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人将逝通灵动物有前兆
说到通灵生物,除了小孩子,注定绕不开猫、狗、牛、乌鸦、鸽子、公鸡、猫头鹰等,它们都是人类熟悉的通灵动物代表。
民间传闻,看见了不干净的东西,它们往往都有一些异常的反应:猫会发出吓人的尖叫;狗会发出很凶的狂吠;牛会发疯般狂奔;小孩子会吓得惊恐大哭
这些现象,传统一些的解释,它们都是通灵动物。
科学一些的解释,它们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在人类或成年人之上。比如说,它们能看见人类看不见的光谱范围;它们能捕捉到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它们能闻到人类察觉不到体味气息。人类的幼儿期,往往也能具备这种能力,但是随着慢慢长大,这种功能会慢慢消失掉。
下面,就讲一个"人之将死,通灵动物有前兆"的故事。
刚分田到户那几年,在老家,湘西永顺一个偏远的山寨,民风很淳朴,对那些无儿无女、年老后无人照看的“五保老人”,流行“轮流供养”的方法,保证其安度晚年。
这种方式,现在听上去很复杂,其实,当时执行起来很简单:那时候,刚分田到户,由于人多地少,田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谁拥有更多的田地,就意味着谁家更富裕,他家的生活质量更高。
当时对“五保老人”的供养制度,就与农民这种想额外获得土地的心理,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说,我们三家供养一个“五保老人”,按照村规民约,我们三家把老人的田地分成三份,各家拿一份耕种。义务就是,在老人活着的时候,每家轮流照顾照顾,根据老人需求,时不时送些柴火、口粮和菜,莫让老人冷着饿着就可以了。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小时候的一些往事,依旧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家和另外两户邻居,供养的“五保老人”姓杨,可能是排行第二,我们都叫她“杨二婆婆”。
杨二婆婆当时有80来岁了,这个岁数,在当时八十年代的农村,已经算是高寿了,但她的身体一直还算硬朗。为了减轻供养人的负担,她每天坚持自己去山上捡点干柴背回来,还时不时的帮助供养家庭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如晒稻谷的时候,帮助看看鸡鸭,莫让它们破坏粮食。在油茶晒干后,帮忙剥下茶籽等等。
除此之外,杨二婆婆还有一手“绝活”,就是帮村里的小孩们“取黑”,首先点三柱香,然后拿一个装米的升子,装满一升子糠,用布包起来,对着受过惊吓的小孩,口中念念有词,至于念些什么,大多听不懂,但最后的几句,村子里的人几乎都会背,那就是:“到一家,保一家,好一家”。
神奇的是,每次取完黑,原来满升子的糠,一定会有一角凹陷下去。更神奇的是,方法虽简单,效果却奇好,原来在夜间老是啼哭或没有精神的孩子,经杨二婆婆这么一“打扮”,还真就好了。
高寿、慈祥、善解人意,再加上会点神秘法术,庇佑村民,因此,杨二婆婆一直深得供养户们和村里人好评和喜欢。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的过着,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当年天事不知的小屁孩,也一个个开始背上了小书包,早出晚归,来去匆匆;当年还硬朗的中老年人,转眼间,也一个个到了风烛残年。
一个冬天里,一向喜欢到处走走的杨二婆婆,再也很难看到她在外面走动的身影,出大太阳时,日过三杆,才偶尔见她拖着椅子,眯着眼,一整天动也不动地晒着太阳,供养户和村子里人,会时常过来探望,陪她说说话。
说来也怪,有一天夜里,一向很安静的村庄,突然开始响起“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半含凄凉,半含恐怖,一声接着一声,从村头叫到村尾,又从村尾叫到村头,一叫就是几个小时。
接下来的几天夜里,村子里的上空,总是准时传来“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连续不断,听起来难免有些让人毛骨悚然,有些胆小的村民,天一黑,就选择躲进被窝里睡觉。
村里上了点年纪的人,喜欢聚在一起边烤火边摆龙门阵,有人预测:“这是猫头鹰的叫声啊,一般来说,猫头鹰开始猛叫了,就很可能预示着要死人了,这次,杨老婆婆,莫非难打过了?”
“不会吧,我看她这几天就是精神差点,没听她说哪里不舒服啊,再说,猫头鹰叫了,就预示着要死人吗?难道猫头鹰会算命不成?”有人接话后,逗得大家一阵哄笑。
“那可真不一定,猫头鹰虽然不会算命,但是,听人家说,猫头鹰有着敏锐的嗅觉,它可以闻到人体死亡之前发出的味道,这也讲不准啊!”看到大家哄笑,有人给第一个人帮腔。
“讲不讲得准,现在谁讲都没用,实践出真知,我们过几天就晓得了!”有人打着圆场。
农村摆龙门阵就是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左讲迷信,右说科学,你抠我短板,我抓你弱项,讲的人起劲,听的人起哄。
猫头鹰叫过三天后,村子里并无异常,杨二婆婆也没有像村里人预测的那样,相反,她的精神好像一下子好得不得了。
那天又是个暖阳高照的冬日,吃过早饭后,杨二婆婆又开始在村子里走动了,到这个邻居家坐坐,又到那个邻居家扯哈白话,一天下来,村里一二十家人,被她走了个遍。
正当村里人都为杨二婆婆恢复往日活力感到高兴的时候,村里有个老人却在隐隐担心,做晚饭的时候,他给家里人吩咐:“今晚炒点好菜,给杨二婆婆送点去,她的日子恐怕不多了,别看今天她雄邦邦的,很可能是“回光返照”现象。”
做晚辈的,哪有不听之理,老人的儿媳妇特意炒了碗腊肉,分了半碗送给杨二婆婆。杨二婆婆当时很高兴,连说腊味(感谢)腊味(感谢),并回了满满一盆花生给她们。
猫头鹰叫过的第四天,天色由晴转阴,一大早,供养户和平常一样,每天到杨二婆婆破旧的老房子里打个转,一边问问她还缺什么,一边了解哈她的身体状况。
这次,似乎和往日明显不同,供养户叫了几声,没有任何回应。在往日,杨二婆婆只要听到有人叫她,要么会从屋里走出来,笑容满面的迎接你,要么会在屋里大声的回应:在呢!
供养户有点纳闷,心想,杨二婆婆不可能这么早就出去蹓跶,便继续一边敲门,一边叫:“杨二婆婆、杨二婆婆,开开门啊!”
一阵阵敲门,一声声呼唤,把和杨二婆婆住在不远的邻居吸引了过来,两人都觉得有点不对劲,一商量,撞开了杨二婆婆用板凳抵着的房门。
房间里的一幕,瞬间把两人惊呆了:只见小小的旧房子,已被收拾得整整齐齐,杨二婆婆把平日里舍不得穿的新衣服裤子,此时也穿得整整齐齐,甚至连寿鞋,都提前给自己穿好了。老太太安祥的躺在床上,已无疾而终。
出殡那天,下着绵绵细雨,没有人号召,村里的男女老少,不漏一人,自发出动,都说杨二婆婆是个好人,要送送老人最后一程。
神奇的是,自从杨二婆婆埋上山后的当晚,村民们再也没有听到猫头鹰的叫声,村子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