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到海底小纵队里是什么体验? > 第46章 本章无剧情

第46章 本章无剧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今天科普国画,内容均来自于百度 侵权可删 。

    国画[guo huà]中国传统绘画形式

    本词条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1]

    中文名国画

    外文名chinese painting

    题材分类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技法分类写实、写意、工笔

    规格分类轴、卷、册页、扇面。

    起源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侯子墓帛画(西汉)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甘肃永靖出土的一件模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还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常见的青铜器饰纹,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双夔合成的容谷纹,尾部多上卷,极富美观。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主题约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贵族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如宴乐、射礼、表祭等;如赵固出土的《刻纹铜鉴》,集中表现了贵族生活的仪礼活动;另一类是描绘水陆攻战的图象,以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为代表。其他百花潭铜壶,故宫《宴乐铜壶》都有表现战争景象的图画。这些画幅中,有水陆交战、坚壁防守、云梯攻地等情节。还有描绘水战、陆战的阵势中,表现了冲锋击杀攻坚的细节。士兵有的执剑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生动。这些艺术手法,给汉画石刻、砖刻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蹈纹彩陶盆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

    明 沈周《庐山高图》明代绘画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明初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生产力的恢复发展提供了保证,至明嘉靖、万历年间,经济文化趋于繁荣昌盛,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传统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得以总结,并蕴含着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领域灿烂繁盛,并产生新的变化。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明代绘画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由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绘画。代表画家有:刘俊、倪端、商喜、谢环、李在、边景昭、吕纪、林良、戴进、吴伟、张路。明代绘画中期,苏州崛起“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形成声势煊赫的“吴门画派”,弘扬文人画传统,唐寅、仇英兼取“院体”、文人画之长,形成新的面貌。代表画家有:周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文嘉。明代绘画后期,山水画成为主流,文人写意花鸟画也迅猛发展,画坛尊吴门画派为首。代表画家有:张宏、徐渭、陈淳、篮瑛、项圣谟、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

    北宋 郭熙《早春图》自唐宋以来,画家对于国画的创新一直延续至今,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风格。到了明代群星闪烁的“吴门画派”不仅代表着明代绘画的最高水平,而且还在师古与创新的探索中,为后世开一新河。到了吴派后期,以张宏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并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明 张宏《松下闲话图》局部分科教学

    主题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设色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表现手法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手法为主,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画幅形式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

    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3]

    《松鹰图》,佚名

    《龙凤仕女图》,东周在东周墓葬中出土过最早的画作《祈祷的女人和夔龙》(亦称龙凤仕女图),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落霞孤鹜图》,唐寅国画历史悠久,宋朝以前绘图在绢帛上,材料昂贵,因此国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等,直至宋代,纸材改良,推广与士大夫文人画兴起等,让国画题材技法多元,在画作上题诗,为书画同源之始。明朝之后,绘画推广到大众,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风俗画因此产生。清末,西风东渐,绘画材料多元,加入了西画元素,朝多方面发展。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原则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现代国画的发展也开始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体解剖的准确等,也有画家将国画的意境用于油画创作上。[4]绘画工具

    中国画有着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依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和外国的画作相比,可以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号称“文房四宝”,其意义不止于书写绘画方面,中国文人对其给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情,历代文人书画大家和笔墨纸砚相关的故事举不胜举。

    笔毛笔是中国所创,并影响到朝鲜,日本,等亚洲广泛地域的传统书写习惯。毛笔分硬毫,软毫和兼毫,硬毫以狼毫(黄鼠狼尾)为代表,软毫以羊毫(山羊须)为代表,根据写字绘画,种类,以及个人习惯的不同,用笔也不一样,羊毫柔软,狼毫刚健,兼毫柔中带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尤其以湖州(今浙江善琏)之湖笔,宣州(今安徽泾县)之宣笔,及江西进贤之笔为上。[3][5]墨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古代徽州所产之墨,历来为文人所喜爱,徽墨有金不换之美称。颜料有两种,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种是植物质的,如花青、滕黄、胭脂、牡丹红等,性能是透明、质细,但年久会褪色;另一种是矿物质的,如朱砂、朱漂、头青至三青、头绿至三绿、赭石、石黄、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5]纸中国画用纸种类广泛,如宣州所产宣纸,四川的皮纸,河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等,推而广之,不但是纸,绫,绢等织物都是绘画的材料。但宣纸种类多,产量高,品质好,其特性将国画要求的笔墨神韵能最好的发挥出来,且较绢等价格便宜,故宣纸几乎已成为国画用纸的代名词。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的,水墨不容易渗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细致地描绘,反复地上色,因此像绢织物一样,适合于画工笔画;生宣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渗透,落笔为定,无从更改,而且渗透开来,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所以写意画多用生宣。[6]砚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以安徽歙县之歙砚,广东端溪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及山西的澄泥砚、最[7]为名贵,号称四大名砚。常有古人为求一方名砚,不惜倾其所有。

    除文房四宝之外,印章、印泥、笔架、笔洗、笔筒、文镇等相关绘画用具还有很多,广义的文房四宝也将以上所举列入其中。[2]中国画形式

    中堂客厅中间墙壁适宜挂上一幅巨大字画,称为“中堂”。条幅条幅可横可直,横者与匾额相类。无论书法或国画,可以设计为一个条幅或四个甚至多个条幅。常见的有春夏秋冬条幅。各绘四季花鸟或山水,四幅为一组。小品就是指体积较小的字画。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悬挂较小墙壁或房间,十分精致。镜框将字画用木框或金属装框,上压玻璃或胶片,就成为压镜。

    国画主题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6]按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重彩画、水墨画白描画、没骨画、白描画、壁画,其中写意画可分为小写意画和大写意画。按照发展历史来看,早期国画可朔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传神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画和道教画逐渐成为美学主流。唐代以来,人物画逐渐成为绘画主题,宋代精于山水画与花鸟画,元代山水画进一步成为写意主题,分化北派青绿山水和南派水墨山水两大类型。明代绘画开启文人画领域,清代中国画发展繁荣,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画家。近代国画和现代国画继承中国画传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画作。[3][7]人物画

    写意人物画《钟馗引福图》,胡志颖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是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的画家。唐代阎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