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 > 第84章 希望之胃

第84章 希望之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面对着不讲道理的蒙古人,崔瑀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方在自己的国土上肆虐,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但什么都不做肯定也是不行的,毕竟全国上下的人都看着呢,崔瑀无奈,只好在次日再次派出使者带着大批物资前去蒙古大营,美其名曰“劳军”。

    由此可见,弱小就是原罪!

    面对着再次到来的高丽使者,撒礼塔也不再继续武力施压,而是同意了对方的求和,并主动派出了一支使团进入开京。

    时任高丽王的王热情接待了蒙古使者,并向他们赠送了许多礼物以表诚意。

    由于撒礼塔要求高丽方面需要派出“大官儿”前往议和,高丽君臣们也不敢怠慢,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后,决定临时册封王的表兄王侹为淮安公,代表高丽国前往蒙古军大营议和。

    之所以选择这个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估计所有人都想不到。

    这个原因就是王侹此人特别能吃肉。

    很多人可能纳闷,能吃肉就能被封为公爵?

    还能因此成为使臣,担负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没错!

    就是因为能吃肉。

    与我们如今所熟知的蒙古美食不同,在遥远的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的伙食其实是非常难以下咽的,因为他们的饮食习惯和汉人以及受汉文化影响极大的高丽、暹罗等国完全不同。

    汉人的饮食是以五谷杂粮为主,肉类基本都是当作菜或者辅食来食用的,至于奶类食品更是可有可无,哪怕是在如今的国内,相比于牛奶,老百姓们更能接受的食物也是豆浆和稀粥。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更加费解,即便如此,一个成年男人吃上几斤肉也不是啥难事吧?

    这就错了。

    蒙古人的主食没有粮食,基本全是肉,而且以羊肉为主,我们都知道,羊肉是有膻味的,哪怕是在香料极度发达的现在,处理不好依然令人难以下咽,更遑论当时草原上的香料极度匮乏,蒙古人所吃的羊肉基本上就是清水煮熟了之后直接就吃了。

    不仅如此,煮羊肉用的燃料基本都是用晒干了的牛粪和羊粪,虽然他们都是吃草的动物,粪便晒干后极易燃烧,是非常好的燃料,但这并不能掩盖在燃烧时散发出的淡淡屎味。

    这种食物端给你吃,你能吃进去?

    那味道浓郁的,想想都恶心。

    但是你去人家蒙古人那边求和,按照礼仪人家肯定是要招待你吃饭的,如果你连饭都吃不下去,或者吃下去之后作呕,岂不是跑到人家家里去侮辱人家?

    那还和谈个屁啊!

    不过这还不算完,人家招待你吃饭,你是不是得敬个酒啥的?

    好嘞!

    酒端上来了!

    你定睛一瞧,好家伙!

    这酒怎么也冒着一股浓浓的膻味。

    哎呦!

    忘了提醒您了!

    草原上喝的是啥?

    马奶酒嘛!

    这个酒更加恐怖,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如今在商场里买的那些奶就是奶本来的味道,那都是经过了稀释和调味的,刚挤出来的牛奶是十分膻的,甚至比羊肉的膻味还要浓郁。

    再加上草原人民都十分喜欢烈酒,为了中和烈酒的酒精度,就是用这种刚刚挤出来的牛奶兑上高度烈酒来喝的,也就是我们俗知的马奶酒。

    所以,综上所述,在当时能吃肉,或者说是能适应蒙古人的饮食,也算是一个技术工种,属于稀缺性人才。

    而这种人才,或许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劳苦大众里还不算太过稀有,但在从小就泡在蜜罐中长大的达官贵人之中,绝对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元1231年十二月五日,王侹带着自己这颗承载了高丽国希望的胃出发了。

