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采茶女第3章3
某天晚上,京城有一处地方着火,起初火势很小,但是因为地方偏僻,没有人注意到。
渐渐地,火势大了起来,红光冲天将一间小屋子烧得一干二净。
据说屋子的主人夜半起床没注意将满屋子的筛子点着了,支撑房屋的干木架子瞬间被火蛇吞没。
这样的无头冤案年年都有,至于真相究竟如何,又没有人愿意去深究。
三个月之后。
崔明楼进来了一位贵客。
斗茶艺,便是以茶会友。
崔老板敢为人先,撤掉崔明楼前的门槛,门户大开,引得过路人纷纷忍不住驻足。
虽然崔明楼前身是酒楼,但是大堂白天还是没有客人在那里吃饭的,来人一般订的是楼上的隔间。
久而久之,楼上的人就知道了订隔间的好处。
隔间面朝里开一扇大窗户,茶几设在靠窗边,坐榻则分设两侧。
坐在这里面的人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见楼下大堂的情景。
坐在茶几前的姑娘安静地等待,面前烧水的茶壶还没动静。
不管是楼上的客人还是门口经过的人都在屏息等待,因为他们看见了高挂在门头上面的艳红牌子上面写着一个“荼”字。
有人在丫鬟的陪同下步履雍容地上楼。
年仅十岁的女孩子已经差不多有十四五岁的孩子高了。
绫罗绸缎,华服锦衣加身,一举一动仪态端正,苏宁虽然年纪尚小,薄纱遮面看不真切,但是从深宫中浸养出来的贵气却完全不容忽视。
崔老板看了两眼,心里就有底了。
做这一行的哪一个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
这位贵人无事不登三宝殿,至于原因……宫里总是会传来些风声。
崔老板满面春光,招呼着贵人进来,同时借着衣袖的遮掩给跟在身边的小丫头使了个眼色。
小丫头会意,一溜烟就跑了。
苏宁明面上随身的有四个丫鬟,但实际上周围还有数不胜数的暗卫在盯梢。
这次她瞒着父皇和母后出城来找人,此举不算合规矩。
所以她现在看似面无表情,实则心里有点烦躁,只想要快点把人给带回去。
从窗前往下看,已经有不少人围着。
大家屏息凝神,似乎都在等着一个开始,某种预示的信号。
最开始的征兆就是,炉架上的水咕咚咕咚地响起来。
宋舒窈抬眸露出杏眼里的神色,即便是被周围不下百个强劲的气息包围,也没有露出一丝异色。
白皙的指尖轻轻点了几下,投在她身上的视线都随着她的动作高高抬起又轻轻落下。
大堂里最后一节为计时而插的香也燃尽了。
宋舒窈终于有了动作。
揭开手边的白瓷盖,木竹片上正盛放着干茶。
条索均匀,松紧合度,茶条桩结,色泽砂绿。
但看这宝光就知道是上品的青茶。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很快有人就看得更深。
这姑娘手中的木竹片作茶荷烘干隔水,再观其茶叶叶端卷曲,条索肥壮,该是标准的蜻蜓头!
茶师抚掌而笑,是个行家!
宋舒窈将木竹片倾斜倒入白瓷盏中,芊芊十指拎起水壶。
百姓眼睛一亮,该是这几个月来人人都看不腻的重头戏上场了!
姑娘倾身倒水,白亮的水柱弯折出流畅的弧度。
水流入茶盏,第一层水飘香立刻就逸出来。
还没等人回过味儿来,姑娘利索地一手盖上茶盏。
当然,常来的人都知道这个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
有人自发开始打拍子,这是这位荼茶师这几个月来广为人知的习惯。
也有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结束了?”
苏宁眉头也皱了一下,对方这种花架子让她耐心全无。
眼看着就要发作,旁边女官适时地按住自家公主,示意这是在外面,不宜发作。
苏宁耐着性子问了一句:“这就是那位荼茶师?”
崔老板观察入微,知晓这小公主是不耐烦了,也知道自己现在最好就不要多余的说话。
“正是荼茶师”
小公主转身就想要走,后面来了个丫鬟对她耳语了两句。
苏宁攥了攥拳头,隔着一个大厅跟另外一个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少女对视一眼。
确认了彼此眼中的挑衅,苏宁又没发作,继续坐了下来。
“这……就是广为传颂的荼茶师?”
这样的场景每次在这位荼茶师主场的时候都要上演一遍。
旁人笑而不语,只是耐心地看戏。
拍子不紧不慢地打了十下。
时间刚刚好。
宋舒窈负手而立,单手提茶盖。
然后,观看的人眼睛都开始瞪大了。
苏宁原来还有不耐烦,看到这一幕倒还真有了点兴趣。
姑娘只是秀气地用两个手指捏着茶盖上面凸起的帽,却将整个茶盏都提了起来,还上次颤了两下。
但是茶盏纹丝不动,还是一点没有要掉下来摔个粉身碎骨的趋势。
这倒是挺新奇的!
从未见哪个茶师是这样开盖的。
纤细的手指上下扣了两下,盖子自动打开。
她手指按着盖子在茶盏边缘转了一圈。
开盖香顿时香飘四溢,等到茶香稍散,茶师才惊觉这姑娘已经到了下一个阶段。
杯盖过水转了一圈,这姑娘动作行云流水,漂亮地一个搓茶动作直看得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明明年纪不大,姑娘负手而立却隐隐有了世外高人之感。
她杏眸沉静若秋水,与摆放在茶几上的一束山茶花交相辉映。
跟在苏宁身后的女官有点诧异,她感到这个茶师身上传达出来的气场。
宠辱不惊,静谧安然。
倒是有几分属于茶的韵道。
她隐隐觉得苏宁公主这一趟不算是无疾而终。
三指入海,茶师起盖展铭。
宋舒窈把右手展开,做了个“请”的姿势。
杯底香悠悠弥漫,惊起枯枝几练。
芊芊软玉削春葱,长在香罗翠秀中。
姑娘唇角含笑,眸色生光:
“诸位道友,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