事,反正现在还早,你们去看看。”
她无奈的哦了一声,开车出去了。
趁着她出门买银丝的功夫,我又开始鼓捣起野猪肚与野猪鞭,野猪肚已经烘干了,原本三四斤的野猪肚这时候估计只有半斤左右,瘪瘪的像个水袋。
至于猪鞭真是一言难尽,刚取出来的时候还挺长,整根估计有半米左右,麻花那么粗,烘干之后也就三十厘米左右长,一双筷子的粗细。
这只野猪肚我打算卖八百,没人要就卖五百,猪鞭还没想好价格,我觉得只要有人要二三十都给他。
过了个把小时,刘萍秀带了一捆银丝回来,我拿出一根绑在野猪牙根部,看上去比锡片确实要好一些。
“这样还差不多,明天卖什么价?”老黑嘀咕着拿起野猪牙在眼前晃了晃,“卖五十?”
我想到之前廖文辉在那个人手里买的一对麂角,一百多块钱,一根差不多五十,那还是没加工过的,这野猪牙再怎么样也不会比麂角差吧?
“管他的。”我说,“扇子开价六十,猪肚开口一千,猪鞭要一百,野猪牙就开价八十八,让他们慢慢去砍价得了。”
这时门框位置阮梨忽的笑了起来,“哪有你这么做生意的,应该明码标价,不给砍价。”
我看了她一眼,“不好标价,这些东西大的大小的小,每一个都不太一样。”
“还有,那只小麂子开价三百,让他们去砍价,最低卖两百块。”我说着又指向豹猫,“这只猫,说明了会咬人,别让人用手去碰,碰了不给打针,要买自己出价。”
“自己出价?”刘萍秀愣了一下,“干嘛让他们自己出价?你也不知道值多少钱?”
我犹豫了一下点点头,把那天老爷子的话复述了一遍,“所以这东西就不太好定价,需要的人就肯花钱买,不需要的就很难要到高价。”
“反正这猫一天吃不了多少东西,先养着就是了,真心想要的人会一直磨着你的。”
她点了点头,“那好吧,明天我试试。”
吃完晚饭后我们早早的就睡下,第二天一早,五个人把东西搬上车,直奔正信古玩市场。
早上七点钟,这里的早集已经开始了,不少人就在地上铺开摊子,拿着个小板凳坐在那里无人聊天。
我找了块空地,“就这里吧,刘萍秀。”
她左右看了看后点头答应,拿着红布走了过来。
市场这边摆摊的都是些五六十岁的老男人,刘萍秀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抱着红布走在空地上本就扎眼,尤其是她那不错的面容身段加上精悍的气质,甩开红布铺在地上的瞬间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东西还没摆上就已经有几个人围了过来。
“阮梨,你去帮忙搭把手。”我说。
阮梨哦了一声,帮着从车里搬东西,我们三个男人则站在路边,隔着十多米远远的看着刘萍秀那边的动静。
最先拿出来的是六把羽扇,看上去跟其他摊位的东西有些格格不入,因为其他人摆的都是些铜板、铜镜、石头东西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老物件,真假我看不出来,反正跟我们摆的不是一路东西。
六个羽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红布面积,紧接着掏出来的是四个猪牙,这时已经有七八个人围了过来,也不知道他们是看东西还是往刘萍秀领口里看,今天刘萍秀穿的是件比较宽松的短袖。
野猪肚掏出来的瞬间就有人开了口,“这是什么东西?”
“野猪肚。”刘萍秀咧咧嘴。
“怎么卖的?”那老头问,说着就蹲下身把野猪肚拿起来看。
刘萍秀赶紧介绍,“老野猪的野猪肚,生重五斤半,烘干之后就这么点,一千块带走。”
“这么贵啊?”老头犹豫了一下放下野猪肚,嘀嘀咕咕不知道在说什么。
紧接着野猪鞭和豹猫以及小麂子也都掏了出来,包括几只刺猬在内全都用笼子关着。
豹猫有两个人比较感兴趣,一听到自己开价都显得有些不理解,麂子没几分钟就被人三百块买走了,都不带砍价的。
我看的龇牙咧嘴,“这生意做得,看样子今天能卖个七七八八。”
刚说完,老黑忽然用手顶了我一下,“春华,你看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