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大燕农业实验基地
南诏初战大捷的消息,荣长煜是通过煜耀阁的传信渠道知道的。
虽然是预料之中,但还是十分开心。
在朝堂上,文武百官得知这个消息,也都大喜过望。
“南诏蛮夷小国,哪有我朝的良兵利器,咱们的大炮,一拿出来,估计吓都吓死他们了。”
工部尚书杨政,笑得满脸褶子。
他觉得,现在站在朝堂上说话,底气特别足,腰板拔的特别直。
宁远侯史昌,白胖的包子似的脸上,也是笑容满面。
不过他看不得工部尚书如此嘚瑟,于是来了一句。
“打仗可不是只看谁的武器更厉害,还要看阵前指挥的将帅的能力如何。
倘若指挥能力一塌糊涂,纵有再好的利器,也是白搭。”
兵部尚书韩振,此刻也兴奋着呢。
自己的儿子在前线打了胜仗,做老爹的,能不跟着骄傲和自豪吗?
真是虎父无犬子,老夫当了半辈子兵部尚书,生的儿子也能一战成名!
于是笑着接过宁远侯的话,“史大人,这话说的对着哩。
打仗最重要的在于排兵布阵。
不过,能有利器加持,那自然是更加事半功倍。”
站在文臣首位的左相寇大人,此刻也有些激动。
三朝老臣,如今在这般年纪,能看到大燕国威如此强盛,此生无憾了!
以前的大燕皇帝,都是秉承签订友好协议,来换得边关安宁。
但是有的政权不安分,协议也不能完全约束,甚至仗着协议,对大燕边境骚扰的明目张胆。
大燕国甚至为了邦交和平,也曾采取下嫁公主,缔结秦晋之好的办法。
总之,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痛快过。
之前还对出兵南诏不看好,或者持反对态度的大臣,现在都特别安静,特别乖巧。
下朝之后,荣长煜特意去了御书房,给明帝请安,顺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明帝听了,眼睛快速的眨了几下,只含糊不清的说了几个字。
“好,好,好!”
福林看着明帝脸上的表情。
也许,只有他,这个跟随明帝二十多年的老奴仆,能懂此刻明帝的心情。
荣长煜亲口向明帝禀告完这个好消息,也没有时间多停留。
他急着赶回东宫,因为有人正等着接见。
东宫太子的书房里。
正坐着一排人。
不多,大约二十人。
这排人,都是紫狐安排人,在全国寻找到的人才。
皆是农业方面的。
有的地种的好,有的对种子的改良有研究,有的对改进农业工具有研究。
还有的对地方水利有研究。
虽然紫狐的人,已经多次跟他们解释过,只是邀请他们帮忙。
但是这些人,实际上就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也不敢想,有一天能进到宫里,还能亲眼见到太子殿下。
所以,坐在书房里的这排人,个个面露紧张之色,四肢简直都无处安放。
在等待太子的时候,有宫人上了茶。
他们即使嗓子渴得要冒烟,也不敢动一下,喝口茶。
就这么紧张的等待着。
终于太子殿下,急匆匆的来了。
冷风在旁边,赶紧冲着大家道一声:“太子殿下到!”
这些人立刻匍匐跪在地上。
“太子殿下万岁!”
冷风一听,这些人竟然口喊万岁,吓得赶紧把书房的门关了,机警的看了一眼书房周围。
陛下尚在,竟然有人喊太子殿下万岁!
这要被有心人利用了,会有大麻烦的。
荣长煜一听,赶紧招手道:“快快起来,都坐下说话,不要拘谨。”
这些人战战兢兢的站起来,却无论如何不敢坐下了。
荣长煜看着着群人中,有两位年纪稍大一点的,大约有四十多岁。
他看着其中一位问道:“这位老乡,请问贵姓?擅长些什么?”
“启,启,启禀,太,太,太子……”
原来这位老乡有些口吃,而且因为见了太子殿下更为紧张。
口吃的更加厉害。
他憋得脸红脖子粗的。
愣是半天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这时,旁边有人上前,想帮助他说一下。
只见荣长煜冲旁边的人,摆了摆手,然后上前一步,拉起老乡的手。
扶着他坐在原来的位置上。
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要紧张,慢慢说,本宫听着。”
太子殿下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确实缓解了老乡的紧张情绪。
“草,草民,马平,喜,喜欢,做,做些,工具,的,发,发明。”
“哦,原来是一位发明家。”
荣长煜表示听懂了,点点头说道。
他想了一下,于是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勾勒了一会儿,画出一样东西。
荣长煜知道,这里的百姓犁地用的是直辕犁。
而他画的,是曲辕犁。
他记得历史书上介绍,这种犁,好像是唐代的劳动人民发明改造的。
他按照记忆中看到的图片结构以及大致形状,勾勒了出来。
然后他拿给马平看。
马平双手接过图纸,仔细的看了一会儿,又认真的研究了一会儿。
只见他嘟着嘴,皱着眉,样子很严肃。
当他的眉头舒展开时,他咧嘴笑了,显得很憨厚。
他竖起大拇指。
“太,太子,殿,殿下真,真是厉害!
耕耕地会,会深,省,省力。有些,有些地方,要要精确一点尺寸。”
马平用手指着太子殿下的图纸,费力的说出这么几个字。
但是,荣长煜听明白了,也觉得马平看懂了他画这是什么。
并且知道其中的关窍在哪里。
荣长煜不禁对着马平也竖了一下大拇指。
“厉害,不愧称为发明家,确实厉害!”
接着,荣长煜又逐一与其他人聊了起来。
刚开始大家拘谨的有些难受,随着越聊越开心,越放得开。
直到后来,大家开始七嘴八舌,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最后,荣长煜跟大家介绍道:“我朝于农事的研究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只有我们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作物品种丰富了,我们的百姓才能丰衣足食。
不至饿死冻死。
因此朝廷决定,先在在西北,
建立一个三千亩地的农业实验基地。
想请各位能工巧匠,鼎力相助。”
“请太子殿下放心,既然我等能来,自是愿意奉献一份力量。”
说话的老乡名叫韩素,是一位种地能手。
韩素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
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家族父辈的研究对韩素有很大影响。
他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品种的改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
在同乡里,他家的田地亩产,钧远远高于其他人家。
因此在相邻们口中,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种地能手。
荣长煜看着韩素,点了点头。
见过今天的这些能工巧匠之后,荣长煜更加坚定了信心。
于是大燕王朝,一个新的,专职搞农事研究的机构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