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逍遥王 > 第174章 春耕,【教牛】

第174章 春耕,【教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三弟,沈家今后是飞黄腾达,还是万劫不复,全系潭王身上了,你可要慎重再慎重啊。”

    银川城外,沈伯熙看着古怪的八角形城墙幽幽一叹。

    “大哥放心,这几天你也亲自在银川城外的乡村看过了,应该知道潭王的为人,他确实不是会强取豪夺之人,你就放心吧。”

    “放心不了啊,大哥怎么看都觉得潭王是个假仁假义之人,他对百姓或许不错,但是一个随意焚烧敌人尸体的王爷,绝对不可能是什么正在的良善之人啊。”

    “大哥,那是在战场上,那是敌人的尸体啊,为什么不能一烧了之?难道还要厚葬?”

    沈学鹏并不认为朱梓烧敌人尸体有错,在战场上高效快捷地处理敌人尸体,不是应该的吗?

    而沈伯熙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却是认为朱梓在藐视生命,不是好人。

    这是信仰上的冲突,两兄弟是很难说服对方的。

    既然说服不了,那就不欢而散吧。

    在沈家商队的护卫下,两兄弟押运这大批雪花盐,一个往江南,一个往漠北分道扬镳而去。

    沈伯熙直接拿着朱梓开具的路引,指挥着一直插着潭王府王旗的商队,通过宁夏卫,进入鞑靼人的地盘,去开拓商道。

    虽然嘴里说着潭王不是好人,但享受潭王‘不是好人’带来的威慑力时,沈伯熙的脸上还是挂着激动和开心的笑容的。

    而沈学鹏按照朱梓的命令,会到江南和大明到处花钱,将银川‘人傻钱多’的美名宣传出去,将更多的商人和百姓吸引到银川。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朱梓准备长期花钱,不断发展银川。

    ……ζa

    外部输血重要,但是内部造血更加重要。

    哟~哟~架~架~

    哞~哞~

    银川农民的吆喝声和耕牛的叫唤声此起彼伏着,平坦的平原上,一排排耕牛,拉着一架架大犁耙,快速而有序地犁地。

    “小畜生,走直了,给老子走直喽~啪~”

    一架大犁耙后面,一位老农甩着长长的树枝越过大犁耙,敲打在一头精壮的小黄牛身上,嘴里还不断吆喝着。

    “走~走这边,跟上,都跟上。”

    在大犁耙前面还有一位健壮的中年人,小跑着过来拧着这头牛的鼻环,拉着它走‘正道’。

    走近了就会发现,这一架大犁耙有足足五头牛在拉犁,要是让一般的大地主看到了,一定会大呼败家子浪费耕牛。

    但是老农和中年却会嗤之以鼻。

    这五头牛中,只有中间那头是会耕地的老牛,其他四头,都是还不会耕地的黄牛,看着精壮却是不然中间老迈的老牛好使。

    以一带四,还要农民们跑前跑后,这时在【教牛】。

    也就是教小牛犊子耕地拉犁,这是每头耕牛都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新耕牛犁地总是会跑弯了,甚至会乱跑,只有让他们跟着老牛,适应和学会耕地的节奏才能成为合格的耕牛。

    在明朝,一头普通的黄牛可能就值个三十两银子,但是一头普通的耕牛,哪怕瘦弱点也能值个百两。

    比一个一个青壮的奴仆还要贵好几倍。

    有些强壮的老牛更是可以贵到八百两一头!

    在古代,历朝历代牛命都比人命贵。

    但也要是耕牛才值钱,要是草原上那些不会耕地的黄牛,价格就差很多了。

    朱梓之前买回来了十八万头牛,就有近十三万头是不会耕地,还不能上牛鼻环,无法【教牛】的老黄牛,那些老黄牛,已经变成了牛肉干。

    剩下的四万多小牛已经都上好了牛鼻环,这会就在老耕牛的带领下,以一带四的【教牛】。

    只要将这些小牛教出来,今后银川旷野用这些小牛当真种牛,繁衍出自己的耕牛大军。

    银川在很长时间内都不用为耕牛担心了。

    一架架大犁耙在五头耕牛的拉动下,缓缓向前,从一开始的歪歪斜斜到后面慢慢拉直。

    一整个平原的耕地从一开始预计的四万亩耕地计划,不断越耕越多,在三月初五第三场春雨下来时,已经有足足两百万亩土地被翻好,

    先期的四十万斤种子也已经种下,后期开垦出来的土地就等种子了。

    微雨的夕阳下,朱少安找到了打着伞在田地间散步的朱梓。

    “潭王殿下,秦王殿下派出长吏想要找您接耕牛和大犁耙,不知道……”

    “秦王府长吏?我二哥什么时候会关心春耕了?”

    “呵呵~”

    对于朱梓的吐槽,朱少安只能笑笑不说话。

    秦王不关心领地生产,只注重军事这件事,只要在陕西地界一段时间,都听说过。

    “殿下,这次那位长吏大人手中有秦王殿下的印信,应该错不了。”

    “嗯~将人带过来吧。”

    “是~”

    时间进入三月,西北的天气已经正式回暖,育苗出来的禾苗已经超过三寸,可以插秧了。

    朱梓亲自到田间地头检查,这些禾苗可是关系一夏的收成,并且还会作为粮种专门种植。

    选种、育苗、插秧,朱梓都是亲自指导的,为的是自己培育出优质良种。

    古代的粮食产量和现代真的差强人意,水稻产量每亩也就300斤,小麦稍微好点就是个四百来斤。

    大豆、高粱产量会稍微高的,但也就420斤左右的亩产,还不能作为主食,价值又低了一些。

    他倒是知道玉米、土豆、番薯这三样高产植物,但这三样都是郑和下西洋后才逐步引进的,现在的大明还没有。

    所以他只能用优中选优的办法培育良种了。

    “下官黎瑞阳拜见潭王殿下。”

    就在朱梓检查一片禾苗,一个身穿粗布短打的中年汉子,在朱少安的带领下走来。

    “你是秦王府左长吏还是右长吏?”

    朱梓抬头看了看来人,又被他的打扮整得一愣,王府长吏什么时候混得这么惨了?

    “下官秦王府右长吏,正五品衔。”

    黎瑞阳倒是也不怵,拱手认真回答着,态度都是不卑不亢的,很有气度,并没有因为他现在一身看着像地里老农而自卑。

    “右长吏啊?

    你想要借多少牛?多少大犁耙?几时还?”

    “只需1千架大犁耙,5千头牛。”

    “咳咳~”

    朱梓还没说话了朱少安直接被噎到不断咳嗽了。

    因为1千这个数字,就是银川所拥有的大犁耙的数量,黎瑞阳这是有备而来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