    在抵达了蒙古大营后,王侹先是递交了议和书,而后又对之前扣押了撒礼塔派出的使者一事诚恳地表达了歉意。

    撒礼塔则也很大度地表示原谅了对方,并召开了盛大的宴会来款待高丽使团。

    在宴会上,王侹的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抱着为国尽忠的想法,他对于各种吃不惯的草原食物来者不拒,这让蒙古主帅撒礼塔十分开心,认为他很有礼貌,也非常尊敬自己。

    而后,双方就议和一事达成协议,撒礼塔要求高丽这边单独派出一支使团前往和林,向蒙古可汗窝阔台解释清楚两次使臣被杀事件,而后又向高丽国提出议和赔偿,让高丽国准备战马两万匹、童男童女数千人、紫罗一万匹、水獭皮一万张以及各类军士所用的布匹、军服等物,用来弥补蒙古军在这次征伐作战中的损失。

    不仅如此,在和谈期间,蒙古前锋又在撒礼塔的默许下,接连洗劫了广、忠、清等州道,并连续击溃了多支前来勤王的高丽军队。

    对于这些条件,崔瑀自然一口答应下来,毕竟钱包瘪了还能再从百姓的身上捞回来,要是命没了可就万事皆空了。

    公元1232年正月十一日,撒礼塔率蒙古大军班师,转头进攻东夏,只留下了72名达鲁花赤来“协助”高丽国王管理高丽国内的诸多州道。

    四月十二日,高丽国派上将军赵叔昌、侍御史薛慎赴和林上表称臣,第一次蒙丽战争正式结束。

    这次战争,让高丽国上下都清楚的意识到蒙古帝国的强大。

    但在这种意识的背后,朝中也有一些‘主战派‘的大臣认为,以高丽国的军队和底蕴,如果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整备,凭借着地利优势与高耸的城墙,还是有与蒙古人一较高下的能力的,最起码保证守土不失是没什么问题的。

    作为武臣集团领袖的崔瑀自然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并且在蒙古人的威胁逐渐远离之后仔细思考了这件事的可行性。

    经过不断地商讨和研究,崔瑀最终得出结论,在第一次蒙丽战争中己方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信息不畅,这导致了在战争初期,蒙古人已经攻进国境了,自己这边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从而提前做出准备。

    第二则是高丽王室在开京城中牵制了绝大部分的精力,要不然以高丽军对地形的了解,在朝鲜半岛这种多山的地势当中,完全不需要固守在都城之中跟蒙古人硬刚,用游击战反而会更占优势。

    在总结出了这两点之后,崔瑀认为,自己找到了对付蒙古人的办法,于是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但毕竟蒙古大军刚走,余威犹在,所以崔瑀也不敢太过放肆,只不过在执行蒙古传来的命令时,打了一些折扣罢了,比如撒礼塔派人传令高丽王,让他们派兵协助自己攻打东夏,崔瑀表面代表高丽王答应下来,但却仅仅只抽调了三十艘战船,三千名水手前去支援。

    说句难听的,以蒙古军的战斗规模来看,就这么点儿人,都不够塞牙缝的。

    除了在人员方面大打折扣以外,在答应赔偿给蒙古的贡品之中,崔瑀也动了许多手脚,不仅数量远远达不到议和时的规定,连品质都参差不齐,甚至还拿一些粗布来缝制军服交付给蒙古军队使用。

