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长门
长门级战列舰(英文:nagato class battleship[1]),是20世纪1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建造、一战后完工交付的的一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39000吨,装备8门410毫米主炮[2](另有注为16英寸、即406毫米[3])、18门140毫米副炮和8门127毫米高射炮,军舰航速高达265节,是当时战列舰中火力猛、航速快、作战效能高的战列舰[3]。
长门级战列舰共建造2艘,首舰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8月28日在广岛县的吴海军工厂动工,并于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舰[3]。2号舰陆奥号战列舰因不明原因的爆炸于1943年沉没。长门号战列舰幸存到战后被美军俘获。后在美国的核试验中,作为核效应靶舰,在原子弹爆轰试验后沉没[4]。
中文名
长门级战列舰
外文名
nagato classbattleship
前型/级
伊势级战列舰
次型/级
大和级战列舰
研制时间
1917~1921年
相关视频
502万播放
| 04:17
二战被日本视为精神寄托长门号战列舰,却被美国当核武器靶船击沉
137万播放
| 01:11
一分钟了解长门级战列舰
相关星图
二战时期的战列舰
共13个词条58万阅读
黎塞留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英文:richelieu 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建造的该国海军史上最大、最后一级战列舰。黎塞留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8500吨,满载排水量47548吨,前甲板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后甲板布置9门152毫米高平两用火炮,舰体两舷有12门100毫米高射炮,拥有密集的攻击火力。该级舰由6台增压锅炉蒸汽机驱动,总功率为157万匹马力,战舰航速达到32节。该级舰原计划建造四艘,实际建成两艘,首舰为黎塞留号,次舰为让·巴尔号。首舰1935年10月22日开建,1939年1月17日命名为黎塞留号,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法国投降,1940年6月黎赛留号舰在维希法国海军服役。次舰让·巴尔号1936年12月12日开工,1940年5月6日强制下水拖往卡萨布兰卡,法国解放后继续建造,1949年8月1日让·巴尔号舰服役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海军。该级舰的三、四号舰均未完工即被炮火摧毁于船台。
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英文:nagato 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纪1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建造、一战后完工交付的的一级战列舰。长门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39000吨,装备8门410毫米主炮(另有注为16英寸、即406毫米)、18门140毫米副炮和8门127毫米高射炮,军舰航速高达265节,是当时战列舰中火力猛、航速快、作战效能高的战列舰。长门级战列舰共建造2艘,首舰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8月28日在广岛县的吴海军工厂动工,并于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舰。2号舰陆奥号战列舰因不明原因的爆炸于1943年沉没。长门号战列舰幸存到战后被美军俘获。后在美国的核试验中,作为核效应靶舰,在原子弹爆轰试验后沉没。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英文:hms hood ,舷号:51),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唯一完工的一艘,服役时标准排水量达41785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舰。其拥有四门双联装381毫米主炮和31节的航速,被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在其服役生涯中多次作为展示英国国威的礼仪舰巡游世界各国,最为著名的1923年11月27日至1924年9月28日的“帝国巡游”。胡德号战列巡洋舰1916年9月1日在约翰·布朗造船公司动工,1918年8月22日下水,1920年5月15日服役。1941年5月24日,胡德号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一起拦截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在随后的丹麦海峡海战中,被俾斯麦号的380毫米主炮炮弹贯穿甲板装甲,引发弹药库爆炸,舰体断裂而沉没。
