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家乡情结 一切向好
很快,两个月过去了。
几个工厂的产能终于跟上来了,除了自给自足供应网店外,还能开始往外铺货,走线下渠道。
其中增长最快的就属香满园食品公司,也就是米粉厂,增长的爆发点在于方便米粉和自热米粉,预计今年产能突破三千万。
不过市场上已经有了模仿者和山寨品,不过刘松提前做好了品牌和外包装著作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加上不断推陈出新,已经筑好一道护城河。
不过刘松明白,这类的产品壁垒不厚,技术性不强,被打破甚至被被人超越是很可能,也是迟早的事情。
但,项目成型了,只要运作良好,就能一直保持良性经营,就是赚钱的好项目。
——
卫德工厂现在的产品线已经丰富了很多。
厨房油烟净系列,碗筷清洁系列,卫生间清洁系列,下水道疏通系列,地板清洁系列,衣物清洁系列,等多个系列清洁产品竞相上市,极大的支撑了天猫旗舰店的快速增长,目前又开通了两家专卖店占坑拓展市场。
刘送预计明年就可以扩充母婴类的清洁洗护了,甚至明年有机会要向消字号消杀产品进军。
厂长卫德感觉自己每天都沉迷于美梦之中,对于和李松合作的那一丝丝出让股权的悔意彻底消失不见了。
工厂在园区每天加大马力的生产,公司在市区成立销售部门,聘请专业的渠道经理人,增加线下销售渠道的铺设,不再是曾经要跑早市,跑地摊去销售的时代了。
——
老谢又开始愁了。
以前没有订单悠闲的时候愁,后来刘松从他那拿货销量增加了扩充产能愁。现在,工厂做大了,销量突飞猛进,公司的营收大幅增长,利润可见快速增加,但是事情也多了起来,不能再悠闲了,他也愁!
尤其是李哥夫妻的加入,在开发了鸭货、鸡货的卤味熟食后,又增加冷吃系列产品,广受市场好评。
李哥夫妻在不知道多个夜晚夫妻睡前夜谈时候感叹遇到了好时候,遇上了两个好的合伙人,否则没有他们夫妻的今天。
因为三个工厂在年中的时候,刘松执意进行了一次分红,让大家的银行户口一下子多了百万级的存款。
不用说,金钱的巨大魅力就是能推动人为之继续努力!
——
其它几个地方上的公司,发展最快的就属于代购公司了,借助网络平台和人们日益觉醒的消费意识、健康意识,火速增长。
除了淘宝店铺外,增开了一家天猫专营店,火得不要不要的。
据统计,截止到八月底,代购公司的网络销售额已经突破1500万元,预计2008年总销售额在2500万元左右,除去税收、人工、运费、产品等各种成本,这可预估的利润大概在1000-1500万左右。
这只是第一年,一直相对严肃的曹正峰和刘松一起吃饭的时候感叹,要不是刘松已经有女女朋友了(刘松并未公开已经领证消息),一定要拉他做女婿。
做什么生意,什么生意就火就赚钱,这谁受得了?
——
明州余山松果公司。
堂哥已经把重心全力的放在这个公司了,他原来的主业让两个妹夫去管理。实在是余山功过公司业务和营收增长太快了从3月份租的一个家庭小楼开始,到9月份已经搬到更大的办公场地,营收从一开始的几万/月,十万/月,到现在已经突破200万/月。
业务也从淘宝店,天猫店,涉及代运营,且基于沿海的经济便利性,代运营市场更广阔,代运营的订单已经排到下个月了,每天都在安排招人。堂哥更坚信那个晚上去刘松家聊天的正确性了。
发展慢一些的就是庐州松果公司了,所有产品都是代理,没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品牌,带运营业务也进展不大,毕竟是内陆,电商意识还有待跟进,再加上相关部门的作风消极。
但刘松相信等到明年就会有大的突破,因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已经竣工,在组建管委会和招商工作,一旦开发区形成规模,那么就是客源,甚至从庐州市从洪城洽谈客户就会好很多,那时才是爆发增长阶段,现在就是稳住。
但有几个网络平台的销售支持,月销也超越百万。
刘松在线上视频会议的时候,和庐州松果公司的管理层说过,下一步,就是针对豫章省这个农业大省的农产品建立自己的工厂,创建自己的品牌,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不再是销售别人的产品,而是主力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
别人只是自己的供应渠道之一而已,增加自己公司的灵活性。
——
同时作为自己的私心和农村情怀,刘松在老家私人投了钱另外组建了一个小项目,没有通过姐夫和两个老同学来管理。
那就是手工织品。
在老家的刘松爸妈一直抱怨不种田不种地,只种一块小菜园,一天太闲了。刘松的老妈肖淑月就开始捡起自己的老手艺,纳毛线拖鞋和塑料编织。
给全家一人两纳两双,一双不包后跟,一双是全包,质量又好又结实,而且肖淑月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款式和图形,纳完还非常好看。全家纳完做多了还给亲戚送。
塑料编织就是用编织袋编织各种大大小小的菜篮,箩筐,甚至狗窝等编织品,又好看又实用。
刘松一寻思,干脆单独用老妈的身份证开了一个网店,让她纳的鞋编织的菜篮箩筐等放在网上卖,拍照和发货就让庐州松果公司代拍代发,费用统计另结。
——
至于从农村运输货物到县城公司发货,则是让自己弟弟和堂弟刘柏和刘樟两兄弟去管。这两人开了烧烤店后,生意不错,但是就是太累了,两人这么年轻的小伙子,哪里耐得住,想把店退了干点别的。
刘松一听,想赚钱又想轻松,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情,一定要磨磨这两人的性子。就让这兄弟俩先别把店盘出去。
而是把烧烤标准化了,比如穿串的肉肥瘦程度、多少,蔬菜一串量多少,油炸的几天一换油,炸到什么程度算是熟,烤串烤多久烤到什么程度算是熟等等,把所有的细节标准化,然后招两个人,交给他们。
自己只要把控烧烤料等调味料秘方就可以了。这样几天一查,几天一配料,把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同时让兄弟俩买了一辆面包车,给老妈纳的鞋运输到城里去打包发货。
慢慢的,从老妈一个人,到几个婶婶,甚至村里别人,慢慢聚集到刘松家里一楼来纳鞋,肖淑月包教包会。兄弟俩从运输到原材料采购,甚至家里牵了网线,开始在家里打单发货,然后直接运输到县城公司一起发货。
——
最后,刘松干脆把这个公司按照老妈40,兄弟俩一人30的股份直接给出去了,自己只在幕后提供意见。
烧烤店一开始的初心也是刘松让着兄弟俩去折腾一下,去接受社会拷打。不过太辛苦,太受局限性,慢慢提升兄弟俩的经营思维,让他俩去管理这个手工艺公司,才是更好的未来。
更开心的事,随着这个手工艺公司不断壮大,其它村的村民慕名而来。让不少上岁数的大妈重新走上就业岗位,每天早八晚五,有固定工资,还能看顾孙子孙女。事迹引起省电视台的采访,在电视新闻播出,让兄弟俩是大出风头一回。
为了方便手工艺公司运输,刘松干脆出大头,村里每家每户象征性出点钱,把村里通向村口的马路都用水泥新修了一遍!
一切都在向好,正是刘松的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