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流放后,朝廷追着我喂饭 > 第43章 043

第43章 043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倒霉蛋远不止一个。

    五月中旬, 南越已进入了盛夏,天气炎热,知了不知疲倦地在枝头从早叫到晚,叫得人心烦时, 刘子岳收到了于子林的来信。

    京城这场混乱的斗争终于结束了, 但结果也是惨烈的。

    太子被禁足一个月, 罚薪三个月,钱家的姻亲申国公被撸去了爵位,贬为庶民。

    此外还有一群大臣倒了大霉,运气好点被流放黄州等地, 运气差点的被流放南越,最惨的直接流放到瞻州去了。

    总计有十几个官员被流放,其中最显赫的乃是右相公孙夏。

    而且他就被流放到了离广州和连州都不是很远的高州。

    看到公孙夏都被流放了, 刘子岳讶异地挑了挑眉。

    公孙夏是延平元年的状元,彼时, 延平帝刚登基,雄心勃勃,在金銮殿上见了这位年轻的才子,君臣一见如故。

    后来公孙夏的前途也是一帆风顺, 先是去翰林院做了几年官, 然后又外放做了几年知府,回京后便平步青云, 一路高升, 三十岁出头就成为了万万人之上的右相。

    他有多得圣心, 由此可见一斑。

    也不知公孙夏到底做了何事触怒了皇帝, 竟然将他这位爱卿都流放了。

    刘子岳继续往下看, 信末, 于子林表示,等公孙夏到高州后,他准备去拜访公孙夏,因为公孙夏与其老师陈怀义关系不错。

    陈怀义担心这位老朋友到了高州落差太大,受不了,也适应不了南越炎热酷暑的气候,因此托于子林帮忙照应照应这位老友。

    当然,同时也是给于子林拉拢人脉和关系。

    公孙夏只有没犯特别严重的错误,等皇帝气消了,肯定会开始怀念起这位用了二十几年,用得极为顺手的老伙计,尤其是在遇到一些事的时候。

    正所谓远香近臭这种事有时候也适用于君臣,人在跟前的时候气得要死,都走远了吧,又要想对方。

    因此公孙夏启复是迟早的事,他必然会回京。

    于子林这时候去看望他,雪中送炭,岂不顺理成章地跟这位老相爷搭上了关系。

    于子林是真把刘子岳当朋友,询问他要不要一起去高州玩玩。

    刘子岳想想还是拒绝了,一是天气太热,他不想动,二来他不想跟这些心眼多得跟筛子的权臣扯上关系。

    公孙夏给人的印象是纯臣,不站队,只忠于皇帝。

    但谁知道到底是不是这样?

    刘子岳以前只远远地看到过这位声名显赫的相爷几次,连话都没搭上一句,没有任何的交情,也不了解对方的为人。

    贸然找上去,对方误以为自己想拉拢他就不好了。万一对方是他哪个哥哥的人,回头还不得又记上他。

    所以还是算了吧。

    刘子岳以最近事务太忙,抽不开身为由,婉拒了于子林的好意。

    这话也不是完全的借口,刘子岳最近还真的有事要忙。

    经过小半年的努力,形态的织坊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总共有六百多人,负责纺纱、织造、染整三道大的工序,这三道大工序又分为好几十道小工序,非常复杂,难怪古代一个妇人在家中一个月起早贪黑也不过织几匹布补贴点家用罢了。

    当然,织坊的效率要高很多,因为将这些工序细分了,每个人只需负责自己对应的工序即可。比如去籽的多是半大的孩子或是老人,这项活比较简单,不费什么力气,轧棉弹花的多是力气比较大的男子,纺线又是其他人。