查看更多
快速
导航
技术特点
性能数据 该级各舰 服役动态 总体评价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巨舰大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世界主要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5] 长门级战列舰两视线图
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原来的八八舰队计划中的一号舰。巨舰大炮主义的最高峰正是华盛顿会议之前,各国海军军备计划都在筹备建造各型的巨型战列舰,而日本打算建造八艘战列舰,八艘战列巡洋舰,这就是八八舰队,但是华盛顿会议却限制了各国主力舰的数量,要是放任各国继续竞争下去,二次大战可能就会成为巨舰大炮主义者的天下了[3] 。
研制历程
长门级战列舰共建造了两艘:分别是“长门”号(nagato)和“陆奥”号(mutsu)[6] 。长门号战舰于1916年完成初始设计,并选定“长门”为舰名。日德兰海战后根据海战的经验,由平贺让博士主持修改设计方案。长门级战列舰首舰长门号竣工时状态
长门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拥有410毫米主炮的战舰,航速高达到了265节。但在公开报道时,日本海军将其速度隐瞒为23节(长门号竣工是1920年代)。当时各国的战舰,德国、英国、美国,甚至是日本已有战舰,主炮都是360毫米口径,航速都是25节以下。长门号就是当时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是日本海军的精神象征,国民崇拜的图腾。相对于后来世界最大的大和号战列舰,长门号虽然根本比不上,但却为国民所熟知,因为大和号在建造、下水都是极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反之,长门号战列舰深为国民所崇拜,所信赖,"长门号是世界最强的战舰。[3] "长门号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两艘舰与英国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等7艘是当时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被各国海军界人士称为"big 7"[8] 。
在建造长门级战列舰的同时,日本海军还开工建造了加贺级战列舰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加贺级和天城级都是在长门级的基础上,在后桅后方增加布置一座双联装主炮塔,区别在于速度和防护各有侧重。1921年以限制海军军备为目的的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对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的主力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加贺级和天城级按照会议签定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予以销毁。裁军会议中美、英曾要求日本销毁已下水但尚未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日本一方面借口国内的小学生都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不满,一方面加紧舾装施工。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最终同意日本保留“陆奥”号。作为交换条件,同意美国保留完成尚未完工原定销毁的两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同意英国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新建两艘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纳尔逊级战列舰[9] [10] 。
1930年代中期长门级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包括提高主炮仰角增大主炮射程;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装甲,舰体舯部增加防鱼雷凸出隔舱;为改善线形减少航行阻力将舰艉延长;全部更换为专烧重油锅炉,由于锅炉数目减少将临近舰桥的前烟囱拆除,锅炉排烟由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根据金刚级战列舰改装的经验改建高大、结构复杂的塔式舰桥;加强了防空火力和搭载水上飞机。长门级在此次现代化改装中未更换主机,改装后航速降到25节[3] [11] 。改装工程完成进行试航的陆奥号
