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丧后补“人情” 差点成仇人
这段时间,张小毛心情很郁闷:好心送个“人情”,差点送出仇人来。
怎么回事呢?
前段时间,在外地打工的张小毛,看到一向死气沉沉的初中同学微信群突然热闹起来,一长串的“节哀顺变+合掌图像”在群里刷屏了。
翻到顶部,才发现是班长转发的关于覃星同学父亲去世的讣告。内容无非是:殁于何时,因何而殁,何时大葬,感谢乡邻亲朋前来吊唁等信息。
初中上学时,张小毛和覃星的关系,一直还没算不错,初中毕业后,覃星上了高中,张小毛读了一个技校,两人时不时还有些沟通,后来,一个考上了大学,一个直接打工就业,渐渐地,彼此便少了联系。
张小毛心里盘算着:由于路途遥远,请假回去参加同学父亲的葬礼,肯定不大现实,但是,到时送个“人情”,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来可以安慰下老同学的失父之痛,二来也可以加强同学感情联络。
那段时间,恰好手上的事情比较杂比较多,等张小毛突然记起这事时,覃星的父亲已下葬两三天了。
张小毛没做多想,找到覃星的微信,抬手就转了600元过去,并想了想,写了一句自认为还算“温馨”的留言:老同学,听说伯父过世,心有戚戚,请节哀顺变,一点心意,敬请收下!
转过款,写完留言,六六大顺,张小毛满心期待着老同学覃星的“感谢老同学关心挂念”之类的感激话。
可事与愿违,半晌过后,覃星那边似乎毫无动静,既没领红包,也没说任何话。
也许老同学在忙,暂时没时间看微信,那就再等等吧!张小毛一边想着,一边安慰自己。
从上午等到下午,又从下午等到晚上,依旧没有丝毫反馈信息,张小毛有点坐不住了。
心想:在这个手不离机的时代,这么久没看到信息不太可能,那究究是什么卵意思呢?读了个大学就了不起了?看不起这些打工的老同学了?就算不想和彼此有人情来往,说声谢谢也不难啊?
张小毛是个有些粗鲁的直人,不想久久揣测一个人的心思,短信半天没回,带着气愤情绪,抓起手机又开始发微信语音:“我说覃星老同学啊,读了个卵大学了不起了是不?嫌人情钱有点少了是不?短信发了大半天,一个泡都没出,看不起我们这些混得差的老同学,就直接讲,卵大个事啊,谁靠谁吃饭啊”
这次,“叮咚”一声响,覃星的短信秒回了,看样子,重疾就得用猛药,张小毛激动地抓起手机,想看看这小子是不是道歉了,点开一看,张小毛更是一脸懵逼,覃星回的短信是:谢了,红包自己领回去,我不想骂人
“狗日的,太气人了!麻批的,节吃俭用,花个600块钱,用热心贴了个别人的冷屁股”
张小毛自言自语的发牢骚,引起了同宿舍几个老乡们关切的询问:“小毛,怎么啦?追妹子没追到?”
“鸡儿个妹子,哪儿跟哪儿啊!”便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大家说了一遍,末了,还问大伙一句:“经过就是这么个经过,你们评评理,这个屌毛,还有必要和他交往不?”
众人听完张小毛的叙述,都摇摇头笑了,七嘴八舌地一个个回应着:
——你真是个哈卵,不顾禁忌也就算了,你还给别人来个六六大顺!
——净干这些卵蠢事,人家骂你算轻的,遇到脾气不好的,还有可能响你家伙!
——小伙子啊,读了几年书,都读迂腐了,尽读到牛屁胺里面去了!
讲出事情经过,本想获得大家的附和与同情,可大家丢来的却是一句句嘲讽,这令张小毛更加不解,说话也开始变得有点结巴:"怪卵了,这里面,难道难道还有什么什么禁忌不成?"
看到张小毛确实不懂,其中一个上了点年纪的老乡,便语重心长地说:“不知者不为罪,这红白喜事,送礼,肯定是有些规矩的,既然没人告诉你,那我今天就当一回你师父吧!”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起来。
“送礼的学问很多,水平有限,我也讲不透,只能给你讲几个基本的节点送礼常识,叫做: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
“先说“喜不送伞。”什么意思呢?结婚随礼,有时候不局限于送钱,还包括送一些日常用品。比如说在过去结婚的喜事上,随礼送东西可以送锅碗瓢盆,可以送日用百货,但唯独不能送伞,因为伞的谐音是“散”,难免让人产生“分散”、“离散”的联想。”
“再说“寿不送烟”。在过去农村,老人遇到逢十大寿——比如六十大寿、七十大寿或者八十大寿等等,有条件的人家,都会举办寿宴。寿宴也是要随礼的,但是,绝对不能送烟的,为什么呢?因为“烟”的谐音是“咽”,会让人联想到“咽气”,这和诅咒没什么两样。因此,祝寿送烟,遇上讲究的人,人家不但不会感谢你,而且还会骂你不懂哈数。”
“最后来跟你说说“丧不后补”吧,也就是你现在遇到的这种情况。”
“在亲戚朋友办事请客时,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及时随礼的话,一般情况,都是可以在事后补上礼金的,比如:小孩满月酒啊、金榜题名酒、老人祝寿酒啊、升职祝贺酒啊,乔迁新居酒啊”
“但是,有两种事情,如果耽误了随礼,是不能补的,特别是后一种,万万不能补礼的,那就是结婚和丧事。”
“结婚,是人生三大喜之一,刚结婚,人们都希望从一而终,百年好合,没有人喜欢多次结婚。想想看,别人刚结完婚,你却来给他们补个礼,是预祝他再次结婚吗?”
“丧事补礼,会给人更不好的联想:一来,人家是白事,你发个红包,未免叫人难堪;二来,人家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再去补礼,就等于揭开了“伤疤”;三来,按民间的说法,白事随礼是“上贡”给亡者“享用”的,因此丧事一结束,即使没有随上礼,这一曲就算完了,这事也翻篇了,你这几却来这么一出,还搞个六六大顺的双数出来,别人不接,你还不懂味,还说那些阴阳怪气的话,别人不心卵燥你才怪呢?现在懂了吗?若有心的话,以后多留意你那同学的其他情况,再设法加倍补上吧”
静静听完年长老乡的“人情课”,张小毛感觉自己像个傻逼一样,不得不承认:自己虽然多读了几年书,但若论这些人情事故基本常识的掌握,那些老乡们却甩了自己几条街。
张小毛还算反应快,老乡的话刚说完,他便接话:“感谢师父,感谢师父,这声师父叫得值!一下子明白了以前听都没听说的礼数,若不经过师父点拔,不知不觉间,好心办了坏事,自己还像个哈卵样蒙在鼓里呢,看样子,民情风俗不见得都是过时老古董,有时候还真有必要多学点,不然,得罪人了,不但不自知,还觉得自己老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