    每个人只负责自己的工序最大的好处就是上手快,熟能生巧,而且中间不用换其他的工具,能节省不少时间。

    至于缺点嘛,做时间长了枯燥乏味,这就跟现代流水

    线上的工人是一个道理。

    但就目前来说,这么做是利大于弊的,极大地提高了纺织的效率,目前织坊每天能生产四百多匹。

    几个月下来,目前已经累积了两万多匹棉布。

    棉布吸水透气柔软易染色,花色多,好看又舒适,非常适合南越的夏季。

    因此刘子岳打算将这批棉布推出市场。

    当然好东西,尤其是第一批,拿来送礼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刘子岳先让人给黎知府这些官员一人送了十匹,又给交好的商人各送出五匹,然后在刘几白糖的正对面开了一家“刘记棉布”,正式开始对外销售棉布。

    棉布的价格定得不便宜,每匹三贯钱,而市面上的麻布只需几百文钱一匹。

    刘子岳之所以将价格定得这么高是因为现在棉布稀少,物以稀为贵,棉花的价格自然便宜不到哪儿去。

    而且目前会穿棉布的多是权贵富绅。因为棉布会缩水,不够结实,被树枝灶台刮擦一下就坏了,平民百姓整天都要干活,忙忙碌碌,衣服被刮破还不得心疼死,哪怕棉布降到跟麻布差不多的价格,除了贴身的衣服,很多百姓还是会选择穿麻布,耐穿省钱。

    左右是卖给有钱人的,干嘛不卖贵点。

    而且这个价格比绢布便宜多了,下等的绢布也要两三贯一匹,中等的得到小十贯去了,就更别提上好的绢布了,一般人这辈子碰都不可能碰一下。

    果然棉布店铺一开,广受城内有钱人的欢迎,每日都能卖出去几百匹。

    介于目前棉纺的产量还没上来,而且所剩的棉花不多了,等到新的棉花能够采摘还有一段时间,刘子岳婉拒了周掌柜他们拿货的要求,养了个铺子,弄两三个伙计,慢慢卖,争取持续到新的棉花上市,无缝衔接。

    等到六月中旬,苗掌柜的船终于从南洋回来了。

    但同时也带回来了一个坏消息,这次去的四十名船员,其中一人因为严重的水土不服,到了南洋后一直拉肚子,吃什么吐什么,没几天就病死了。

    至于到底是什么病,因为船上也没有大夫,大家不得而知。

    黄思严将这人的骨灰带了回来。

    刘子岳听闻此事后,叹息一声,将其骨灰交给了家人安葬,并给了其父母、妻儿各五十两银子的抚恤金,又将其妻和其长子安排去了织坊做事,让管事多照应他的家人。

    除了这人,余下的三十九名船员状态都还比较好,除了黑了一些,瘦了一些,看起来身体都还康健。

    不过刘子岳不放心,让冉文清安排了大夫给这些人把了脉,开了一些温补的方子,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安置好了这些人,刘子岳单独见了黄思严,询问其南洋的情况。

    黄思严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公子,南洋的人跟咱们交易都是用银子、金子、珍珠或是珊瑚都奇珍,又或是胡椒等珍贵的香料,一斤白糖换一斤胡椒,苗掌柜真是赚大发了,难怪去南洋这么远,又是异国他乡,他还坚持跑这条线路呢。”

    胡椒非常昂贵,比之白糖更甚,几贯钱才能买一两。前朝有权臣宰相贪了八百石胡椒,不但该宰相被砍了脑袋,连其祖坟都被刨了。

    有朝代甚至用胡椒给大臣发俸禄的,由此可见胡椒的价格有多高,几乎堪比金银。

    这次苗掌柜应该赚了不少。

    刘子岳倒不嫉妒,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人家冒着风险辛苦挣的银子,有什么好不平衡?若是羡慕,自己也组船队上啊。

    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你们最远到达了哪里?线路可记住了?”

