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疫情期间(二)
从崃山的项目出来的时候,苏易把这台二手的台式电脑带走了。那是在崃山的时候做短视频的时候,用短视频收益买了几台二手电脑。虽然苏易有一台笔记本,但有时候做方案,两台电脑更方便。所以离开的时候,他跟樊林说,如果可以的话,他想把这台电脑带走,而樊林说,只要苏哥需要的,只管拿。
以前苏易的英业集团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苏易也在网上写过小说,还比较受欢迎,甚至上了排行榜。只是,当时写小说不能挣钱,就是个好玩。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负债人有哪些途径上岸,其中一个就是网上写作。帖子还晒出了一个小说收益的截图,一天的收益竟然有三百多元。
苏易动心了。
现在的苏易就像罗斌说的,烧钱的事干不了,那就只能干烧脂肪或者烧脑的事。
但不管烧钱还是烧脂肪,都得有雇主才行。苏易本来是想做策划,没想到因为口罩,雇主都没了,给谁做策划去?
而写小说虽然也是烧脑,好像不用找雇主,而且,除了烧脑,真正的零成本。
说干就干,苏易在一个平台注册后,尝试着发了自己以前的一部中篇。按平台的要求,两万字以后可以申请签约。
这是苏易以前在天涯玩的时候,最受追捧的一个中篇。说是中篇,也有十来万字。
讲的是一个哲学研究员,为了做一个社调课题,独自一人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深入社会底层经历。
这个在学术界颇有名望的学者,一旦深入到社会底层,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求职,年龄大了;做小本生意,没本钱;去工地搬砖,没体力;连付个出租屋的房租都捉襟见肘。最后,还到澡堂子里当搓澡工,为了挣擦鞋的钱,还被人算计。
这次调研的经历,改变了这位学者的很多看法,从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到主流社会的灰色地带。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生动鲜明,情节自然却跌宕起伏。当时一家出版机构和苏易协商,希望三万块钱买版权。在当时,三万块钱对苏易来说,几乎就是一个月的零花钱,根本没把三万块钱放眼里,反而觉得这家出版机构没有诚意,果断拒绝。后来父亲听苏易说这事的时候,对苏易说,你知道现在有多人是花钱出书吗?三万块钱没有诚意?那是你太自以为是!
因为是存稿,苏易每天更新五千字,第四天就达到了申请签约的字数。
今天,苏易正式向平台提出了签约申请。
审核需要三个工作日。
苏易自我感觉这篇小说签约应该是顺理成章,毕竟,这篇小说曾经引起了出版机构的关注。但苏易还是有些忐忑,那种等待裁决的忐忑。
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一个瓜农,有一手绝技:西瓜在手里一掂就知道重量,而且,误差不会超过一两。有个人听说后,来找这个瓜农,拿出一千块钱对瓜农说,我摘一个瓜,你来掂一下重量,如果误差在二两以内,这一千块钱就是你的。说完,这人去随意摘了一个西瓜。然而,瓜农掂了几次,误差都超过了二两。
现在苏易等审核结果的心情,就有点像这个瓜农。如果没有那一千块钱,瓜农一掂一个准,可一千块钱摆在那里,就患得患失,不再有的感觉的自信。
又更新了一章,苏易开始看平台排名榜上排名第一的一篇小说。
这是一篇玄幻小说,讲的是一个现代社会猪嫌狗不爱的屌丝,穿越到了古代。靠着并不丰富和严谨的历史知识,成了神机妙算的智慧化身,同时,用现代的思维和行事方法,让女皇佩服得五体投地,总之,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因他的穿越而改变。而这个穿越的屌丝,也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
苏易并不喜欢这种yy小说,而且,觉得这小说的文笔也不怎么的。能有那么大的阅读量,大概是因为现在人们更喜欢那种yy带来的快感,对了,用网络的话说,那叫爽文。
苏易虽然内心有点排斥这样的小说,但自己却也追着看,毕竟,看着很爽,很过瘾。甚至,有时候看得来连饭都不想吃。
虽然有存稿,但苏易还是计划写一篇新的小说,这篇小说苏易的计划是五十万字。
起稿几次,苏易都觉得不满意,有一篇甚至已经写了五万多字,总不满意,搁笔了好几天,最后放弃了。
重新构思,苏易却找不到方向。
同样是写小说,写着玩和靠写作挣钱的差异太大了。
苏易想起父亲有对自己说:有时候琴棋书画和吃喝嫖赌一样,都是玩物丧志。父亲还举了宋微宗的例子,宋微宗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但却是个不称职的皇帝。
玩物丧志!苏易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现实中的遗憾,在小说中反省和弥补。
在艺术创作中会出现性格弥补的现象,就是艺术家会在作品中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就像一个性格严谨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往往挥洒淋漓,甚至狂放不羁,而性格张扬的作者,却喜欢塑造一个性格内向而思维缜密的人物。
而苏易在构思新的小说的时候,无法找到一个适合主角的社会角色:官员、学者、商人、艺术家、或者韬光养晦的都市隐者,想来想去,没有一个角色让苏易满意。
人的思维没有边界,往往从一件事跳跃到另一件事。本来是构思小说,到后来,苏易竟然回想自己的经历,甚至冒出了如果能穿越回去,自己会怎么做。
最后,原来自己虽然努力,却很任性。努力,让自己的生活经历丰富而充实,任性,让自己一无所有。
从研究所辞职开面馆,到外国语学院进修,然后在旅行社做到高层却跑去外贸公司做业务员,最后,又从外贸公司辞职开公司,短短几年,重组了两家国企,最后成了负债人。
自己之所以不知道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因为自己都无法确定自己的人生是对是错,自己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