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难回家的人
“文明短暂的欠缺,阻碍了长远的进步。风雨堵塞回家的路,委屈的投诉与付出!”
母亲发愁地看着院里的小菜园,担忧精心种植的菜蔬,不知能不能挣扎出风雨。畦中,有些菜已象软弱的孩子,倒伏在积水中。
厨房有两处小小的漏雨,谭鸣声拿了桶,接着滴水,回身安慰地抱了抱母亲的肩头,“妈,没事,就几畦菜,等风雨停了,我帮您再种。天晴后,我再上房把漏雨的地方也补一下。”
“傻孩子,马上就入冬了,除开青菜、青蒜几种,妈还能种点啥呀?……我本来还说,过两天把最后一茬豆角摘了,包点饺子给小孜带去。可你看看,被风和雨吹掉多少?真是可惜!……明年就领新房子了,这小院咱们不可能再租,没机会再给你们种农家菜了。”
“……妈,没事儿,帮小孜刷墙的时候,她说在‘花样共享时’里看到好几种“家庭菜园”,到时候我给您……”
“嘀……”“鸣声,赶紧的,有任务!”
谭鸣声的话被顾警长的声音中断了。“您什么也别多想,在家好好休息,我去新城看看情况就回来。”
“那你把雨衣、雨鞋穿好啊!”
“来不及了,我上车再穿。一会您就睡,我估计今晚可能回不来。”
急雨的天黑得早,象一口黑锅似的倒扣着东江新区。茫茫雨雾中,母亲只能目送孩子匆匆抱了雨具,钻进警车。
“这车怎么还没来,冷死了!”“是啊,我们等了近一个小时吧?”“我还等着回家收衣服呢。天气预报说晚上才下雨,我早晨把衣服晾出去了!”“怎么回事儿啊?这里公交本来就少,雨天还不守时?让不让居民好过了?”“我半身湿透了,得赶紧到家换掉!要是真感冒了,去找公交车报销药钱!”……
站台上,候车的人越来越多,车棚下乘客们挨挨挤挤地站不下,有不少人只能打了伞,站在根本遮挡不住的风雨中,聚集着各自怨恨、忧愁的心思,翘首期待雨注中能看到点公交车的影子。
“老人家,站我这里。”
从北岸来的公交车到了终点的换乘枢纽,再一次吐出不少居民,奔跑着、疾走着、抱怨着向候车棚涌来。两位相互扶持的老人一手撑了伞,一手拄着拐杖在风雨走得艰苦,挪到车棚边上,却根本找不到落脚的位置。
好容易站进车棚后角的新小孜看见,一边将位置让出来,一边无奈用手臂阻挡想抢进位置的半秃顶中年人,“麻烦稍微让一让,两个老人只有一把伞。”
中年男人半截裤腿湿透了,皮鞋上沾满泥水,被阻拦在候车棚外,非常不高兴地埋怨老人:“哂,这种天气,你们一大把年纪和上班族挤什么挤?要挤出问题,还要让别人负责,不是故意找麻烦呢?”
“这位大哥,你不能这么说话,人,都有老的一天。”
看着老人艰难挤进候车棚,老太太明显体力不支,新小孜不放心,将背包和装着包子的拎袋换到一边,腾出手来扶她。
“哂,这时代,还有‘同志’啊?傻帽吧?”半秃顶中年男人在车棚外,故意倾斜了伞,让伞上落下的雨水滴在新小孜本就半湿的衣衫上。
老人看着不安,拘促、小心地向那男人打着招呼,举起手中装满药的袋子,“这位同志你别生气,真不好意思啊!谢谢你,姑娘!老伴今天身体不舒服,我陪他去南岸开药,本来想避开你们上下班高峰。谁知看病的人太多,回来晚了!”
半秃顶男人心里稍稍平衡些,“得了吧,也怨不得你们!这东江新城的倒霉日子也不知道要过到什么时候?公交车少得象保护动物,慢得象蜗牛!医院更是没影子,稍微严重点的病,都得跑北岸!”
“可不是,我家孩子上次半夜发烧,这里医院没有,24小时药房也没有!老公好不容易求着邻居,半夜开车在附近找急诊。可映霞镇医院不看儿科,只能再麻烦人家半夜送孩子去北岸儿童医院,我急得都想骂街!”一位母亲附合着,忽然想起什么,拿出手机,“孩子爸,你做饭了吗?什么?在加班?糟了,我也没到家啊!那孩子怎么办?……他有钥匙进门,可他不会做饭啊!你怎么不和我早说啊?……这可怎么办?”