    黄思严认真点头:“公子放心,小的都记下了。我们沿途共停留了四次,第一次是一个叫汾府的地方,最后一站去的是一个叫百花的岛屿。苗

    掌柜说,这次携带的货物比较好卖,因此只去了四个地方,不然若是按照他们往年的路线,恐怕还要往南去两个地方,才能将货卖完返回。”

    刘子岳脑子里对这些地名没有任何的概率,上辈子念过的历史书里也不曾提及,只得算了。

    他笑着说:“辛苦了,好好休息吧。过两日,咱们携带一份礼物去拜访苗掌柜,感谢他对你们的照顾。”

    刘子岳当时说过,若是自己的人能够平安回来,要送苗掌柜一份厚礼。

    虽然有一个人死在了旅途中,但这是意外,也是没法子的事,怪不到苗掌柜头上。

    只是不等刘子岳准备好礼物上门,苗掌柜就亲自登门拜访了,而且还拉了一车东西过来,里面有五十斤的胡椒,一匣子莹润的珍珠,一棵翠绿的珊瑚,两对洁白的象牙,一小箱子宝石,此外还有几样刘子岳认不出来的东西。

    这些礼物,不说价值为连城吧,但也样样都是极为昂贵的东西。

    刘子岳连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苗掌柜,咱们说好的,你将我的人带回来,我要感谢你,哪能你送我礼物,还是这么昂贵的礼物。”

    苗掌柜笑得像个弥勒佛,格外的真诚:“七公子,你给的那两万斤白糖这次卖出了高价,我就顺便给你带了点南洋的特产回来,这些小礼物你可一定要收,不然我心里过意不去。而且多亏了这批白糖,不然我们还要在海上飘两个月,夏天来了,海上多风暴,没那么安全,所以七公子千万不要推辞,一定要接受我这份心意。”

    人家都这么说了,再拒绝未免显得太不近人情了。

    刘子岳笑道:“那就多谢苗掌柜了。”

    苗掌柜笑哈哈地说:“七公子不用谢,这些都是用白糖换来的,公子尽管收下就是。”

    刘子岳含笑点头,又说:“我正巧也有一份礼物要送给苗掌柜,先给苗掌柜过目。”

    刘子岳让人拿了几匹棉布过来。

    他本来是打算送苗掌柜一车的棉布作为他照应黄思严等人的谢礼,如今看来,还得再多送几车才不寒碜。

    苗掌柜拿起一匹浅蓝色的棉布,马上认了出来:“七公子这是棉布吧。”

    刘子岳点头:“苗掌柜好眼力,一眼就认了出来。”

    “棉布柔软细腻,染色均匀,很受那些达官贵人的欢迎。”苗掌柜说着将棉布放了回去,棉布虽不便宜,但对他这种大商人而言也不算多稀奇的东西。

    不过当他看到托盘里还剩几好几匹棉布时,一个模糊的念头钻了出来,他眯眼看着刘子岳:“这些棉布,可是公子自己的?”

    刘子岳含笑道:“苗掌柜刚回来有所不知,我在刘记白糖对面开了一家刘记棉布。”

    苗掌柜马上找到了商机:“公子可有多余的棉布,匀一些给我,价格好商量。”

    刘子岳说:“现在棉花还没收,因此没多少,只能匀个几千匹给苗掌柜。若苗掌柜想要更多的量,得等到秋冬以后去了。”

    “几千也不错,那我就多谢七公子了。”苗掌柜高兴地说。

    几千匹布肯定是没法去南洋的,大老远就运几千匹棉布太不划算了。而且现在进入了盛夏,海面不平静,长期的远洋航行比较危险,所以船队回到广州后肯定要修整一段时间,给船员们放段时间的假。

    但苗掌柜又不是只有一支船队。

    他还有一支船队北上,主要负责购买各种南洋奇缺又比较贵的货物。

    这支船队现在就在广州,正好将这几千匹棉布运往北方卖了。

    刘子岳听完缘由后,答应尽快给他凑齐货。

    双方相谈甚欢,刘子岳还留了苗掌柜在府里用膳。

    等回去后,第二日,苗掌柜派人送来了一个小匣

    子。

    匣子里是一张羊皮卷,展开一看,上面标注着许多地名。

    哪怕这地图跟后世的差别很大,刘子岳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这是南洋的航海图。

    大景也有南洋的舆图,但非常模糊,而且标注的多是来朝贡过的外邦,地理位置未必准确。其更多的是政治意义,航海图还是苗掌柜的这份更有用。

    羊皮卷下面还有一厚厚的手稿,看笔记很新,应该是最近抄录的,上面记载了苗家去南洋所遇到的各种族群,还有在海上遇到过的大风浪,遇到过的海南,还有各种奇怪的见闻或是其他船队所经历的种种离奇的事又或是海难、海盗等,全都一一记录在册。

