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李家喜事
老李家的房子,建的很快,十多天就可以上梁了。
上梁这天,老李拿出了叶子芬给的大红布。交给了李老四。
李老四看到这么好的布正想问他,“今天怎么这么舍得了?”
突然看到老李夫妻二人眼里的不舍,想了一下,明白这是叶家五小姐给他们的。
要说到这五小姐,他也是感激的不行,看着人群里面窜来窜去,等着吃糖的儿子。
要不是五小姐的年龄太小,他都想让自家儿子认她作干娘了。
“五小姐给的?”李老四还是问出了口。
老李点了点头。
“行了,五小姐给你的你就用了吧!只有这样的善人给的东西才能压住邪祟。”李老四说。
本地上梁时的红布,据说可以压住房子里面的邪祟,具有镇宅的功效。
老李一听也不纠结了,笑容慢慢的爬上了脸庞。
“对对对……就像你说的,就用它!”
李老四看老李这样激动,好笑极了。
吉时到了,几个一把手瓦匠把包有红布,两面烧过,涂了油的大量放在了屋顶处。
接着老李在屋子前摆上供品,恭恭敬敬的上香烧纸。
最后房上的李老四,从身边的挎篮里拿出点心馒头,和糖,往下撒去。
人们跳着脚抢了一个就吃了,沾沾喜气。
只有小孩子们钻来钻去,捡掉在地上的吃的。
等人们坐在桌子上吃菜喝酒之时,他们拿出捡的东西,比谁捡的的多。
家里上梁这是大事,村里的人民你家给几个鸡蛋,我家给几个铜板,都会上礼,于是上梁这天,随礼人家的男人们就会来主家吃席。
将就的人家会让专门做喜宴的大师傅来掌勺,家境一般的人家也是会上些鸡鱼肉菜。
老李家没有请掌勺的师傅,但是上的菜还是非常丰盛的。
这又要归功于五小姐了,那天老李回去,又被五小姐塞了一些东西,米面油蛋。还有三只风干鸡。
这不今天就全部用上了,很给老李长脸。
正当老李高兴着呢!老李的媳妇来到老李身边,把他拉到了一旁。
拿出了一两银子给他看。
老李满脸疑惑,“这是一两银子怎么回事?”
老李媳妇满脸愁容的回答:“这是李老四的那个领队的给上的礼,他们给咱盖房子,还上礼是怎么回事,而且还上了这么多。”
老李也不知道所以然,但是显然这不是问的时候,拿过了一脸银子放进怀里,说道:“等人散了我去问一下李老四。”
老李媳妇一听说道:“也只能这样了,我这儿正忙着呢!你别把这件事忘了。”
说完风风火火的又去忙了。
等大家吃完饭后,老李终于找到了和李老四单独相处的机会,拿出银子问他:“这是你们领队给上的礼,怎么回事?”
李老四也是一脸懵逼,领队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
“我也不知道,等我给你问问,你先把银子收起来。”李老四把这件事应承下来。
晚上其他干活的人都走了,唯独领队和他的儿子,还有李老四走在了最后。
李老四赶紧把老李叫了过去一起说话。
那个领队张口就问:“李老哥,我这里有个不情之请啊!”
不等老李说什么,他头指着自己的儿子说道:“我家这个臭小子看上了你家的大姑娘,不知道您家大姑娘说了人家没有,如果没有,你看我家这个怎么样?”
老李没想打会有这么一件事等着他,愣在了那里,还是李老四扯了一下他的袖子,他才回过神来。
“这两孩子也算是我按着长大的,都是好孩子!”李老四对老李说。
“那什么,你们等我一下。”也不看看别人的反应,跑着去了草棚子。
很开找到了媳妇和女儿,也顾不得女儿会不会害羞了,当场就问了她们的意思。
并把李老四说的话告诉给他们了。
李老四的媳妇看向自家女儿,只见她小脸绯红,但是还是张口说:“我见过他,也挺……”
接下来的话他没有说,媳妇已经知道她的意思了,开口说道:“答应他们,不过三媒六聘不能少了!”
她不看重钱财,但是女儿不能委屈了。
女儿自出生就没有过上一天不干活儿的日子,好不容易自家当家做主了,她必须补偿一下女儿。
趁着老李还没走,又说道:“还有,我想再留她两年,教给她一些东西。”
妻子说道这儿,老李还有什么不懂的,心疼的看着大女儿,“我知道了。”
老李走后,老李媳妇抓着女儿的手,看了看,上面的粗糙不是她这个年龄应该有的。
“以后咱家的房子也盖起来了,不用你在做哪些粗活儿了,你也在家过两年舒心的日子,嫁人以后,再想偷懒就不行了。”老李媳妇满脸的不舍。
眼前仿佛还可以看到她呱呱坠地时的样子,如今已长成大姑娘了。
女儿也褪去了羞意,深情的喊了一声“娘!”
“哎!我不会让我儿在婆家抬不起头来的,对方的家境不错,我会尽量多给你一些嫁妆的。”
听娘这样一说,做女儿的赶紧说道:“娘!不用,哥哥还要娶妻,咱家又刚盖了房子,不用再为了我让家里过得紧巴巴的了。”
女儿心疼家里,他们就更不能委屈了孩子。
当老李和李老四说了家里的想法之后,李老四立即转达给了领队。
“看来也是心疼孩子的人家,我们同意,过两天就让媒人上门。”领队好说话的很。
不好说话不行啊!没看到自家便宜儿子正对他使眼色吗?
儿大不能留,留来留去留成仇!
于是在李家的房子盖好之后,接着迎来了女儿订婚的喜讯。
李大牛再定会当天从叶家赶回了家里,和未来妹婿吃了一顿饭后,又和老爹匆匆赶回了叶家。
叶子芬在这几天里面又和叶子薇把双株的玉米苗梳了一下。
等老李回来,再让他雇了两个短工把棉花和春玉米浇了一次水,地里面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零散的活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