眼瞅中年母亲发急,各色上班族、退休族嘴里、上的愤恨更重,有人看着公交站台上的投诉电话拨打过去。
“大家各想办法吧!别等了,这车不知什么时候来呢!”
拨打投诉电话的年轻人放下了手机,环视周围,“公交公司说是雨太大,车抛锚在路上,调度已经催促下一班车朝这里赶。可这么多人,能挤上去吗?”
“那……咱们想办法,加价一起拼车吧?”中年母亲急得跺脚。
可十多分钟过去了,公交车没有影子,一个个手机屏幕中叫车请求都无人应答!
新小孜眼看着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用不同的声调、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音量异口同声控诉着新城的落后,七嘴八舌要向区府投诉。她身边的两位年轻人已在拍照、截屏,同时向区府网站、“花样共享时”博客留言,忍不住也翻出手机,去翻看“花样共享时”的消息。
“哎哟,花样共享时好象把东江新城的消息都屏蔽了!”有年轻人叫了起来,“怎么回事儿?”
新小孜一页页翻上去,发现那“毛毛虫”所有和东江新城有关的贴子的确全都不见了,只留着各种新奇的娱乐、诱人的美味刺激着难以归家的人们!
冯堂晓载着樊丽华、小高和记者,排查、拍摄过映霞河的水位情况,在街边小店买了饼干和矿泉水,转弯朝东江新城赶。
记者小孙刚远远望见东江新城隐隐的轮廓,就被小高的低呼声惊到,“两位部长,你们看,东江新城1路公交车站怎么那么多人?”
“难道,车站积水了?”冯堂晓开车不方便看,樊丽华倾身扑到窗边,不顾风雨,让玻璃窗落了下去。
风吹雨注,可遮挡不住候车乘客们焦急的表情。樊丽华心中一紧,“这新城1路要到年底才加车,只怕是有车堵在半路或抛锚了,所以这么多乘客积压在车站上!”
冯堂晓迅速将车调头,向车站驶了过去。小孙拿起相机从车窗中预备拍摄。樊丽华见了,叮嘱小高,“你赶紧也拍两张,一会儿我们问清情况,立刻发给蒋区长。这么大的雨,这么多的居民,回不了家可不行,一定得想想办法!”
小高正准备向母亲发微信说明情况,听到嘱咐顾不上打字,直接留语音,“妈,我今晚加班,估计回不了家。您和爸只管睡,我会在办公室沙发上凑合一晚。”
“……这些积水是因为有人乱倒建筑垃圾引起的?”
夏棘青习惯了开车,没习惯带雨具。撑了闻叔借给他的老伞,站在积水的支路,向自家别墅看了好一会儿,却没勇气象装修队长和闻叔一样,脱鞋、卷裤腿、趟水过去细看情况。
谭鸣声跟着顾警长赶进别墅区的时候,东江新区的市政负责人、与物业经理已带队排查过问题,正向难以置信的夏棘青做着解释工作。
“是的,我们检查下来,的确是这个原因。在你们前三排别墅的排水管路连接新城排水总管的地方,堵着大量的泥沙和碎砖,还有不少编织物。”
“这,可能吗?骗谁呢?”夏棘青难以不接受这样的答案,“办入户手续的时候,业主可交过垃圾清运费!所有建筑垃圾必须由物业负责清理。这里的门岗管理再不济,也不会让渣土车随便进出,这些建筑垃圾哪来的?总不会是物业和谁家内外沟通,见别墅区地空人少,把这当做乱倒建筑垃圾的地方?”
“夏先生,您多想了。我们也难以确定垃圾从哪里来,只是猜测,可能有业主请了不正规的装修队伍,或没说建筑垃圾的清运方式,有图省事,把沙石、编织物直接倒入下水管路造成的。您可以看看这些照片。”
市政维修负责人被雨水打湿的手机屏幕中,夏棘青看到了排水管路接口处掏出的大量污物!原本憋了一肚子,想找谁好好理论理论的怒气,就这么悲摧地被堵在心口,想埋怨都不知怨谁!
他家院子里都是积水,就算楼里情况还好,也不可能跟着装修队长趟着泥水进出,只能拨打夏奶奶的电话。
“姑奶奶,我别墅院子积水了,得等等看他们的排水情况,想今晚到您那儿凑合一晚上……您和老姐妹旅游去了?还给家政阿姨放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