    这份手稿从苗掌柜的祖父那一辈记起,如今已有三代,整整五十六年的时间跨度。

    可以说,这是一份南洋海上航行的百科书,虽不一定完全对,也可能遇到很多手稿上没遇到过的意外。

    但有了这份手稿和羊皮卷,去南洋能走不少弯路,也能避免不少危险,降低损失。

    其价值比昨日苗掌柜送的那车珍奇之物还要高。

    毕竟胡椒再贵只要有银子也能想办法买到,但几十年南洋航行的线路,跟各族打交道的经验,在海上遇到意外的处理办法等等,可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

    刘子岳大喜,立即将冉文清和黄思严都叫了过来。

    “冉管事看看这是什么。”他将匣子推给了冉文清。

    几息过后,冉文清捏着手稿的手在颤抖:“公子,公子从哪里的来的?”

    刘子岳说:“今日苗掌柜派人送过来的。这么一份大礼,这次我要欠苗掌柜一个大大的人情了。”

    黄思严听得一头雾水,直到冉文清将羊皮纸递给了他。

    他马上认了出来:“这……这几个地方都是我们去过的,小的好像看苗掌柜拿出来过,特别宝贝的样子,他竟送给了咱们吗?”

    “应该是摹本,苗掌柜手上那份估计也是摹本。”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可能把原件带去海上,万一出了什么意外,岂不是丢了。原件肯定放在苗家,即便遗失了摹本也能快速再模一本出来。

    但哪怕是摹本,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冉文清小心将手稿整理好,笑道:“这可得好好收起来。公子,苗家信誉不错,为人也颇仗义,当初龙江船厂日益萧索,苗家也没弃龙江船厂而选其他船厂,若非他们持续向龙江船厂订购船只,龙江船厂不一定能撑到今天。这样的人,哪怕只是个商贾,也值得深交。”

    不光是人品,而且对方魄力也不一般。

    昨日来拜访时,苗掌柜并没有带这份礼物,可见,他原本是没打算将苗家几代的南航经验和自绘舆图送给刘子岳。

    但是什么让他一夜之间改变了主意?

    冉文清猜还是棉花。

    兴许几匹棉花不算什么,但几千匹几万匹,甚至源源不断的棉花和白糖呢?

    苗掌柜回去后定然打听过他走后这段时间刘记商行的情况,也知道从五月起,他们的店铺每日都售出几百匹布,是非常稳定的货源。

    而且这还是在非产棉花的季节。

    等棉花成熟采摘后,这个数量必然会上升,刘记将大量出售棉布。

    正是看重刘记这个稳定的货源,他才会投其所好,将这份珍贵的东西送给了刘子岳,拉近双方的关系。

    以后他再说要点白糖棉花棉布之类的,刘子岳能拒绝他吗?肯定不可能啊。

    至于竞争,这舆图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地点,苗家一年下南洋顶多一两次,根本跑不完,大家完全可以岔开。如果带的货物重合度不高,甚至还可以同行,相互有个照应。

    就为了跟刘记达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他就下此血本,其果决可见一般。

    这样的人确实值得深交。

    刘子岳含笑点头:“冉管事说得是,这份大礼,目前我手上没有什么拿得出对方又感兴趣的东西,就暂时不回了。黄思严,你走一趟,去向苗掌柜道谢。”

