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偷袭句渎
当田忌等齐国将领还在讨论如何对付燕和中山的时候,门外士兵突然急匆匆跑进来“启禀将军,西南发现大批魏军向大营而来。”
“什么?”所有人惊讶的道。
田忌首先反应过来“魏国出尔反尔,派兵偷袭。众将立刻准备迎战,把守四面,我领中军支援。”
“诺。”其余众人异口同声的说。
田忌是沙场宿将,调兵遣将不在话下,各个将领迅速按照指令行事。魏军虽然突然,但是齐军也是训练有素,久经沙场。
庞涓指挥十万魏军分三路攻入齐军大营。庞葱和耿武为侧翼,庞涓亲自指挥中军。齐军原本只是打算短暂休息一晚,然后立刻离开,所以大营基本没什么防护,外部没有设置围栏和拒马坑等。魏军的突然袭击取得十分有效的进展,齐军死伤相藉。
不过,齐国的将领很快就组织了防御。“盾牌举阵,环形防御”田檀大声的喊道。各级军官听到后,开始指挥士兵沿着田檀外围组建起防御。
“弓箭手准备,放箭!”魏军万箭齐发,无数的火箭将齐军射的哀嚎不断,旁边的营帐也迅速起火。
“弓箭手反击!”齐军也开始组织起稀稀松松的反击。
“技击士出击。”田忌的中军终于在这个时候赶到了,带来了齐国最精锐的技击之士。
看见魏军的进攻被压制,庞涓知道田忌的中军出动了,反而下令擂鼓助威,魏军这边一时间鼓声震天。之前由于是偷袭,魏军没有这么声张。
面对魏军的反常行为,田忌感到了异常的不安。但是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这时田忌十分后悔孙膑离开的时候没有挽留。
这时,齐军后方突然火光冲天,一支魏军从齐军的后方杀出。田忌原本是有安排防御部队的,但是这支魏军的锐不可当,迅速突破齐军的防御。
“魏武卒!”田忌立刻意识到了“不好,中计了。”
说时迟那时快,袁达的两万魏武卒已经突破齐军后方,杀到了齐军的中军,而且还在向田忌杀来,目标就是从中间斩断齐军,最后和庞涓前后夹击。
庞涓此时长剑一出,大声喊道“全军出击,生擒田忌孙膑者,赏万金!”
“杀~”
齐军看到后方魏军杀来,慌乱不已,魏军则士气大涨。
即使田忌努力组织齐军稳住阵脚,但是魏武卒最后还是杀到了他的跟前。齐军一下子前线溃逃了,田忌也在亲兵的保护下狼狈奔逃了。
庞涓看到齐军溃败,立刻下令“将齐军往济水驱赶,凡是武器在手一律格杀。”
魏军的追击一直持续到天亮,齐军尸横遍野,投降不计其数。
大梁方向的屈宜臼现在还不知道句渎大战的消息,他收到的是齐魏重新议和,齐军已经东归了。面对徐然提出的割让陈郡的条件,屈宜臼选择了同意,因为他不想楚军单独对付魏军主力。
楚军包围大梁二十多天后终于撤走。大梁的城上的大魏军民看到后都欢呼雀跃。惠施和李伯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从齐楚进犯开始,他们的心就一直是悬的。
看着楚军走远就有士兵来报“大王正在回大梁的路上。”
魏申才带领千余士兵返回了大梁,没有特别仪式,只有太子和王后,以及惠施等重臣迎接,百姓都没聚集。
看到魏申平安归来,众人反而泪流满面的跪下。
魏申寒暄了一会就领众人返回王宫。
刚入大殿坐下,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惠施立刻开口“大王对齐国出尔反尔,即使可以收到眼前之利。日后也会招到诸侯唾弃,得不偿失。”惠施指责的意思十分明显,这里也只有他敢这么说了。
魏申也不生气,惠施这只是开胃小菜,这都受不了,哪里经得住天下人的指责。
魏申等到惠施滔滔不绝的说完,才缓缓开口道“相国,大魏当前最大的敌人是谁?”
惠施听完一愣,但仍然开口道“自然是包围大梁的楚国。”
“不,楚国的危险,大魏可以预防。齐国的危险却让寡人防不胜防。”魏申郑重的说道“齐国这已经是第三次兵临大梁了,皆因为齐国在魏国之侧,齐国又是当世强国。所以齐国才是魏国最大敌人。”
惠施点头道“大王所言有理,但此时齐国已经被燕和中山缠着,大王何不让其相争再坐收余利呢?”
魏申摇摇头“此二国不是齐国对手,齐军北上不是迅速败逃就是乞降。而寡人大破齐军主力,齐国再无力支援。两国必然对大魏感恩戴德,日后成大魏忠实盟友。不管是魏国任何军事行动,只要有利可图,将不会有任何怀疑而配合。”
“那齐国将与魏国不死不休了,大王也落天下口实,引群雄攻之。”惠施还是抵触魏申这种阴招。
魏申“齐国早就已经把魏国当做死敌,此战寡人要一举把齐国提出强国之列。”
惠施再度惊讶“大王还要增兵齐国?”
魏申点头道“当然,寡人已经令龙贾领五万大军东进。相国立刻在河东,上党,河内,邺城征调五万到大梁。”
“大梁被围,大王都未召回龙贾,为何此时要。。。”
“相国,寡人之志向如果是延续魏国霸业,那么自然是打败楚国为佳。但是寡人绝不于此,寡人要的一统天下。”魏申还不遮掩自己的野心。
“大王万年!”肥义听完,首先呼应。其余李伯也跟着,惠施见状也下跪呼应。
“大王万年!”
魏申看效果达到,急忙扶起三人,然后开始继续交代任务“李伯,你务必尽快恢复大梁秩序民生,把此次损失降到最低。”
“诺!”
“肥义,立刻加大齐国暗探,配合庞涓行动。”
“诺!”
魏申最后看向惠施“相国!”
惠施立刻会意“臣立刻安排粮草供应和征兵事宜。”
“辛苦相国了。”魏申说道,相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使是大王也要礼让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