长门号
以古国名,即日本山阳道的长门国命名。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8月28日开工,1918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造船厂是吴海军工厂,总造价4390万日元,舰籍在横须贺镇守府。1936年4月1日现代化改装完工,标准排水量39130吨。
1945年8月20日在横须贺投降,1945年9月15日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籍,1946年7月25日在比基尼环礁成为“十字路口”原子弹试验的靶舰,在a试验(空中爆炸)中幸存,在b试验(水面爆炸试验)中受损,舰体向右倾斜,在水面漂浮5天后沉没[12] [13] 。
陆奥号陆奥号战列舰两视线图
以古国名,即日本东山道的陆奥国命名。陆奥号战列舰于1918年6月1日开工,1920年5月31日下水,1921年10月24日完工[14] ,造船厂是横须贺海军工厂,舰籍在佐世保镇守府。1936年9月30日现代化改装完工,标准排水量39050吨。
1943年6月8日在吴港外海的柱岛泊地因三号主炮塔弹药库发生原因不明的爆炸事故,舰体断裂成两段后沉没,1943年9月1日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籍[3] [15] 。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舰型结构
长门级战列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当时战列舰所搭载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联装主炮塔沿舰体纵向中心线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采用背负式布局。并且为了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观通以及指挥的需要,前主桅采用了7根支柱支撑的高大的圆锥结构樯式桅楼,顶端设立射击指挥所,这种结构相当坚固不易中弹受损,随后历次改装中桅楼设施逐步增加逐渐形成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长门级采用长艏楼船型,该级舰在舰体长艏楼设置两层炮廓式副炮。最具日本特色的是设计了独特的带60°倾角的“勺型”舰艏(为了使用链系水雷,舰艏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但在不良海况高速航行时舰艏溅起的水雾会影响到舰桥和桅楼指挥所)[6] 。长门号战列舰1944年状态三视线图
长门号的造型和其它的日本战舰有所不同。该舰的舰桥是多重樯式,和以往的三角樯式比起来更显得雄伟,本舰的炮塔布置十分典型,八门四十厘米主炮收装在四个连装炮塔中,以前二后二的方式,两个两个叠起来布置在舰首和舰尾,前后火力平衡。两个烟囱布置在舰身中段,但是由于第一烟囱太过接近舰桥,以致在高速行驶时,烟囱和舰桥之间造成真空现象,如此一来,由第一烟囱冒出来的黑烟就会流到舰桥里面去,这造成舰桥内部的大困扰,无论长官还是幕僚都被呛人的黑烟所环绕[3] 。长门级战列舰装甲结构剖视图
装甲防护
随着战列舰火炮威力、射程增加,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日本在战列舰的防御装甲设计借鉴了重点防护的概念,加强了重点区域防御装甲,尤其是水平防御装甲,以抵御远距离炮战大角度落弹的打击,非重点区域防御装甲予以削减或撤消。长门级航速超过26节,是当时航行速度最快的战列舰,日本海军对长门级的航速指标采取了保密措施,当时对外公布的航速是23节。长门级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由于之前建造的日本战列舰是英国的设计或者是基于英国设计蓝图的更改,所以摆脱了英式战舰的影响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被视为“第一型纯日本血统的战舰”[6] 。
武器系统
长门级战列舰,是世界上最早装备16英寸(406mm)口径舰炮的一批战列舰,前后弹药库主炮塔天顶盖等部位装甲也有加厚。根据日德兰海战中远距离炮战的教训,主炮仰角由15度增加到30度。1930年前后,陆奥号二号、三号主炮塔换装10米测距仪,拆除了2座140毫米炮,增加了4座双联装40倍径127毫米炮和20门25毫米机关炮,同时增加了主炮和副炮的最大仰角,拆除了鱼雷发射管[3] 长门级战列舰2号舰陆奥号上舰炮
性能数据
长门级战列舰参考数据:
改装前
改装后
标准排水量
32720吨
39130吨
航速
264节
25节
主炮
四座双联装410毫米/45倍径主炮(另有注为16英寸、即406毫米[3] )