    黄思严本就跟对方熟悉,而且以后南洋的船队也是黄思严带队跑,有他去再合适不过。

    这一年多,黄思严接触过的商人不少,但像苗掌柜这么爽快的不多。他很乐意跟苗掌柜交往,高兴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如今舆图海上航行经验都有了,船员也经过了历练,刘子岳打算等冬季海面相对平静,少台风暴雨的季节时,让黄思严带队南下试试,若是海上丝绸之路行得通,以后他们的货物就有了长期稳定的市场,也不用担心哪天银子赚得太多被他几个好哥哥盯上了。

    但在此之前,需要准备更多的货物,总不能只卖白糖和棉布。丝绸、瓷器、茶叶、铅、盐等物,都是南洋极为受欢迎的货物。

    不过南越人少,手工业还不够发达。广州的货物大多是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的,几经倒手,货物价格已经涨了不少。

    因此刘子岳准备派范炎北上一趟,去江南采购一批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到秋天,再带上棉布与白糖,装满满一艘船,前往南洋。

    范炎北上后不久,苗家的船队也出发了。

    时间跨入了七月,越发的炎热,就连兴泰的开荒都停了下来。

    倒是织坊还在继续,因为织坊整日在室内劳作,不怕日晒。

    许多勤快的农民闲不下来,见无事可做后,不少人找上了谭婆婆,想到织坊干活,打短工。

    一个两个还行,这么多人,谭婆婆做不了主,只得询问郭诚的意思。

    郭诚早得了刘子岳的授意,尽可能地多培养会纺纱织布的人,因为今年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产量肯定比去年多。

    刘子岳不打算卖棉花了,准备织成棉布卖,因此需要不少的纺纱织布工。

    郭诚便挑了些手脚利索的,留了下来,跟着谭婆婆学习,成为第二批织工。这样一来,织坊的人一下子突破了一千。

    等到八九月,气温缓慢下降,棉花采摘后,这批人正好可以用上。

    刘子岳接到郭诚的信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郭诚也能独当一面了,手底下的人越来越能干,一个个都快能独当一面了,估计要不了几年,他就可以彻底当甩手掌柜了。

    真是越想越美,说不定他能够二十岁就退休。

    就在刘子岳美滋滋的时候,于子林来了。

    刘子岳诧异地看着他:“于大人要过来,怎么没派人送封信来?”

    于子林笑着说:“这不是临时起意吗?臣去了高州一趟,探望公孙大人,回去的路上,去兴泰转了一圈,然后琢磨了下干脆过来找殿下。”

    “怎么,兴泰有问题吗?”刘子岳不解地问。

    应该没有吧,这郭诚前两天还给他送了信。

    “好,就是太好了。”于子林先喝了一口茶解解暑,这才道,“臣瞧了下,兴泰的人口应该过万了吧?”

    刘子岳没有否认:“于大人好眼力,两个月前正式过万。”

    自从去年冬天的那项措施在兴泰实行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拖家带口搬到兴泰,还带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且男女成婚生孩子的也多了起来,反正他们总归是要生孩子的,在兴泰生还能白得两贯钱,何乐而不为?

    因此最近半年多,兴泰的人口快速膨胀,而且孕妇也越来越多。据陶余的来信,现在兴泰就有几百个孕妇,也就是说一年能又有几百上前新生儿出生。

    目前兴泰已经不缺人了,为了先将这批人安顿

    下来,兴泰已经暂时停止了新人口的迁入。除了北方送过来的流放百姓,本地亲友想迁居兴泰的,一律拒绝。

    不知道是不是人的劣根性,一听说不收了,那些慢吞吞的反而急了,三天两头找人打听什么时候才能迁居兴泰。

    于子林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感叹道:“真快啊。”

