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三胞胎,未来计划
吃完饭,沈予川从沈爸那里取了做木工的工具
从库房里搬了两张硬实的木板到西厢卧室。
宋念柠泡完脚拎着木盆回到房内时,他正叼着笔,在木板上画线。
今天天气好,宋念柠趁着中午最暖那会洗了澡,这会泡个脚擦洗一下就能上床睡觉。
她将木盆竖立在墙角,见他在忙活,好奇凑头去看,“你会做木工?”
沈予川正好画完了线条,拿着锯子对着放在条凳上的木板线条锯。
锯子滋啦的声音,伴随沈予川低沉的声音传来。
“我爸去学木工那年,我没人带,他就把我带在身边,我爸学,我也跟着学,这些年偶尔也会给我爸打下手,做不了精雕细琢的金贵物件,但给孩子打两张摇床没问题。”
他这一说,宋念柠才知道他在给宝宝做摇床,想到后世的小推车,不由有些意动。
每个当妈的总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宋念柠也不例外。
她坐在床边,摸着肚子道:
“你再给孩子打三辆小推车吧,你不知道样式的话,我画好再给你,摇床你也打三份。”
宋念柠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准备三份,不厚此薄彼。
沈予川闻言停下动作,转头去看她,挑眉道:“三份?”
他一脚踩着地面,一脚踩在条凳上,橘红的煤油灯落在他俊美的脸上。
昏暗倒影的灯光将他的鼻梁衬得愈加挺拔,那双深邃的眸子泛着迷人的光泽。
他此时脱了袄子,弓着腰,撸着袖子,麦色的手臂线条紧实流畅。
英俊冷硬,性感撩人。
宋念柠看着如罂/粟般勾人的男人,悄悄咽了下口水。
她胡诌的声音不知不觉带了点娇软,“我这几天做梦,都梦到自己怀了三胎。”
沈予川想到南世尧说二胎危险系数高,那三胎岂不是更危险。
他暗暗拧了拧眉,仰眸看着她娇软红润的小脸,将心底那点担忧压了下去,柔声道:“好,依你,都打三份。”
转头忙活的时候,拧着的眉头越皱越紧。
他想着,等忙完这阵子,腊月将近,找个暖和的天气带她去镇医院做个检查。
宋念柠不知道他的忧心,转头说起了另一件事,“你能不能帮我弄套高中课本?”
沈予川把锯好的板子放在一边,正在刨木板,闻言,转头看了她一眼,手上动作没停。
“你要高中课本干嘛?”
宋念柠前世毕业于重点大学,还在国外留了两年学,也算是高学历青年。
这具身体今年才19岁,年轻稚嫩,有着无限的潜力。
她不可能让自己一辈子围着灶台男人转,她肯定要参加高考读大学。
她的预产期在明年农历三月份,十月份恢/复高考,孩子七个月大,正是闹人离不开人的时候。
所以她不打算参加明年的高考,等78年,孩子再大一些,再考去京市。
不过这些话不适合现在就跟沈予川说。
宋念柠眼珠子滴溜溜一转,继续胡诌道:“上个月我姐给我寄信的时候,在信上说现在局势已经越来越明朗,我国发展需要人才,恢/复高考是早晚的事情,我现在怀孕也没什么事,就想把课本捡起来,为以后做准备。”
沈予川不知想到什么,眸子瞬间一沉,一抹戾气从眸中泄出。
他怒气冲冲的质问还没问出口,宋念柠的声音再次传来。
“到时候,你跟我一起看书,如果真能恢复高考,咱俩一起考。”
沈予川转眸对上宋念柠明亮坦诚的眼神,如同被顺了毛的大猫,心底刚涌起的戾气瞬间消散。
她这话明显是把他跟孩子,纳入她的未来计划里。
沈予川忍不住扬起了唇角,低头刨着木板,吹掉木屑,一边开口道:
“我有个朋友是工农大学学生,他读过高中,应该有高中课本,腊月底,他放假回来,我就去找他拿。”
宋念柠知道他一言九鼎,既然得了他的承诺,那这事十有八九是成了。
她目光落在背对着她刨木板的男人身上,顺着他弓腰伸展,衣服下摆往上跑,露出半截精瘦的腰身。
那撅起的臀在灯光下,又挺又翘,将裤子布料绷地紧紧的。
性感惑人。
宋念柠看着看着,便红了脸,悄然转身拉开被子睡觉。
在这冰冷的大冬夜,却因火热而念起了清心咒。
沈予川转头扫了眼背对着他睡觉的女人,继续卖力刨起了木板。
那精瘦的腰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
……
沈予川接连上了一个月的班,每天早上避着人背着一背篓包子出门。
晚上踏着夜色,背着毛票厘票粮票回来。
他们现在每天都做200个包子,沈予川一早起来剁馅,沈妈和面,切成剂子杆出包子皮,等宋念柠起来调馅。
两百个包子,宋念柠一个人根本包不过来,好在沈笙跟着学了几天,便上手包得像模像样。
所以倒卖包子虽然起早贪黑辛苦,但好在沈家人齐心,宋念柠干的活轻省。
沈家二老知道小夫妻俩倒/卖包子的事情,却都没多过问。
沈爸沈妈也从没伸手跟宋念柠要倒卖包子的钱。
沈家二老的默默付出跟支持,宋念柠看在眼里,十分庆幸遇到这样开明的公婆。
虽然贫穷,但不用受气,日子便过得轻乏舒心。
小夫妻俩饭后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数钱,数完扎成捆藏起来。
宋念柠转头再把当日的账做出来,一个月如预期般赚了900块,加上几大捆肉票粮票。
夫妻俩贼闷闷富得流油。
宋念柠做账的时候,沈予川在一旁做木工活。
三张摇床,三辆推车花了整整30个晚上才做出来。
硬实的木质摇床,散发着淡淡好闻的木香。
沈爸在床帮跟床腿各雕了花纹,精致又好看。
木质推车大木块是沈予川刨出来的,铆钉是沈爸做的,精细又结实。
做好的推车跟摇床齐齐放在东厢光线最好的书房里,通风散味。
这些都承载着全家对孩子的喜爱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