四座双联装410毫米/45倍径主炮(另有注为16英寸、即406毫米[3] )
展开全部
该级各舰
长门级战列舰各舰概况:
舰名
开工
下水
完工
备注
长门号
1917.8.28
1918.11.9
1920.11.25
1946年7月25日在核试验中受损沉没
陆奥号
1918.6.1
1920.5.31
1921.10.24
1943年6月8日不明原因爆炸沉没[20]
服役动态
长门号
长门(nagato[17] )号服役后多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直到大和号战列舰服役。从1920年开始,到1941年“大和”号建成,20年期间,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在日本国民心目中一直是海军的象征,素有“国民最熟知的战舰”之称号。因在日本海军中具有特殊地位其舰长提升为高级将官军衔的比例尤其高。长门号战列舰(1924年)
长门号服役后,发现前桅楼上面的建筑阻挡了气流,并且中部建筑稀少气流速度快形成气流下沉,形成了一个空气稀薄的区域,前部烟囱离前桅楼较近,排出的烟尘与热气,被吸向桅楼上面的指挥所,那里值勤的官兵苦不堪言。其后虽然临时在烟囱上加装排烟罩但效果不佳,因此在1924年将长门号的前烟囱改为向后弯曲的形状以远离桅楼,解决了前主桅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问题。长门号屈曲状烟囱成为日本国民熟知的特征。其他小规模改装还包括修改舰艏(舰艏稍作外张,改善凌波性),搭载水上飞机及弹射器。前烟囱改成向后弯曲状
1928年4月9日,以长门号战列舰为首,并与战舰陆奥、扶桑、巡洋舰天龙及16艘驱逐舰组成的日本舰队远航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基地香港,由加藤寛治大将指挥。舰队到达香港水域后从维多利亚港东边鲤鱼门航道入港,其目的是作亲善访问。其间曾开放给香港市民上舰参观。长门号及其舰队在香港共逗留五日,在4月14日离开。此次访问是长门号舰历中仅有一次出访。
在太平洋战争开战时长门号战列舰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及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的坐舰。一直到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与姊妹舰陆奥号共同编成第一战队。1941年12月2日,由长门号上发出了“登新高山1208"的暗号电文,向出航的机动部队下达了偷袭珍珠港的命令。长门号战列舰
在太平洋战争中,长门号、陆奥号与大和号和武藏号同是作为最后决战的主力舰均被谨慎使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加上航速的限制,太平洋战争战争初期都没怎么参加作战行动。开战日本海军包括长门级、大和级在内的战列舰战队因长期驻泊广岛湾的柱岛锚地待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母舰战队的军官讽刺称为“柱岛舰队”。共2张长门号战列舰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长门号虽然被编入第一战队参加了战事,但是并没有进行战斗,当日军机动部队主力四艘航空母舰被摧毁时,包括长门号在内的主力部队尚在后面三百海里处,战斗结束后收容了加贺(赤城)的生存者返国。1944年2月“长门”号从特鲁克岛基地撤退后改为停留在林加锚地基地。1944年6月“长门”号编入机动部队参加阿号(a-go)作战,在19日的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中受到空袭,但损伤轻微。
1944年10月“长门”号编入由粟田健男指挥的第二舰队第一游击部队参加捷一号作战。莱特湾海战中在10月24日锡布延海海战中,长门号被 富兰克林号航空母舰(uss franklin,cv-13)及卡伯特航空母舰(uss cabot,cvl-28)攻击机的2枚炸弹击中。一发破坏了多座机枪和第一锅炉舱送风机,令其被迫熄火25分钟只能以三轴运转。另一发则破坏了无线电室及餐厅附近,造成52名乘员死亡、106名负伤。长门号战列舰在海战中
10月25日萨马岛海战中,长门号向美军护航航空母舰进行炮击未取得战果。在下达撤退的命令后,长门号被2枚炸弹击中但损伤轻微。长门号在该日共发射了99发主炮弹及653发副炮弹。1944年10月26日撤退后,联合舰队受到美军的空袭。长门号被大黄蜂号航空母舰(uss hor,cv-12)舰载机4枚炸弹击中,38名乘员阵亡及105名负伤。长门号战列舰
莱特湾海战后,1944年11月25日“长门”号返回日本本土,回到神奈川县横须贺港,燃料、物资均不足,难以再次作远程航行。舰上的副炮被拆除移防陆上。在战争剩余时间该舰一直停留在横须贺,1945年2月受命执行沿岸防御任务,6月1日成为横须贺镇守府警备舰,其对空装备搬上陆地。1945年7月18日长门号遭到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攻击,并被3枚炸弹命中,舰桥遭破坏,舰长大冢干少将战死,继任舰长是杉野修一大佐(日俄战争旅顺港闭塞作战战死的“肉弹勇士” 杉野孙七兵曹长之长子)。到战争结束日本投降时,“长门”号为可移动状态且日本仅存的战列舰[21] 。