    南越这么大片地方总共也只有两百余万人,连州下辖也不过几十万人。

    兴泰目前的规模已经比得上一些偏远落后小县城的人口了。甚至,兴泰的百姓还要过得更好。

    据于子林所见,兴泰的百姓面无饥色,精神奕奕,风貌跟他治下的百姓完全不同。他也算一个勤勉宽厚的地方官员,也曾自以为做得不错,但跟兴泰的百姓一比,差太远了。

    刘子岳听完他的感想,笑了笑说:“那不一样,我这是撸了羊……不是,皇恩浩荡,赐我万顷土地,这些地不用缴税,产出都归我,我占了便宜。”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种植的大多都是高附加值的作物,无论是甘蔗还是棉花,加工出来的产品都是能够长期储存,易运输,市面上价格又比较高的产品。

    他赚得多,自然也就能给与兴泰的百姓比较高的工钱和一些福利。

    可连州府衙的收入七八成都是田赋,还要上缴大部分,只少许留作府衙的开支。于子林没钱,也没找到搞钱的法子,而且这些土地也不是他的,就是他有百般计谋,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改变本地百姓贫苦的生活。

    他能做的也就是不摊派加税,不增加当地百姓的负担。

    于子林轻轻摇头:“臣又不是没见过其他王公大臣的封地,他们土地上的百姓可没兴泰过得好,难怪咱们连州府不少百姓都想往兴泰跑。”

    刘子岳笑笑没说话。

    对绝大部分的王公大臣来说,封地的作用就是为其提供租子,产出供其挥霍,因此他们花在封地,尤其是土地上的时间几乎是没有。

    只要下面的管事每年按时将该收的租子收上来就是,其他的都不重要,他们也没想过提高封地的产出,改善封地百姓的生活。能够在灾荒年,减点租子那就是大善人了。

    这导致几百上千年,封地上的百姓生活方式没有任何的变化,跟外面的百姓也没什么区别,只是由租种地主的土地变成了皇室或勋贵家的地。

    于子林见刘子岳不说话,沉默半晌后道:“殿下,兴泰的经验可否在连州境内大面积推广?”

    这才他来找刘子岳的真实目的。

    兴泰原先是一片荒地,但短短两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了一个一万多人的小镇,估计要不了几年,规模就会超过一些偏僻落后的县城。

    如此迅猛的发展,于子林实在是心惊,若非亲眼所见,他都不敢相信。

    他还年轻,心里也有一腔抱负,想为辖下的百姓做一点事,也想做出一番成绩,他日回京城扶摇直上,光宗耀祖。

    刘子岳对上他灼灼的目光,轻轻摇头说:“于大人,你虽是连州知府,但连州的农田不是你的,是当地地主和百姓的,你拿什么让他们改种棉花、甘蔗等作物?即便种了,连州距广州还有不短的距离,这几百里的路也不好走,信息不畅通,你让他们将棉花甘蔗卖到哪里去?若是卖不出去,就只能自己拿着,万一因此种的粮食不够吃,恐怕还要埋怨你一顿,甚至是向上面参你一本。”

    兴泰之所以能成,那是因为地都是刘子岳的,种什么他说了算。而且风险也全部由他承担,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期间那些百姓都是有稳定的收入可以拿的,不管最后这些东西是卖出去还是烂在地里,都不会影响兴泰百姓的生计。

    可连州就不一样了,没有人给底层百姓兜底,而且农户分散,这也会造成

    种植收割运输等成本的增加。

    于子林听完刘子岳的解释,有些失落地举起茶杯:“是臣想得太简单了。”

    刘子岳笑道:“于大人也是为了当地的百姓,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我这里倒是有个主意,你要不要听听?”

    于子林感兴趣地望着他:“殿下请讲。”

    刘子岳说:“官府不能强制百姓种什么,以免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但我们可以引导,我们刘记商行可以在连州府设一店铺,长年收购棉花,棉花的价格比稻米贵,这样能保证卖出去,百姓还是愿意种一些的,积少成多,累积起来就不一个小数目了,如此也可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

    而且也不用担心当地百姓饿肚子。因为老百姓不是傻子,他们会平衡好种植稻米和经济作物的数量,优先保证自己家的口粮,这可比官府一刀切地去推广要好得多。

    当然,这事对刘记商行也有好处,扩大了原材料的来源。

    于子林听完后,感慨:“殿下言之有理,在深入民间这块,臣远不及殿下。”