    撒礼塔也不是傻子,自然也看出来了高丽人的小伎俩,于是决定给他们一点教训。

    在高丽再一次派出使团携带着赔偿的物资前往蒙古大营时,撒礼塔直接将使团扣押了下来,并将正使送往了和林,同时亲自派人向窝阔台禀明了这里的情况。

    对于高丽国这种阳奉阴违的行为,窝阔台自然也十分不满,于是狠狠训斥了高丽使者,并再次对高丽国发出了武力威胁。

    使者在返回开京后,将这些事如实转告给了崔瑀,这也让崔瑀再次忌惮起来,于是他便下令,暂时先停止暗中的行动,穷尽全国之力先凑齐了赔偿的物资之后再做打算。

    如果事情这么发展下去,或许在蒙古军队的武力高压之下,高丽国逐渐就会沦落为蒙古的殖民地,成为他们的一个后勤基地。

    但历史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永远不会按部就班的遵照着轨迹来行动。

    1232年五月,一名留守在高丽国内的达鲁花赤因为一点小事,竟然将一名高丽官员当场打死,此举彻底引爆了高丽国上下那脆弱而又敏感的情绪。

    六月十六日,崔瑀召开内阁会议,建议将都城迁往江华岛,此举得到了绝大部分朝臣的赞同。

    七月六日,在将新的一批前来索要赔偿的蒙古使臣送走之后,崔瑀抓住这短暂的喘息之机,将都城前往江华岛,并将江华岛升级为郡,更名为江都。

    与此同时,他又传令全国各地的高丽官员,要求他们捕杀蒙古派驻的达鲁花赤,并让所有的军民们都撤到山里和各个海岛之上,准备应对蒙古大军接下来的反击。

    当高丽再次反叛的消息传到和林时,时间已经进入了八月份,窝阔台急令正准备攻打东夏的撒礼塔再次转道攻打高丽,尽快平息那里的叛乱。

    这回崔瑀也学精了,为了拖延时间,他派出了两名使者前往蒙古都城和林,面见忽必烈陈述了高丽之所以复叛的详情,希望能免于刀兵之灾,但窝阔台决意要将这个敢于出尔反尔的弹丸之地彻底抹平,对于他们的陈情置之不理。

    第二次蒙丽战争拉开帷幕。

    此时,距离第一次蒙丽战争的结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公元1232年十月,撒礼塔率蒙古大军再次攻入高丽国腹地,并在一些“丽奸”的带领下攻占了几座边境城池。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被高丽游击队袭击后方的情况出现,撒礼塔严格执行了“焦土政策”,所过之处片瓦不留,男女老少,鸡鸭鹅狗全部杀光。

    但这一行为反而激发了高丽国内的反抗情绪,本来他们对于蒙古人的入侵还没有特别大的反感,毕竟都是老百姓,在那个年代无论是给谁交税都一样。

    不过此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你蒙古人不仅要我们的钱,还想要我们的命呀!

    钱没了可以再赚,命没了那可就game over了呀!

    于是,高丽国内的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无数的游击队,凭借着对地形的了解开始与蒙古大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对于这种情况,撒礼塔明显是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在面临高丽游击队无处不在的骚扰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只是游击队毕竟是游击队,就算每天都能给蒙古人带来损失,但终归占据不了决定性的优势,在蒙古铁骑强大的战斗力面前,有点儿力不从心。

    撒礼塔也是这么想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将军,在经过了最初的忙乱之后,他也找到了应对游击队的方法,那就是——一力破十会。

    管他什么游击队还是正规军,一路平推过去就是了。

    能在冷兵器时代以武力称雄世界的蒙古铁骑,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他们犹如疯狂战车一般的碾压下,高丽国境内的诸多山城接连被攻破,大批的军民惨死于屠刀之下。

    十二月初,撒礼塔亲率大军攻占了高丽军的重要据点——汉阳山城,而后又马不停蹄地朝着另一处据点——处仁部曲(今韩国龙仁市处仁区)杀去。

    这里本是高丽国关押奴隶的地方,防守兵力比较薄弱,只有一些老弱病残和一支由僧侣组成的护卫队来驻守。

    此时的撒礼塔肯定没有想到,作为蒙古东征大军的主帅,他的生命竟然会在这样一个小地方结束。

    十二月十六日,在进攻处仁部曲的战斗中,撒礼塔久违的披挂上阵,亲自带头冲锋,但却被一个俗名叫做金允侯的高丽僧侣一箭射死。

    主帅都嗝屁了,仗自然没法继续打了,蒙古大军在副将铁哥的率领下撤出了高丽境内,只留下了在第一次蒙丽战争时就投降了他们的高丽降将洪福源带着他的本部兵马驻守在占领区的城池里。

    第二次蒙丽战争便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