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再出新版
这次往返就不会睡不好了,稍微调整一下就缓了过来……
五月二十四日,上午十点整……
今天较为特殊,新型战甲又成了,不过也仅限于此。
这次是大调整。
首先,为了改变最低生产力限制整体生产速度的情况,将战甲设计为三层。
第一层为防护层,可拆换型,这样方便损伤后直接更换,相当于外挂装甲,但这里统一采用轻合金,轻是轻,但不影响强度——要做到这点,简单,烧钱就可以了。
第一层的功能主要是拦截大弹片,抵挡一些电磁武器攻击,还可以在一定频率及距离内抵挡一些声波。
第二层为功能层,是战甲核心,电池和骨骼传动系统都在这里,同时还嵌入了四块芯片,芯片功能为控制和识别敌我,且分别有一块备用,控制芯片内植入了大量人工智能训练出来的肢体运动数据,它可以知道你大概想打出全力的几成力——这需要一段时间与对应的战甲磨合,这段时间内的数据再给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再训练,反反复复,十几次后,你出什么力它基本能做到输出你心里想要的效果的动力。
再有一个,之前控制电磁枪的那个系统,替换了……
(先跳一下)
第三层为隔离层,可拆换型,这样方便适应不同的环境,比如:陆地、深潜、太空、毒气氛围、高温……等等。
隔离层会限制产量,因为完美镜面材料加工是短板,产量低,而且未来穿一次坏一次,这就算是钱多当纸烧都经不住这样烧的,因为各种损坏加持下,真正的替换量肯定不止那么点。
现在改了,直接设计了一层专门应对。
那么,功能层在外,进水能得好能!这需要一套压力密封的设计,有参考,不算什么难题。
之前为什么不行?因为深潜环境一旦战甲被浸透,那内部操作人员直接承受深潜环境压力,这可不行,加个隔离层,改善了情况,虽然依旧不能在深海太放肆,但起码算开个头吧,以后还有时间攻克它。
话说回来,电磁枪那个系统怎么改的这个问题之前还设计的那么复杂,算是一个失误。
其实改的比较简单,只要把扳机去掉即可,管你什么鬼,两手持枪就是直接射击!这涉及到磁感应,原理较简单,跟磁盘差不多,枪支上两个特定区域有感知能力,手掌战甲有对应信息,靠近即触发,松开即断路,至于会不会握坏,我想,合金的应该不容易坏掉!那里可是重点材料强化部分,还特意加了料,又改成了圆筒。
要是这样还坏了,那还有什么办法吗?我看已经没有了。
三代型就这样登场了,与之登场的还有经过几个月训练磨合的操作人员,就是他们来操作战甲,一套战甲一般也只能由一个人操作,否则容易扭伤,如果操作人员死了,刚好死前还没有穿战甲——也就是战甲未损坏,这样的话,手动删除数据,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即可。
这样还是麻烦,现在秦岚准备建立一个数据库,把每个人的最佳战甲操作数据输入进去,这样才可以凭自己的身份操作任意战甲。
当然,这个也是手动的操作,不能允许钻空子行为。
这样同样解决了战甲被毁坏但人没事的情况——这什么情况没战甲了呗!难道要重新制造一套然后重新训练数据那样太麻烦也太慢了,不符合批量快速的生产原则。
这样还不行,单体作战像什么样子嘛?如果接入那个……数据链,那就真的有质的飞跃了。
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用大量低空无人机探索对方区域,然后将对方位置传到处理中心,经过处理后整合为一个几乎透明的战场全地形敌军分布图,随后将信息传到战甲士兵及自走炮部队,由自走炮提供炮火清除重火力,并发射一些烟雾遮掩,战甲散开冲入对方阵内。
这样对方没得玩了,一旦靠近就是一拳一个小朋友,绝对不可能抵抗,任何格斗技巧都要吃灰,除非对方也有战甲,这样感觉有点奇怪,像是回到了中世纪的时候,但事实就是这样。
你不用战甲,只能拿火箭弹,可火箭弹如果没有自瞄能力,那直接打中人的概率……嗯……太感人了,实在不敢估算。当然,一般打中的话是没有悬念的,肯定一发带走。
所以前面说要有遮掩不是没有道理,尽量在必胜的基础上减少死亡不会有错。
这种是比较紧迫的,如果时间宽裕,那大可以慢慢来,最好配合"战斗机器人发射器"一起上,那样的话真是……啧啧啧,内外夹击是战场大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嗯……历史上少有劣势方胜出者……
……
好了,结束幻想,数据链不会借的,那个多值钱呐,给钱买不了的那种值钱,到了无法衡量的地步,这涉及体系化,说白了,你单人穿再好的东西,遇到全配置的一个小队也得挂。
首先,对方有视野优势,手同样也比你长,这样大的操作空间,随便来个带脑子的指挥官都可以 以较好的成绩消灭敌军。
但如果对方也有体系支持呢?那结果不好判断,我更倾向于单兵战甲,不是偏袒,而是他有太多优势,其中有一个"几乎可以只攻不防"这一点,稍微玩过点游戏的都知道这是什么炸裂效果。
现实只会比游戏更残酷,破不了防连强制伤害都没有,对方破你防你几乎就是直接躺,不扣血的,直接扣一条命。
好了,比比太多,先看数据,首先纸面数据不能造假,动力和速度不能凭空增加,然后再看实测数据对比,如果相差太大的话,依旧有造假可能,但也可能有其它误差,这里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会追究到底,看看究竟是哪个人算错了。
这不是要问罪,而是这里用到了很多新材料,有些性能和系数没有摸透,难免出问题,现在就结合实测来看看哪里有问题,再补上。
这样是效率较差的行为,但,比较省时间省钱。好吧,其实,都是迫不得已,从别人那里"拿"来的、"捡"来的、"买"来的、"借"来的、他们不可能把工艺给你之后再告诉你各种参数和系数,这些数据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但是我立刻就要用,这还能怎么办?
只能这样喽!
从纸面结果来看,问题不大,动力基本与二代相似,但结构确实优化了,更紧凑,这样是有好处的!
现在需要实测来验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