1945年10月长门号战列舰被美军接收,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1946年3月18日前往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成为“十字路口行动”(美军的 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靶舰,舰长是w·j·惠普尔上校。随行乘载180名美国海军士兵。
1946年7月1日进行的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able、空爆/引爆点位于预定地点上空)中,以内华达号战舰为中心,长门号配置于距离预定引爆点400米处。原子弹于长门号西方600米上方引爆,与预定引爆点距离约15千米(1640码)。当时长门号几乎无损(只有面向引爆点的装甲表面溶解而对航行不构成问题)。共2张长门号战列舰在核试中
1946年7月25日,第二次实验原子弹爆炸试验(baker、水中引爆中,长门号距离原子弹引爆点约900~1000米的位置,造成右舷约5度的倾斜。即使如此,,长门号仍漂浮于海上。1946年7月29日,长门号舰沉没[9] [17] 。长门号的沉没处成为潜水爱好者经常探望的地点,是旅游观光资源[22] [7] [16] 。
陆奥号
陆奥(mutsu[14] )号战列舰首采用了少见的勺形艏。在装甲防护上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思想,没有在主装甲带上方安装舷侧装甲。为修正“英国流”战舰在日德兰海战中暴露出的水平防护缺陷,担任主要设计工作的造船中坚平贺让博士将“集中防御”思想发挥到极致:除舷侧水线部装甲和上部副炮装甲带外,其他部位舷侧装甲均削减厚度或予以撤除;水平防御甲板厚度增加到275英寸。陆奥号战列舰
1930年前后,陆奥号修改了舰艏形状(从侧面看变成了锐角),延长了舰尾、加装了防雷突出部和三层舰底,增厚了水平装甲,增多了水密舱。更换了锅炉,但未更新蒸汽轮机,烟囱减为一座,增加了燃料装载量,续航力得到增加,但最大航速有所下降。将舰桥与桅楼合为一体,形成了日本战列舰典型的舰桥模式。陆奥号战列舰油画
陆奥号改装中撤除的四号炮塔被用作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教具,海军兵学校改为海上自卫队学校之后,火炮与炮弹在一起展示。1930年前后,陆奥号进行了大规模改装。
1942年6月5日,太平洋战争中,陆奥号参加了的中途岛海战,但对战局没有贡献。第一航空舰队覆灭后后回到吴。
1943年6月8日12点10分左右,停泊在广岛湾柱岛泊地的陆奥号三号炮塔附近突然发生爆炸,重达360吨的三号炮塔飞到与舰桥相同的高度上,舰体瞬间折为两截,前段向右舷翻转,几乎立即沉没;舰艉部竖立起来飘浮着。
1943年6月9日2时,于该舰主残骸南方几百呎处沉没。舰员和海军土浦航空队的113位学员、40位教官共1474人中只有353人生还,舰长三好辉彦大佐殉职。
陆奥号沉没事件被日本政府掩饰起来,日本国民直到战争结束都不知晓这一事件。但第一舰队司令长官清水光美中将承担陆奥号沉没的责任,被编入预备役。调查委员会对爆炸原因进行了调查,但没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对爆炸原因的推测有间谍破坏、三式弹自爆、驱逐舰掉落的深水炸弹爆炸等等。日本海上自卫队曾打算打捞陆奥号,但由于舰体损坏严重而放弃。共3张陆奥号战列舰
1944年7月,从陆奥号的燃料库中回收了约600吨重油[23] [12] [14] 。
1970年,深田船只打捞株式会社重新开始打捞工程,将舰体的约70打捞上来,一部分遗物在各地展示[4] 。
总体评价
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摆脱英式战舰概念自行设计的被视为“第一型纯日本血统的战列舰”,在日本海军舰船发展史上占有独特地位。长门号战列舰
该级舰是世界上最早装备16英寸(406mm,另有标注410毫米[6] )口径舰炮的一批战列舰,该级舰试航时速度高达到267 节,其火力强悍和速度之快在当时的世界战列舰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该级舰首采用了少见的勺形艏。在装甲防护上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思想,没有在主装甲带上方安装舷侧装甲。1930年前后,长门级2号舰陆奥号进行了大规模改装。修改了舰艏形状(从侧面看变成了锐角),延长了舰尾、加装了防雷突出部和三层舰底,增厚了水平装甲,增多了水密舱,拆除了鱼雷发射管。更换了锅炉,但未更新蒸汽轮机,烟囱减为一座,增加了燃料装载量,续航力得到增加,但最大航速有所下降。将舰桥与桅楼合为一体,形成了日本战列舰典型的舰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