    刘子岳才不会说,他有两辈子的经验,还吃过亏,走过弯路呢。

    “于大人言重了,区区雕虫小技而已,大人过阵子也能想通。改变这种事,应一步一步来,刚开始将步子迈小一些,摸着石头过河,若中间发现了错误也好及时纠正,切不可一步到位。”

    “一步一步来,摸着石头过河,今日听殿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殿下请受臣一拜。”他当即站了起来,冲刘子岳行礼。

    刘子岳赶紧放下茶杯,将他扶了起来:“于大人,咱们是朋友,实不必如此。”

    于子林含笑点头,坐了回去,神采奕奕地问:“殿下,只收棉花,甘蔗不要吗?臣听说你们的白糖也非常俏,一群人抢着要。”

    刘子岳想了想说:“要是要,但甘蔗跟棉花不同。棉花百姓背到城里就卖了,也能保存很长的时间,但甘蔗相反,一根甘蔗就几斤甚至十几斤重,分量重,砍下来后只能放几天,运输极为不方便,若是时间长了发霉变质,制出来的糖食用后可能造成中毒。因此让百姓小规模地种植几分地的甘蔗不合适。”

    不但甘蔗的品质得不到保证,良莠不齐,而且榨糖运输也是个麻烦。要想从这些分散的百姓手里收够到足够多的甘蔗付出的成本可不少,刘子岳手底下也没那么多人。

    所以他思考了一会儿,给出了个折中的方案。

    “如果于大人想在连州境内种植甘蔗,我建议选一处地势平坦,距离官道不太远的荒郊野岭,鼓励百姓在农闲时去开垦荒地,然后将这片地方全部种植甘蔗,到时候我这边派人统一去收购,又或是按照兴泰开荒的办法,给他们工钱都成,至于盈亏的风险由我承担。过了三年的免田赋期,后期的田赋我折算成银子交予连州府衙。”

    刘子岳手里现在有大把的银子,也不介意再在连州投资一波。

    于子林仔细想了一下说:“可如此一来,风险都压到了殿下身上。”

    “这点风险我还担得起。”刘子岳笑盈盈地说。

    于子林知道他这一两年赚了不少钱,不再多言,只是拱手道:“多谢殿下,大恩臣铭记于心。”

    刘子岳摆手道:“你别急,我还有一个条件。”

    于子林笑道:“殿下请讲,只要能办到,臣绝不推辞。”

    刘子岳说:“今年冬季官府的劳役能否改为修路,修从连州到兴泰的路,我可为修路的百姓提供一日三餐。”

    古代百姓要服劳役,包括修路修桥修皇陵,筑堤坝等等,不但没工钱,还要自己带干粮上岗。

    刘子岳愿意提供食物,已经算不错了。于子林没有意见:“可是可以,只是不知殿下想怎么修?”

    刘子岳脑海里已经有了方案:“从连州城出来,先绕到甘蔗林,再通往兴泰。”

    要想富先修路,在哪个时代都一样。于子林希望兴泰能带一带连州的百姓,但路不好走,棉花白糖怎么运到兴泰,怎么运到广州出海?

    “好。”于子林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刘子岳咳了一声,又说:“还有一事,于大人应该看到了,兴泰那边现在人手,准确地说是有威望能管事的人太少了,实在派不出人手去连州。甘蔗林的事恐要劳烦于大人多操心了,当然,银钱方面于大人放心,我会安排郭诚将钱送过去。”

    也就是刘子岳出钱,于子林出人了。

    于子林想到这也是殿下对他的信任,而且这件事是他主动找对方的帮忙的,若是成了,连州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荒地开垦更多,人口快速增长,报上去,那也都是他的政绩。

    他帮忙做点事算得了什么?而且身为知府,这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

    因此于子林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好,秋收后,官府会在城外贴出告示,征集有空闲的百姓去开荒种植甘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