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悬空青莲篇四十四
特别是走在这种岩壁小道上,没有白皮墙的反光作用,这种老式铁皮手电的照明能力就更加感人了。
只要一不留意脚下,我们就有一脚踩空,摔下陡峭石阶梯的风险存在。
越是往下走,石阶梯的宽度就越窄,落差也越大。
爬过野长城没有?有一段我记得似乎叫长峪城长城,建于明代,全长约八公里。
这一段长城的情况,就与我眼下的情况十分相似。
石阶梯的落差时而差不多一米,时而又只有二十厘米不到。
其阶梯宽的地方也只能容纳半个脚掌,甚至有些地方因为风化的关系,根本无法立足。
距离那如同悬崖峭壁般的大窟窿,我们也只有不足半米的距离。
要想安全深入下方的未知黑暗,只能互相搀扶着,缓缓探腿向下迈步。
“咔嚓哗啦啦啦”
一阵碎石滚落,大头仔险些就跌入了深不见底的地下空间之中。我正死死抓住他的手,使他幸免于难。
在这一个多小时里,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止第一次出现。
走在第一位的大头仔,他每踏出一步,都需要莫大的勇气作为支撑。
那是用生命在豪赌,赌脚下的石阶梯牢不牢靠,风化是否严重。
赌我能否及时拉住他,有没有一丝一毫的分心走神。
别看他平时大大咧咧的,其实他有时候是粗中有细。
正如这次他毅然走在队伍的最前头,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众人负责。
他身高一米八五,体重一百四十斤,在队伍中最重,相比起其次的扎西,更有处理突发危险的经验。
能承受住他的体重,那石阶梯就没什么问题了。他是队伍里最佳的探路者。
我们谁也没要求他为集体付出,但他却毅然作出了抉择。
除了风化问题,在我们逐渐接近瀑布后,潮湿的石阶梯布满了青苔,这也成了最让我们头痛的事情。
万幸我们越是接近到石阶梯的尽头,阶梯的坡度也变得平缓。
将铁皮手电的光亮调到最大,我们已经隐隐看到一个黑乎乎的岩洞出现在瀑布后方。
距离那处岩洞,我们只剩下了约二十米左右的距离。
回头再看身后的黑暗,我们已经看不到下来的路,一切已经完全隐没在阴森森的黑暗之中。
小心翼翼踩着湿滑的青苔前行,我们即便看到岩洞就在眼前,但谁也不敢有半分的松懈。
小碎步渡过最后半米,当我踏入瀑布后方的岩洞后,这才算是放下了心头的巨石。
而就在我长舒一口气之际,岩洞里吹出一道寒风,吹得我站立不稳,差点摔到了身后的瀑布里。
大头仔眼明手快,一把抓住了我的衣领,把我从鬼门关里扯了回来。
“小心点。”他说道。
我心惊肉跳,内心尽是后怕,连连点头。
再观眼前的岩洞,其深度似乎很深,用手电根本照不到尽头。洞顶离地面有两米,岩壁上有人工开凿过的痕迹。
我们不是考古学家,无法判断这些痕迹的年份,只知道绝对有些年头了。
我在瀑布边用空瓶子接了些水,扎西与范红玫则坐在岩洞洞口旁休息。
大头仔似乎是发现了什么,正独自蹲在地上打着手电不知道看什么。
“你怎么了?”我用脚踢了一下大头仔屁股。
大头仔看也不看我一眼,只是伸手指了指地面。
我有些好奇,当即顺着他手电的光线看去。
那是一行脚印,踩踏在青苔上一直延伸到岩洞深处。
看清这行脚印,我脸色变得有些凝重。
太奇怪了,我甚至在怀疑这不是脚印,但潜意识却告诉我绝对是脚印。
正常人的脚印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不需要我多作形容。
但这些脚印,却有着十多根脚趾头,像个小太阳。
要是脚趾头全在前方,我还能说服自己,这是一个患有多趾症的病人。
但面前这个人的脚趾,却是围绕着脚掌,呈现出放射状的姿态。
而且每一个脚印,它除了前方的几根脚趾外,脚趾的位置都会发生不规则的改变。甚至是数量也会发生改变。
例如这个左侧的脚印有十六根脚趾,前方那个左侧的脚印,却只剩下了十三根。再继续往前那左侧的,又变成了十四根。
它脚趾的数量,根本就没有规律可言,像极了六合彩开奖数字一样。
很快我们两人的异动就把扎西与范红玫吸引了过来。
范红玫这次倒是给出了一个有着几分说服力的解释。
她说那人或许丢了鞋子,两个裤腿布料烂了,行走的时候碎布条在地上留下像脚趾一样的痕迹。
反正我是不信的,只要让她对前路不感到恐慌,我就不反驳了。
因为碎布不能造成这么深的印痕,没有那个重量。
一路深入,让我有些始料未及的是,走在最前方的竟然是范红玫。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我感觉范红玫在进入这处岩洞后,整个人都变了。
可要我具体说出她什么地方变了,我却又说不出一个缘由来。反正我就觉得她变了。
还有扎西,当他看到地上的诡异脚印后,他的眼神变了,变得充满恐惧。甚至他的身体,也带着丝丝颤抖。
我以关心的名义问了他一句,他只是说伤口痛了,并没有多说什么。
扎西一直在隐瞒着什么,由始至终也没有告诉我们。
或许郑石队长是知道的,但他却选择了帮扎西保守秘密。
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但我肯定即便我与扎西彻底把事说开,他也大概率不会告诉我某些秘密。
通道越来越狭窄,石道两侧偶然可见破碎的陶器,极少看见完整的。
大约顺着岩洞走了半小时后,岩壁上的人工开凿痕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自然的大巧不工。
参差不齐的粗糙石面,深陷成v字型的凹凸路面,这都预示着我们走入了一处天然的山体裂缝之中。
没走多久,在我们眼前又再次出现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裂缝交汇处,只是规模比之前的裂缝空间要小得多。
再次遇上这种地貌,我们都有了应对经验。
用打火机测试空气流通情况,我们标记出了四处空气最为流通的小裂缝通道。
没有过多犹豫,我们选择了一条最为宽敞的裂缝,侧身弯腰就走了进去。
说是最为宽敞,其实那也是对比起其他裂缝而言。
眼下这处裂缝通道,也只能容纳我们勉强一人侧身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